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污水處理廠變“花圃”,浙江臨安“綠變金”模式這樣做)
這里是一座花圃嗎?答案是錯的。
這是一座污水處理廠,廠名叫“臨安污水處理一廠”,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這里地處太湖源、錢塘江兩大水系的源頭,是杭嘉湖重要優質水源供給地和浙西北主要生態屏障。
臨安污水處理一廠1.8萬平方米的溫室里種植了水生美人蕉、再力花等多種植物,以吸收氮、磷等營養物質,轉化合成植物體。攝影/章軻
9月20日上午,一位女子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污水處理一廠溫室里觀賞再力花。該廠通過植物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轉化合成植物體。攝影/章軻
作為防治太湖富營養化的控制措施之一,臨安污水處理一廠建設了6萬噸/日尾水脫氮除磷工程,以高效植物生態系統,有效脫除尾水中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并轉化為生物資源循環利用。
這一工程于2008年8月經浙江省發改委批準立項,概算總投資1.3億,占地215畝。自2012年7月開始進場施工,2012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2013年6月底通水。
20日上午,該廠有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尾水排放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要求,出水水質已優于A標。
臨安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要求,水水質已優于A標。攝影/章軻
9月20日上午,一位女子在臨安污水處理廠尾水水渠間跨過。該廠尾水排放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要求,水水質已優于A標。攝影/章軻
這項工程包括6大系統:強化生物膜系統、有毒物質脫除系統(主要吸附重金屬和有毒物質)、營養鹽集約系統、高效自凈水生系統、生態濾地系統(對排放水進行生態過濾)及資源化中心(對換季秸稈的資源利用和換季植物的補給)。
據介紹,目前該項目已穩定運行三年,整個運行維護成本為0.08元/噸,不僅節能減排效果好,還實現了水資源綜合利用,通過收割花卉、牧草、水生植物等,不僅去除水體中營養鹽與污染物,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實現循環利用。
臨安區環保局局長張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借力浙江省“五水共治”之勢,臨安區已經建成污水處理二廠一期工程,完成12個集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全覆蓋,區鎮村三級污水處理項目獲評2016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張勤介紹,目前臨安區4個出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水環境功能區要求,年均值保持Ⅱ類標準,杭州考核的12個生態功能區斷面水質達標率達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9月18日,環境保護部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審核意見,臨安區榜上有名。
“實踐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發展,造福群眾。生態文明建設可以使更多人享受優美生態環境這一最大福祉。”20日下午,臨安區委書記盧春強對記者表示,生態是臨安的最大特征、最強優勢、最響品牌。加強水源地保護,保障下游200多萬人口飲用水源安全則是臨安的政治使命。
盧春強說,臨安區森林覆蓋率已達78.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037平方米。“臨安已經從‘賣生態’向‘賣碳匯’轉變。”他介紹,臨安每年可儲碳1885萬噸,占臨安區每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9%左右,先后建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臨安碳匯專項基金,建成全球首個毛竹碳匯林和首個雷竹林碳匯通量觀測塔,成功發布全國首個農戶森林經營碳匯交易體系——臨安農戶森林經營碳匯交易體系。
2016年8月,G20杭州峰會“碳中和”項目落戶臨安,完全中和了G20杭州峰會期間交通、餐飲等排放的6674噸二氧化碳當量。
在收獲生態效益的同時,臨安的經濟發展也碩果累累。目前,臨安區上市企業有1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達18家。2016年,臨安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5.2億元,比2011年增長54.7%,人均生產總值達9.5萬元;三次產業比重從2011年的9.5:57.9:32.6優化為8.4:50.1:41.5。
“近5年來,臨安GDP增幅保持在9%以上,財政收入一直保持在兩位數增長。”盧春強說。
盧春強表示,下一步,臨安將全力守牢萬頃林海、護好源頭之水,研究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分類分區體系,確定流域重點治理區域和重點領域。從優化經濟增長和提供社會福利兩方面致力于生態保育與污染控制,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臨安的“綠水青山”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臨安污水處理廠里的生態廁所。攝影/章軻
臨安污水處理廠種植的觀賞類植物仙人球。攝影/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