財聯社(上海,記者 孫詩卉 劉春燕)訊,碳中和熱點之下,環保企業正在積極探索綠色經濟發展方向。近日,首屆“聚力同行 合眾致勝——一線城市環保產業戰略論壇”在滬舉辦,主辦方上海環境(601200.SH)董事長王瑟瀾會后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中國環保行業需要攜手共贏,少走共性研發彎路,探索碳中和、碳減排等課題下的企業參與新方案,實現增收節支。
談及如何參與到碳中和、碳減排中去,王瑟瀾認為,站在企業的角度需要做好節能工作,對于上海環境這類環保企業而言則是需要增收節支。節支方面,通過行業協作、技術共享,降本增效。而增收方面,王瑟瀾指出,未來將提高現有資產和項目的效率水平,探索包括危廢處置、污泥處置新工藝、土壤修復甚至是生態修復等新興市場領域。
此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發布,要求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加強資源循環利用。上海環境未來專注于危廢醫廢、生態修復、市政污泥、固廢資源化等新業務開拓的發展戰略,與國家政策指導方向相吻合。
王瑟瀾表示,雖然目前公司營業收入仍以垃圾焚燒為主,但隨著項目的落地,新業務收入會逐步走高。“目前全上海的醫廢都是由上海環境管理的固處公司在進行最后的處置,包括醫院和隔離點產生的醫廢等。公司以處理醫廢的標準去引領危廢處理,危廢處置的市場體量要比醫廢大很多,”他補充道,“市政污泥處置方面,正在考慮研發新工藝,推進開拓新項目。”
公司在2020年年報中提到將進一步強化市場優勢,鞏固市場地位,提升現有市政污水、市政污泥項目的運營管理效率,致力拓增園區式發展。所謂園區式發展,即將生活焚燒、濕垃圾等處理設施集中開發。王瑟瀾表示,這樣一方面能夠減少鄰避效應,另一方面可以對廢棄物進行協同處置,實現資源、能源的節約利用。
土壤修復亦是上海環境聚焦的新興領域之一。王瑟瀾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土壤修復需求將持續增長,遠期將會向生態環境修復的方向發展。頭豹研究院相關分析師在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受益于國家相關政策推動,中國土壤污染修復市場過去五年整體呈穩定上升趨勢,預計未來在環保理念進一步普及以及政府補貼資金的刺激下,土壤污染修復市場規模將維持相對快速的增長態勢,有望在2023年達434億元。
公司最新披露的年報顯示,2020年營收45.12億元,同比增加23.72%;歸母凈利潤6.25億元,同比增加1.48%。針對凈利潤漲幅與營業收入增長幅度差異較大的問題,王瑟瀾解釋稱,2020年公司處在建設高峰期,帶動了建造業務收入增加,且四季度太原焚燒、成都寶林焚燒、奉化焚燒、金華焚燒等項目通過72+24小時滿負荷試運行,相應運營收入增加,但處在試運營期,利潤釋放也需要一定時間;另外,2019年度,公司轉讓陽排三廠100%股權,實現了股權轉讓收益;其三,從扣非歸母凈利潤看,增速23.61%,與營收增幅基本一致。
-
11:48已群發
-
昨天 00:00已群發
-
星期日 00:00已群發
-
星期六 00:00已群發
-
星期五 17:34已群發
-
星期四 12:09已群發
-
星期三 17:48已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