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環保行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將是眾多細分和新興領域市場大門的打開。水處理行業尤為如此。除已提到的膜技術領域以外,海綿城市、農村水環境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地下水修復、工業零排放等細分子行業都在“水十條”及相關規劃政策中被重點提及。
“十三五”:特殊的歷史時期
無論是環境管理還是宏觀經濟的發展,“十三五”都將是個特殊而關鍵的時期。
環境方面,未來幾年可能將是我國環境改善最重要的時期。雖然民眾依然對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抱怨不絕。但事實上在“十二五”中后期,工業廢水,市政污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工業廢氣的大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已經過了峰值,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見圖1)。換言之,我國相當一部分污染物的排放曲線已經接近,甚至越過了峰值。
但這一減排成果并未直接導向環境質量,特別是可觀察到的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除了環境的自我恢復需要時間等客觀原因之外,環境保護政策的科學性和政策的執行中存在的不規范、不合法乃至一些黑箱操作使環境治理的效果打了折扣。但值得慶幸的是,情愿或者不情愿,主動或者被動,這些不規范不合法在追問下逐漸被糾正,這些黑箱開始被打開。
正因此,未來幾年將是污染物控制的效果體現、扭轉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時期,或者說是將紙面上的減排數字落實到普通民眾可及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關鍵時期——如果目標未實現,近年來的污染物控制工作將受到非常大的質疑,而若成功,則越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頂點將順利實現,我國生態環境將全面進入良性循環軌道。
圖1全國廢水排放中主要污染物變化情況
經濟方面,“十三五”前期將是我國經濟增速換擋的關鍵節點。此階段將是我國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在眾多行業將粗放式發展模式轉變為精細化發展模式,實現供給側改革的最好時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眾多官方提法也正說明提升環境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發展中的環境代價是“十三五”階段經濟發展的主題之一。
總而言之,“十三五”的五年將是我國環境管理和經濟發展的質變期,這也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難得機遇。
環境治理改善目標的理想與現實
“環保工作思路將由污染物控制單核心轉變為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物總量控制雙核心。”這一表述在近期官方發布的各類規劃和綱領性文件中都有所體現。
“水十條”等相關文件也為環境質量改善這一目標規劃出了大致的階段目標:2020、2030、2050年分別實現水環境質量階段性改善,總體性改善以及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也即一個三步走的路線圖:全面扭轉排污曲線;進入環境自凈能力范圍,環境進入良性軌道;污染問題得到解決,真正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官方同時也給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路徑:通過控制各類污染源的污染排放、經濟轉型等措施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降低;同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人工濕地建設等措施,培育和改造水生態空間,實現環境容量的增加。分子減小分母增大,水環境治理實現改善。
然而,看上去美好的的路線圖和方法論落實到執行層面就顯得非常現實。今年11月,環保部發布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擬對現行的市政污水排放標準進行修訂,水處理行業將可能迎來第四次提標。
意見稿中值得關注的點包括:增加污染物控制項目,基本控制項目增加總鎳、苯并(a)芘兩項,選擇控制項目增加39種金屬、有機污染物等;此外,新標準還將在(特別規定的)環境敏感區實行特別排放限值,特別排放限值的大部分主要項目為最嚴的一級A標準的一半左右,總體與地表水IV類體水質標準相當。
根據時間表,如果順利通過的話,修訂后的標準將在明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此次近乎嚴苛的標準修訂引起了行業內外廣泛的討論和質疑,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于,我們目前的排放標準已經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甚至還稍嚴于國際平均水平,再“貪嚴”地提高標準將與絕大多數污水廠實際運營情況嚴重不符,大量污水廠微利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如此大的代價之下,能取得的效果又難以預計和評估…
無論如何,趨嚴的標準,對于一些環保企業,尤其是眾多中小型技術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比如對于實行特別排放限值的地區,膜技術幾乎是唯一的工藝選項。具有高技術含量產品及服務的企業,將從提標改造及高標準的新建項目中分得可觀的市場蛋糕。同時,高技術附加值的企業也將更加獲得投資機構及大型環保企業的青睞。環保產業的“大小”合作,“資本”和“技術”合作都將更加頻繁和緊密。
PPP模式:從投融資創新到管理理念變化
關于“十三五”的環保規劃,動輒數萬億的投資計劃令人矚目。官方口徑給出的預測是:至2020年,將有4~5萬億投資以踐行水十條相關規劃。如此體量的資金應將以政府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的形式完成。在當前背景下,PPP模式將是實現該投資的最好途徑。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發酵,PPP模式在各類公共服務領域釋放出了驚人的量能。
截止2015年底,全國各地推出的PPP項目已接近萬個,總計劃投資額達到了10萬億元的規模。而環保項目則是數量最多的項目類型之一。PPP潮雖然由政府項目投融資需求催生,但這不應成為PPP的目的,其落腳點應為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及專業服務商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這一環境管理理念的變化將是環保產業走向市場化,潛在市場空間全面打開的根本條件。
細分市場大門的打開:新興市場走向成熟
“十三五”期間,環保行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將是眾多細分和新興領域市場大門的打開。水處理行業尤為如此。除已提到的膜技術領域以外,海綿城市、農村水環境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地下水修復、工業零排放等細分子行業都在“水十條”及相關規劃政策中被重點提及。
這些行業的政策環境、技術環境及社會環境都將在未來幾年逐漸走向成熟,其所蘊藏的巨大市場體量也將逐漸得到進一步釋放。在此過程中,將出現大量“從0到1”以及“從1到n”的創業及投資機會。從新三板掛牌環保企業極其豐富的業務形態和商業模式可以看出,有眾多的中小型環保企業正在新興產業的土壤上茁壯成長。
而從近期首創、北控乃至聚光科技一系列投資與并購舉措來看,大中型環保企業也正對這些新興市場進行積極的布局。這些細分領域將成為未來幾年各類型各體量環保企業進行競爭及合作的重要舞臺。
強調系統治理與管理:治污小項目到服務大項目
“系統治理”是“十三五”期間環保政策所強調的另一個重點。“系統治理”的意義非常廣泛,既包括管理層面重點區域的系統治理、重點流域的系統治理、重點行業聚集區(工業園區)的系統治理;也包括治理對象上,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系統治理,淡水和海水的系統治理,灰水和黑水的系統治理等。強調系統治理,解決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重復建設重復投入以及各掃門前雪,效率低下等環境管理上的問題。
落實到企業和項目層面。近一兩年一個突出的趨勢是,過去分散的單個的環保工程項目正被大型化綜合化的環境服務大項目所取代。以水處理領域為例,過去環保企業獲得的多為污水處理、供水等單個的項目合同,而自2015年以來,涵蓋水體修復、大型污水廠建設運營、海綿城市建設、工業園區水處理、再生水等眾多內容的區域性環境戰略合作協議大行其道。前者通常投資額為數千萬至數億元不等,而后者則能達到數十億元的規模。
雖然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紙面上的天價投資額難于實際足額落地,但不可否認的是,地方環境管理者(政府)希望將專業化市場化的環保公司更加深入得引入到環境管理工作中,從過去采購設備和工程變為采購服務以獲得更高的環境績效已成為大勢所趨。
“十三五”水處理行業發展機遇分析
來源:宇墨Umore
作者:史方標
決戰下一個五年:“十三五”環保產業并購前瞻
如果寫一部環保產業并購史,“十二五”的這五年一定配得上“波瀾壯闊”這四個字,環保產業以遠超出上一個階段的并購數量和并購資金規模完成了第一次千億級的資源整合。大量低效率的資產通過并購獲得了新的活力,大量的投資和投入通過并購完成了經濟上的兌現,大量的商業上和技術上的創新得到了更多資源的滋養……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層面的推動因素的作用下,整個產業呈現活躍和景氣的勢態,不同層級的企業有了突破固有格局(經營模式、業務區域等)的動力,領先企業希望穩固優勢,新興企業意圖追趕,相同層級的企業希望實現差異化競爭……在多元化的戰略需求下,環保并購市場走向繁榮和多元。
五年之間,環保并購除規模增長之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首先,標的明顯變貴了。根據對2012-2014幾年間數百個并購案例的統計分析,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環保類標的在幾年間的資產溢價率(溢價部分/凈資產)都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目前都達到了400%左右水平。從供需關系角度解釋,并購市場的買方需求這家更加明顯,優質標的價格水漲船高。其次,資本方在環保并購市場的參與程度明顯提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2014年以來大量出現的上市公司連同投資機構成立的環保并購基金。此類基金也是為并購大潮推波助瀾的力量。在標的溢價水平提高的情況下,這種基金有利于環保企業緩解資金壓力,實現杠桿收購。并且上市公司可以避免以自身作為直接的收購主體,在操作層面可以實現更加順暢和高效的收購。尤其是國資類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購。截止目前約有15家上市公司聯合投資機構建立了環保并購基金,總規模已經達到百億左右。并且不少基金已經有所斬獲,如天保重裝對美國圣騎士環保,巴安水務對奧地利KWI公司的收購等。此外,“十二五”期間,環保企業在并購方面實現的另一個跨越是海外并購。大量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完成了相當數量的海外并購。五年間累計收購的海外股權和資產價值接近百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幾年間環保企業的海外營收水平并未相應出現明顯的上升。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海外并購以獲得技術為目的,針對的目標市場還是國內環保市場。真正以投資海外市場為目的的并購很少,即使有,也還未實現體現在報表中的穩定營收。可以這樣概括環保并購的“十二五”:在“十二五”期間,并購推動了環保產業的發展進程,而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同時催生了更多且更多樣化的并購。
“十三五”環保產業并購展望
展望“十三五”,國家層面的環保工作將進入新的階段,環保產業也將面對新的市場機遇。根據對環保行業并購的長期研究和觀察,宇墨對“十三五”階段環保并購做出如下判斷。“十二五”期間的一些趨勢還將繼續。
• 趨勢一:在還有相當大的并購勢能未釋放的情況下,環保并購規模(金額和案例)還將繼續增長;
• 趨勢二:海外并購、新興領域并購、國企混改……下一階段的環保并購市場將繼續有著多元化的并購主題;
• 趨勢三:環境改善成為環保工作核心,并購主流目的將從盤活資產越來越轉變為變為爭奪優質資源,優質標的高溢價還將是環保并購的常態。此外,環保并購市場還有一些值得關注的看點。
• 看點一:大鱷來襲
在“十二五”中后期,不少非環保企業對環保行業表現出現了極大的興趣。甚至已有不少轉型環保的試水者。但在這一階段,大部分轉型企業的參與程度以及對行業格局的影響都比較有限。未來幾年,隨著行業規模繼續擴大,細分領域的市場大門進一步打開,一些大鱷級的企業(包括大型國企、央企、房地產企業甚至互聯網企業)將可能通并購入場分食蛋糕或實現其他戰略目的,彼時行業格局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 看點二:“大吃小”到“大聯大”
“十二五”期間,“大吃小”型并購是環保行業并購重組的主流。而在未來五年,一些領域的競爭程度將顯著提高。為避免激烈競爭帶來的消耗,環保行業可能將出現老大和老二老三之間,龍頭和龍頭之間的兼并重組,國際環保市場(如Ecolab并購Nalco)和中國目前的互聯網行業
(如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都是絕好的參照。百億級企業將有可能隨之誕生。
• 看點三:海外并購的“引進來”到“走出去”
雖然像前文已論述過的一樣,中國環保企業目前主導的海外并購還是以“引進來”為主要目的,但也已有先行者邁出了進軍海外市場的步子。在未來,隨著國內環保市場競爭激烈程度提高,“走出去”拓展和經營海外市場,將很可能成為一些具有實力的環保企業的共有的重要戰略目標。人民幣國際化,亞投行,“一帶一路”,一系列宏觀計劃和措施都將為之提供理想的投資環境。那些發展落后于中國一定時間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將在未來出現大量環境治理和環保需求,海外環保市場投資的機遇窗口期將要到來。
• 看點四:外企歸來
因為缺乏經驗、技術以及資金,中國曾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經歷過一個大量引入外資進行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的階段。國際環保企業也借此機會大規模進入國內市場。而在“十二五”期間,隨著在經營方式和理念上更接地氣的本土環保企業的茁壯成長,國際環保企業(尤其是投資運營類企業)實際處于一個不斷收縮和退出的態勢,在如今的中國環保市場,外企早已不再是主角。然而宇墨并不。雖然中國對國外資本的需求不再熱烈,但卻越來越需要先進的、國際化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如果中國環保市場在未來變得更加市場化和開放,具有這些資源和優勢的國際企業將可能重回國內市場。而這一過程也將可能出現一些外對內的跨國并購。
原標題:決戰下一個五年:“十三五”環保產業并購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