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備注:即業內俗稱PPP模式)正成為政府投資改革的新形式,合肥清溪凈水廠PPP項目正是社會資本“試水”公共民生項目作為全省首批PPP示范項目之一,為安徽PPP破“瓶頸”探索出了新路。
創 新:社會資本介入民生項目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建的模式如何運作?企業進入門檻有多高?盈利點在哪?政府又如何保障公共利益?作為合肥市首例公開招標的PPP項目,已經在建的清溪凈水廠項目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范本。
清溪凈水廠是安徽省首座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項目,出水水質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日處理規模達20萬立方米,項目地面將建成市民休閑廣場,最大限度集約用地。
這樣一個技術要求高、處理規模大的城建項目,事關合肥排污大局,為什么要選擇交給企業來投資運營?
“項目投資粗略估計大約要7億,如按照傳統模式等項目建好,肯定會給政府留下大量債務,政府全盤操作融資模式亟需突破。”業內人士透露,一些社會資本找不到靠得住的投資渠道,而像清溪凈水廠這樣好的民生項目又恰好缺乏建設資金,兩者只要找到好的合作空間,將形成雙贏。
作為安徽省首批PPP示范項目之一,清溪凈水廠通過“固定土地轉讓價款”、競爭“污水處理服務費”的方式選擇社會投資人,成為合肥市敢于先行先試、勇于示范引領的又一重要成果和創新。
合肥市排水辦的專家介紹,像清溪凈水廠項目估計十年左右能賺回全部成本,后十年就是企業盈利的時候。
作為社會資本的一方,國禎環保與合肥相關政府部門簽署了《特許權協議》和《污水處理服務協議》。“由于是特許經營,市場風險小,不過目前門檻比較高,中小企業想進入難度還是很大的。政府通過招標,我們作為國內水務上市企業,憑借20年來水環境綜合治理的能力,才可以競爭接下這個單。”該企業負責人介紹說。
考 核:運作確保公共利益不受損
社會資本介入民生項目,企業會不會為了賺錢而疏于公共利益的保障?
“政府對于項目的運營水平有嚴格的考核。”合肥市排水辦的專家指出,面對層層監管,企業絕不會自砸飯碗。
類似清溪凈水廠項目,建成后每個月都將面臨環保、建設等多部門污水處理水質水量的抽檢,如果不能達到合同約定的標準,對于企業來說面臨的會是嚴厲的處罰,包括市場信用度的降低、上市融資、招投標的限制等等。“因為項目本身和百姓的民生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對企業的監管也更講究合情合理合法。”專家認為。
專 家:建“全生命周期”制度體系
截至目前,安徽已有37個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簽約,占全國已簽約項目的11%,簽約率為29%。不過,安徽PPP模式由于尚處于探索階段,推廣PPP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比如,“公熱私冷”,政府積極但企業熱情不高,項目簽約率不高。“公公合作”,合作雙方多是政府與大型央企、地方國企,民企參與得少,盤活社會資本的效果并不明顯。此外,要避免“新瓶老酒”,一些項目并沒有PPP的實質,“借道”PPP搞變相融資的現象依然存在。
省經濟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士建議,完善頂層設計,建立覆蓋PPP“全生命周期”的制度體系,為規范PPP運作保駕護航。出臺操作指南、合同指南等指引文件,確保項目實施質量;加快推進PPP專門立法,推進特許經營等領域的立法工作,規范各方行為。
為了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需要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給予稅收優惠。創新項目運營方式,完善部分PPP項目價格調整機制,實現商業利益和社會效用的統一。從優質項目著手,重點選取那些價格調整機制相對靈活、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并且以“使用者付費”為基礎的優質項目。
同時,提高政府信用,堅守契約精神,建立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實現公平有效的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明晰項目的盈利模式,完善PPP項目的風險補償機制,使社會投資主體對未來現金流、盈利模式等產生穩定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