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保產業出現新格局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2013年以來,我國遭受霧霾天氣侵襲,在全球能源危機的爆發、國際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呼吁等背景下,中國各界更加重視環保產業的發展。
2016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環境的改善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監督、管理和引導,另一方面需要排污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節能減排,同時,環保企業作為中國環境治理的先鋒與支柱,也需要加強培育。
年輕的中國環保產業
隨著社會對環境質量需求的提升,對環保產業服務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環境保護已經從針對百姓“看得見”的污染,深入到“看不見”的污染,從末端的污染施治,逐漸向系統性的生態修復、提供資源性的回收等方面升級。
中國環保產業的增速約為15%,是GDP增速的兩倍多。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29908.7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45531.7億元。
但生態環境問題仍十分突出,還有近70%的環境治理需求沒有被市場挖掘。據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測算,全社會環保投資將達到17萬億元,年增速有望達到18%,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從2015年的2.1%左右增至2020年的3%以上。環保產業將成為中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但總體而言,中國的環保產業仍然還是一個年輕的產業。
資料顯示,美國是目前全球環保產業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占全球環保產業總值的近19%;中國市場規模全球排名第二,市場占比已超過13%。美國環保產業已處于穩定、成熟發展的階段,年均增長速度低于全球環保產業市場年均8%的增速;中國環保產業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到2020年前后,中國環保產業規模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國家戰略的政策驅動
政策、法規、制度是環保產業市場發展、技術進步的主要驅動力。2016年12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兑巹潯贩治隽“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明確“提高環境質量,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為“十三五”的核心任務。
《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啟動實施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隨著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的逐步健全,創新、綠色發展政策的深入實施,加強環境保護治理的政策、法規、技術等產業紅利的逐步釋放,涉及的細分領域將更多。
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中國的環境治理理念、治理手段都將發生重大轉變。政府在多個領域建立了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制度,將逐步建立健全PPP、政府采購服務、第三方治理、綠色金融、排污權交易、環境保護稅等一系列制度法規。
在新的規劃、政策、法規、制度推動下,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脫硫脫硝等傳統環保產業規模大幅擴容,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綜合區域治理、土壤修復、黑臭水體、污泥處理、VOCs監測等新興市場快速釋放,城鎮黑臭水體、垃圾分類、霧霾、污泥處理、垃圾滲濾液等環境治理難點有望實現技術突破。
中小環保企業需要扶持
政策層面的各種利好無疑為我國的環保企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環境。但相對于其他行業,我國環保企業的規模不大,整體處于“小而散”的狀態。一個成熟的產業,通常擁有數家大型企業,形成有序競爭的“競合”格局。據統計,目前全國環境治理從業單位超過2萬家,但普遍規模偏小,沒有一家企業產值達200億元以上。這并不利于中國環保產業在技術研發、人才吸引、核心競爭力培育等方面的成長。
目前節能環保企業大多是輕資產、技術密集型的小微企業,這些“小而美”的環保企業擁有重要的創新活力和尖端技術,更善于在細分市場中提供個性化服務。如何讓中小環保企業發展壯大,構建產業新生態,是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同時,環保產業的資金是個大難題,需要資本市場的助力。節能環保項目大多具有資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等特點,并且隨著環保市場不斷壯大以及項目模式的轉變,對企業融資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資金瓶頸限制了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影響了作為產業主體的中小企業良性發展。
一方面,具有良好成長性的環保企業通常難以享受到以債券融資為主的綠色金融的福利。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市場,今年兩會期間,證監會也再次發布支持綠色債券發展指導意見,提出“綠色公司債即報即審”。但市場上,綠色債券發行主體以國有控股銀行和大型國有企業為主,極少惠及民企,特別是非上市民企。另一方面,中小環保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的難度極高。數據顯示,相對其他行業,環保行業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少。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中國43家主要環保上市公司中,14家在上交所上市、29家在深交所上市,其分別占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的1.18%和1.55%。原因主要在于,環保企業規模較小,難以達到目前A股市場對上市公司在資產、盈利、股本等方面的要求。這些也都給我國環保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中國有著數萬級的環保市場,在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新材料、新技術等驅動下,中國環保產業完全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到“十三五”末,在一些細分領域,市場規模、技術水平將達到世界前列,甚至成為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