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推動中國環保走向成熟
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在環境保護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環保制度從頂層設計到實施方案,再到督查追責,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設計。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總理的話語在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中激起了熱烈反響。面對中國網記者的鏡頭,
人大代表們以自己的語言說明,制度創
新正在推動我國的環保事業走向成熟。
以制度創新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2017-07-31 06:21:43 來源: 江西日報(南昌(原標題:以制度創新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實施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戰略,我省綠色崛起迎來了新的重大機遇。省委十四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認真討論了《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的意見》。省委書記鹿心社強調指出,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思想為統領,堅持保護為先、發展為要、民生為本,聚焦制度創新,厚植生態優勢,加快綠色崛起,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這吹響了我省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江西“綠色答卷”的號角,為我省深入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改革創新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核心要義。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必須以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先導,用制度創新促進綠色崛起,以制度創新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和后果嚴懲三個方面。從源頭嚴防到過程嚴管再到后果嚴懲的全過程,體現了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方向和任務。整體上看,當前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點任務是建立健全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領導干部政績考評制度,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當務之急是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更好地保護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的生態環境,以及實施生態補償制度,讓保護生態環境者獲得相應回報,運用好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我省始終把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動力,在建立健全源頭嚴防制度體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推動了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我省是全國第三個正式發布生態保護紅線的省份,在全國率先實行全流域生態補償,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向省人大報告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狀況的政府報告制度。不僅如此,在我省最近出臺的《江西省2017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了需要加快形成20項制度成果的目標任務,明確了牽頭負責部門和單位,規定了完成的時間節點。制度創新有效地提升了我省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與經濟發展質量,我省生態優勢得到鞏固,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居全國前列,濕地保有量保持91萬公頃;環境質量得到提升,設區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6.2%,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為88.6%;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2016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超過4%,全省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58.5%、66.3%和87.2%。
以制度創新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我省是經濟欠發達省份,面臨加快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面臨既要擴大總量又要提升質量的雙重任務,面臨既要勇于改革創新又要防范風險的雙重挑戰。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還面臨著治理能力基礎薄弱的困難,環保治理歷史欠賬較多,污水垃圾等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地方財力難以滿足巨大的環保資金需求;少數地方創新意識和主動性還不夠,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生態文明新型智庫建設水平和相關政策研究能力還難以滿足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現實需要,生態文明科技創新以及集成應用推廣體系亟待建立健全,目前的創新能力還難以滿足現實需求。
深入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奮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必須繼續堅持以機制創新、制度供給、模式探索為重點,以加快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核心,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先行先試,不斷探索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新經驗,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支撐。
在流域綜合管理與改革環境監管制度上先行先試。大湖流域是我省最鮮明的地理生態特色,也是我省重要的自然生態品牌,要加快謀劃和實施鄱陽湖流域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工程,加快推進鄱陽湖流域山水林田湖綜合管理體制改革,配套推進“垂改”工作,建立健全具有我省特色的全流域環境監察執法機構垂直管理新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司法改革試點,完善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的司法保障機制。加快完善全流域環保監管制度體系,強化氣、水、土環境質量監管,建立健全以改善全流域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
在建立健全自然資源開發保護制度體系上先行先試。出臺和實施省域空間規劃,加快推進市縣“多規合一”,落實國土空間管制。全面劃定生態環境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水資源管理紅線,健全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充分利用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和生態資源。建立工業園區環境容量評估制度,制定承接產業轉移環境管控規劃,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從源頭上防止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
在改革自然資源管理體制上先行先試。加快研究和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實施江西方案,加快構建具有我省特色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新體制。加快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做到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
在建立生態扶貧長效機制上先行先試。以推進生態扶貧示范區和旅游扶貧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加快建立生態扶貧脫貧長效制度。完善我省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森林生態補償制度和濕地生態補償制度,使之與我省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建立生態補償脫貧的長效制度,推進我省深山區、湖區、庫區以及江河流域源頭地區的脫貧攻堅。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探索流域上下游地區的資金補助、產業轉移、園區共建等多種生態補償模式。大力發展生態扶貧產業,創新產權融合與產業組織機制,支持和鼓勵農戶以生態資源產權入股形式參與龍頭企業開發生態資源,形成緊密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不斷發展壯大生態產業,實現生態資源優勢向生態產業優勢、生態產業優勢向脫貧攻堅優勢的協同轉化。建立和完善鄉村旅游扶貧政策機制,加大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扶持重點鄉村旅游區和鄉村旅游點的建設,挖掘和利用當地的鄉村生態旅游資源,積極開展特色旅游名鎮(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扶貧示范縣和示范點、生態旅游扶貧示范區、星級鄉村旅游扶貧區以及農家樂等創建活動,引導貧困農戶參與和分享鄉村旅游發展成果。
在培育市場化制度體系上先行先試。加快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化機制,健全市場交易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排污權交易、碳排放權、水權交易、用能權交易等制度。引入市場機制,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等新模式,積極培育生態保護和治理市場體系。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共同構建環境保護“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在完善生態文明共建責任體系上先行先試。加快建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引導各級領導干部自覺樹立正確政績觀、推動綠色發展。進一步完善全省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目標考評考核方法,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嚴格考核結果的運用,強化對領導干部的追責問責機制;強化企業責任,推行企業環保“黑紅名單”制度;強化公眾環保意識,加快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努力營造上下同心、左右同步、奮勇向前的共建氛圍。
在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成果研究與推廣應用機制上先行先試。要依托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共江西省委黨校等科研院所和省內重點高校優勢智庫資源,加快建立生態文明新型智庫聯盟。充分發揮省生態文明建設專家委員會和智庫機構的作用,定期組織相關活動,布置生態文明制度改革課題研究任務,多壓擔子,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智庫合力。積極搭建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經驗總結、展示成果、宣傳推廣的高端智庫平臺,建議建立生態文明“贛鄱國際論壇”,定期主辦生態文明國際高端論壇,打造具有江西特色、中國氣派、國際一流的生態文明智庫品牌。建立我省生態文明科技創新聯盟,打造生態文明科技資源和成果的共享平臺,實施生態文明重大科技創新專項。加快總結和提煉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典型經驗和成功模式,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
在建立和完善治理體系上先行先試。加快建立試驗區建設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切實強化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協調與資源整合能力,加強對試驗區各項改革試驗任務落實情況的綜合協調、跟蹤分析、督促檢查和進展評估,對改革試驗任務實行“定期協調、定期督查”。各級黨委、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建立相應的協調推進工作機制,明確辦事機構,具體負責推進落實本地區本部門承擔的改革試驗任務。要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資金和項目的整合力度,集中優勢資源,聚焦改革創新的重點難點問題,打好“殲滅戰”。
(作者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