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16日,由《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策劃組織的“德國污水處理廠工程建造和驗收標準專題培訓”圓滿完成。本次活動由德國Emscher水處理技術公司主辦。參加本次培訓的人員主要來自國內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建設和施工單位,通過培訓使所有學員全面了解了歐洲的市政污水工程建設以及標準編制和工藝應用情況,學習了工程管理、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綠色施工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尤其在城市雨水管網建設和雨水調蓄方面的工程經驗可為國內“海綿城市”的建設提供借鑒。
頒發培訓證書
主要活動安排
(一)技術培訓
(1)德國污水處理概述
德國共有大約10 000座污水處理設施。其中有70%以上是<1萬人口當量的小型污水處理廠,服務了全國10%的人口,10萬人口當量以上的大污水處理廠僅占3%,服務了全國52%的人口。德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單位和運營主體包括公共法人機構、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單位和水務聯盟多種形式。
(2)德國排水行業統計數據分析
德國的污水處理體系從19世紀就開始建立,目前污水處理率達96%,質量標準按照歐洲最高標準執行,系統性能穩定持久,整體污水處理水平居世界前列。
(3)德國建筑工程發包和合同規范(VOB)
德國建筑工程發包和合同規范(VOB)是德國工程建設合同必須遵守的規范,也是德國工程建設體系的基礎。VOB由三部分組成,其中VOB/A主要為招投標方法程序等一般規定;VOB/B主要為工程施工的合同規定;VOB/C為施工合同技術規范。混凝土、鋼筋等材料檢測報告需由第三方檢測機構完成并備案,功能性檢測、設備單機試運轉需在水務協會專門的檢測場地進行,滿水試驗則需要單獨準備檢測試用池。驗收包括材料試驗、性能試驗、測量驗收、功能性試驗等內容,施工方提出驗收申請后,投資方應在21天內完成驗收,如工程有重大缺陷,投資方可以指出并拒絕驗收,否則必須驗收。隱蔽工程隨工程進度隨時驗收。
(4)市政污水處理工程項目相關法律法規
德國工程適用的工程質量驗收標準是由合同里的條文協商規定的,并不是由法律強制執行的。現在德國最常用的權威標準DIN也不是由政府而是由民間組織的技術協會(德國標準化學會)編制的。如果有實力,任何的組織和個人都可以自由編寫標準規范,只要得到了合同雙方的認可,就可以用于實際工程。編制主體由政府轉為私人,標準編制行為也隨之市場化。DIN的編委包括德國1 600多個高校、機構的專家。除DIN之外,德國水處理工程建設常用的標準還有歐盟標準EN和德國水質協會標準DWA等,其中DIN主要側重于材料與設備,而DWA則是側重工藝與操作。
(二)工程參觀
(1)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
埃姆歇河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從2011年開始,改造目標是使原本以凈化河水為主的污水處理廠改為凈化市政管網污水,使原功能分開,河水和市政管網污水分離并分開處理,工程內容為改變進水口的位置、改建并新建沉砂池、初沉池,利用并調整原有曝氣池和二沉池的結構,減小處理規模,優化工藝,節約資源。
技術交流
工程參觀
污水廠化驗室
施工現場俯視
(2)雨水利用系統
雨水利用系統在普通居民小區的基礎上,在規劃中做了細微改造,在屋頂設置雨水收集管道,地面人為設置明渠導流,在小區中間空地處設置低洼區域,使得在下雨時,雨水能夠經由人為的水道流入雨水收集管道,與污水管路分開,在雨量超過雨水管道承載力時,這些低洼區域則成為暫時的人工湖,既起到了臨時蓄水降低管網壓力的作用,又形成了微型人工河湖景觀,解決了雨污水分流、雨水收集問題,還美化了小區環境。
(3)飲用水廠
該飲用水廠已有115年歷史。當地地質條件特殊,數千年前曾是沿海沙灘,現在成為陸地,在很薄的表土層下面是厚度將近200m的細砂層,砂質細膩均一,具有天然的凈化作用,使得當地的地下水水質優異,達到了飲用水標準。現在飲用水廠共有天然砂濾池26座,面積共有335 000 m2,每年過濾量達8 000×104 m3,多濾池循環使用,定期養護,保證砂層的持續凈水能力。共有69口大型抽水井,每年最大可生產1.12×108 m3凈水,不僅可以直接飲用,還是釀酒、食品的高級原料。
(4)醫院廢水處理工程
醫院廢水成分特殊,不能直接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網,必須處理達標后才能排入受納水體。該廢水處理工程采用膜處理、臭氧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等工藝單元,具有占地面積小、結構緊湊、處理效率高的特點。小規模污水處理設施在德國很普遍,在如何高效利用空間的設計上有獨到之處。
(5)EMSCHER流域改造工程
埃姆歇河改造是當今德國最大的流域修復治理工程,共興建4座污水處理廠,新鋪設400 km的排水管網,總投資為44 億歐元。埃姆歇污水管網改造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在河床下面鋪設人工排水管路,通過抽水、清除淤泥來徹底凈化河流。為鋪設管路,在河岸共打了113口深井,每兩口井的間距為1 200 m,總長度為150 km,在井下進行頂管作業。頂管井深26 m,頂管管徑2.8 m,每一節長4 m,重40 t,每天頂進6節共24m。管道內設鐵軌,工程機器人在工作面挖掘淤泥并裝進運泥車,沿軌道運出洞口,由龍門吊吊起到井外卸下淤泥進行處理。頂進采用液壓千斤頂,壓力35MPa,頂進方向采用激光糾偏,液壓控制鉆頭方向調整,軸線總偏差控制在5cm以內。
(6) 科隆萊茵河泵站
科隆市沿萊茵河建有多座小型泵站,設計師的理念是將泵站的使用功能和景觀裝飾功能結合,泵站設計外觀充滿現代風格,在泵站外墻采用了低能耗LED材料,使得泵站在夜晚發光,而且會根據萊茵河的水位高低自動變換不同的顏色,在節日夜晚還會通過程序讓河邊的各座泵站規律性發光,點綴夜景。泵站內部也考慮了裝飾和隔音效果,本地社區居民可在泵站內舉辦音樂會和讀書會。泵站的主泵為1000 L/s的泵4臺,同時啟動3臺,一臺備用,另有100L/s的泵2臺,瞬時流量達到3.2 m3/s。沿河各個泵站外地下設有防洪墻,緊急情況下可以提升為6 m高的河堤。
泵站外觀
泵站內景
(7)垃圾焚燒廠
該垃圾焚燒廠于1987年開工,1992年新廠建成。除了在技術上保證垃圾焚燒的功能,焚燒產熱用來城市供暖,焚燒廢氣也經過妥善處理,同時建筑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廠房和煙囪的設計都與街區景觀相配合,達到了藝術技術環境的統一。
(8)維也納下水道系統
維也納的下水管網歷史悠久,從中世紀就已經開始有老式的下水道系統,同時也有了地下空間規劃的雛形。現在的新式下水道系統是19世紀開始建立的。目前管網總長度為2 400 km,加上雨水管道近5000 km,管網結構完備。在下水道的下方,地下30m深處還有一個大型空間,里面有歐洲最大的地下河-維也納河。維也納河是維也納城市得名的原因,穿過維也納城區,然而河流水位低,規劃時為了更好的利用空間同時保留維也納河,就將城市基礎和地下管網整個懸空在河上,讓河流從地底穿過。地下河道寬20m,高14 m,總長度2.6 km,地下河的設計體現了奧地利在城市地下空間規劃方面的預見性和創造性。
下水道入口
電影《第三人》取景地
(9)慕尼黑地下管網和雨水收集系統
慕尼黑地下管網1811年開始建立,于1875年進行大規模改造,1880年建成,總長20 km,是現在的地下管網系統的核心部分。現在的地下管網總長2 500km,包括5萬個井口、150余個泵站、兩個大型污水處理廠,總流量(45~50)×104 m3,服務165萬城市人口。慕尼黑雨水收集系統包括22個雨污分流/溢流結構,13個蓄水池,總容量706 000 m3。系統是為了保護伊薩爾(Isar)河而建立的。原先在雨季降水量大時,由于地下管網的容量有限,大量雨水沿排水管網直接排放到河里,而現在雨水流量>4m3/s時,過量雨水會暫時存儲在蓄水池中,之后再依據河流水位情況逐漸排放。1998年啟動的最新的改進排水系統計劃進一步強化雨污水的分離,遠期目標是逐漸減少密閉雨水管道,促進非污染的雨水的自然滲透。
溫馨提示:2016年《中國給水排水》將推出更多按需定制歐洲(以德國為主)、美國的技術培訓和工程參觀考察項目,敬請關注垂詢。
=====================================================
雜志簡介
《中國給水排水》是面向全國給水排水和環境工程界的專業性科技期刊,具有較高的理論導向性和較強的工程實踐性,被稱為中國水行業的“首席雜志”、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百強科技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STP)。
雜志訂閱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全年24期,定價:15元/冊。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在線訂閱網址:
http://www.watergasheat.com/dingyue.asp
雜志社地址
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路52號都市花園大廈5號樓21層
編輯部電話
022-27835450、022-27836225
022-27835913、022-27835707
022-27832819
廣告咨詢電話
022-27835639、022-27835592
發行部電話
022-27835231
投稿郵箱
cnwater@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