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燈塔工業園區環保怪象:污水處理廠被閑置十年
2015年11月18日 來源:法制日報
調查動機
近期公布的“十三五”規劃中強調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在巨大的環境污染壓力下,環保部近期也頻頻發聲。不過,記者近日卻接到舉報者反映稱,在遼寧省遼陽燈塔市工業園區內,不少服裝水洗企業無視環境治理的要求,違法直排工業污水,且這一現象存在已達十年之久……
午夜時分,在遼寧省遼陽燈塔市工業園區,馬路上鮮有車輛駛過,而轟隆隆的機器運轉聲卻劃破夜色、不絕于耳。
轟鳴聲來自工業園區服裝水洗企業院內。近日,記者暗訪燈塔市工業園區,針對工業園區內服裝水洗企業被舉報違法生產以及排放工業污水的情況一探究竟,卻發現了一些怪現象。
違法生產排污十余載
在遼陽燈塔市工業園區內一家服裝水洗企業的緊閉大門前,停著幾輛汽車。從大門往里看,看不到任何工人和燈光。不過記者順著院子里的機器聲響繞到這家企業的側墻,看到有光線從高出側墻的簡易廠房棚頂射出,轟隆隆的機器聲也從那道縫隙傳出。
借著夜色,記者沿著側墻走到這家企業的后墻,看到幾束光穿過后墻的排風口射到墻外凹凸不平的土路上,隨著轉動的風扇閃爍著。通過一個壞掉的排風口,記者看到生產車間燈火通明,有兩名工人正在有說有笑地整理成堆的衣服。
而另一家服裝水洗企業大門半開著,聲響更大的機器轟鳴聲從這家企業臨馬路的窗子傳出來,窗子里一臺大型機器在飛速旋轉,而并排的幾個窗子則有不少工人在忙碌著。
據舉報者稱,這臺大型機器叫做水洗機,是專門對進廠衣料進行水洗的,產生的工業污水則通過企業內的暗管,未經處理直接排進城市生活污水管道。
按照舉報者的說法,在燈塔市工業園區以及城區的全部服裝水洗企業都沒有履行環保審批手續,卻在違規違法生產以及排放工業污水,而這種情況延續了十余年之久。
2013年12月16日,遼寧省環保廳曾對燈塔市19家水洗企業進行現場勘查,發現這19家企業均在2000年左右建成,但沒有履行環保審批手續。
針對遼寧省環保廳的這次現場勘查,燈塔市政府研究決定,對這19家水洗企業進行停產治理,待完善環保審批手續,通過驗收后方可恢復生產,并于2014年2月28日將此決定通過政府文件形式下發。
“燈塔市環保局正在指導服裝水洗企業編制環評報告,讓這些企業根據各自編制的環評報告進行整改,以便達到環評標準取得環保審批手續。”燈塔市環保局副局長茹惠娟坦言,目前燈塔市19家服裝水洗企業均沒有取得環保審批手續。
除此次燈塔市下發的“停產治理”文件外,燈塔市政府還多次下發過類似的“停產治理”文件,但這些服裝水洗企業卻視若無睹,不分黑夜白天地違法生產。
記者看到,燈塔市工業園區的一家服裝水洗企業內,排污入口處的污水上面泛著一層藍色的泡沫。按照舉報者所說,這里的污水和其他服裝水洗企業污水一樣,通過各自企業的暗管,匯總到工業園區的總出口,在那里沒有經過污水處理,便直接排進城市生活污水管道。
“我們曾經動員全局力量看著這些沒有履行環保審批手續的服裝水洗企業,不允許生產,進行過停產和罰款處理。”燈塔市環保局監察局副局長李瑞啟告訴記者,以前監管手段非常軟,不敢保證沒有偷著生產的。
李瑞啟表示,就在今年3月和4月,燈塔市還下發了兩次“停產治理”的文件。
“監管手段非常軟”的情況真的屬實嗎?
記者查閱了舊環保法中相關法條,其中提到,“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準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并處罰款”,“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準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而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環保法更是對監管部門職能進行了明確,其中提到,“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
舉報者稱:“在今年8月份,燈塔市環保局曾經挖出過七八家服裝水洗企業的直排暗管,但隨后便不了了之。”
而李瑞啟則表示,今年以來,燈塔市環保局沒有發現任何一家違法生產排污的企業。
污水處理廠閑置多年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遼陽燈塔市工業園區并非沒有處理工業污水能力,在園區內就有一家經政府批準建設的污水處理廠。不過,這個污水處理廠卻一直閑置著。
據了解,這家污水處理廠在2005年12月22日投入運行,在運行前,燈塔市政府曾下發了《關于印發燈塔市服裝水洗廠污染整治方案的通知》,要求“至2006年9月末,城區內所有印染水洗企業都要搬遷到鐵西工業園區內并實行污水集中統一處理方可生產,否則一律取締。鐵西工業園區內的服裝水洗廠,必須將污水交由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否則不允許生產”。
“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兩個月后,在園區內污水集中處理的企業看到市區內的水洗企業并沒有被關停,污水自行排放,于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也停止了集中處理,導致污水處理廠至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舉報者對記者稱。
對此,茹惠娟的解釋是,目前服裝水洗企業的工業污水被輸送到燈塔市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這個污水處理廠除了處理生活污水外,還處理工業污水。
李瑞啟則稱,在工業污水輸送到燈塔市城市污水處理廠前,這19家服裝水洗企業會通過自有的污水處理設備進行處理,否則燈塔市城市污水處理廠會“受不了”。
針對服裝水洗企業均有污水處理設備的說法,舉報者表示,據其掌握的情況,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安裝了污水處理設備。
另外,針對通知中要求“城區內所有印染水洗企業都要搬遷到鐵西工業園區內”的情況,李瑞啟稱,目前燈塔全市19家服裝水洗企業均已搬遷至工業園區。
舉報者則稱:“只有11家服裝水洗企業在工業園區內。”
申報環評手續無反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燈塔市的環保亂象不止于此。
2014年11月27日,燈塔市環保局下發文件,要求全市服裝水洗企業辦理環保審批手續。文件中提到,對達到文件要求并通過遼寧省環保廳審批的企業,燈塔市政府同意予以保留,對未達到要求的企業2015年1月1日將依法取締。
天宇紡織印染廠是工業園區內的一家服裝水洗企業,這家企業為了能夠環評達標,分別在2014年9月和12月兩次向燈塔市環保局申報環保審批手續,但提交的申報材料卻如石沉大海,至今沒有得到燈塔市環保局的任何答復。
天宇紡織印染廠相關負責人無奈地表示:“行政審批時限是3個月,但兩次申報過去了一年還沒有回信。”
茹惠娟表示,可能是申報材料到達審批科未通過,沒有到她的層面,具體問題她不清楚。
“燈塔市所有服裝水洗企業都沒有拿到環保審批手續,卻并沒像文件里所說的在2015年1月1日被依法取締,而是一直在違法生產。”舉報者無奈地表示。
園區附近村民患病多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在燈塔市工業園區北側最近的大荒地村,10年間已經有30多位村民患癌相繼去世,而近5年達則到了20多位。
大荒地村村民陳忠仁在一大張廢煙盒上,寫下了37位患癌去世村民的姓名,一些叫不上名字的,他則用“某某父親”、“某某母親”代替。
“我提供的這些名字,是10年來得癌癥去世的本村村民。”陳忠仁向記者介紹,這37位患癌去世的村民,只是他能記憶起來的,不排除有漏掉的。
大荒地村村民劉漢邦向記者證實了陳忠仁的說法,對10年間大荒地村患癌去世村民的數量表示認同。
劉漢邦和陳忠仁認為,村民患癌與本村地下水質不無關系。
2014年,劉漢邦在自家打井吃水,不過不到一年,水井便被閑置。
“我家水井里的水泵,不到一年就被水腐蝕爛掉了,上面全是黑點。”劉漢邦表示,此后,他家開始通過大荒地村村大隊打的深井吃水。
不過,劉漢邦表示,盡管村大隊的深井已經打到了六七十米深,但他發現水還是不干凈。
“我家的蓄水大缸每隔10天左右就得清空積水清洗一遍。”劉漢邦告訴記者,之所以要清洗水缸,是因為水缸底部和內壁會粘積上一層黑色和黃色的臟東西,觸感像油脂。
劉漢邦說:“水可以燒開了再喝,但是我家院子里的菜是種給自己家吃的,澆的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水,我很擔心菜會不會被污染了。”□記者 韓宇
(來源:法制日報)
7億多元治污水停工閑置打水漂
本應兩年前竣工的污水處理設施,工人卻至今還在田間忙著埋管道;已經竣工多年的污水處理廠,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成了雨水池……“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調查發現,浙江省一些地方總投資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工程有的逾期嚴重,有的則建成后處于長期閑置狀態。
日前,記者在浙江省嵊州市長樂鎮看到,街區附近的一塊田地里,幾位施工人員在渾水坑內鋪設管道,翻起的黃土堆在坑邊。附近的村民說,這是在給不遠處的污水處理廠接管道,據說早就應該弄好的,建了改、改了建,已經多年,“都感覺麻木了”。
與部分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滯后不同,還有一部分污水處理廠已經建設完成,卻處于閑置狀態。金華市婺城區瑯琊鎮污水處理廠投資1273萬元,建成設計規模為0.5萬噸/日。2009年9月污水廠開工建設,2010年4月完成一期建設并通過驗收。“建成5年多來,沒有使用過。”瑯琊鎮黨委書記倪永洪說。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污水廠建而未用,背后的原因多樣。
一些污水處理廠閑置,根源在于當初的規劃與設計不合實際。金華婺城區瑯琊鎮有關負責人說,前期瑯琊鎮污水廠處理能力設計時,鎮里有4家造紙廠,如今造紙廠關停了3家,剩下的1家為了節約成本寧愿自建污水處理設施。如今全鎮一天下來只有六七百噸生活污水,瑯琊鎮污水處理廠運行就意味著虧損。
浙江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趙玲認為,污水處理廠閑置的問題,反映出在環境基礎設施中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參與實地督查的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毛光烈、王永昌等表示,鄉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防止出現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
據新華社
中國網評:污水處理設施成"半拉子",該誰來收拾?
本應兩年前竣工的污水處理設施,工人卻至今還在田間忙著埋管道;已經竣工多年的污水處理廠,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成了雨水池……“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調查發現,浙江省一些地方總投資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工程有的逾期嚴重,有的則建成后處于長期閑置狀態。(11月17日 新華網)
有道是,合民情、順民心方能得民意。無視民心、不顧民生的執政帶來的人禍,往往會猛于天災。總投資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工程,要么逾期停 工,亦或是長期閑置,在多年的建了改、改了建中,已經讓觀者感覺麻木。緣何一項浩大的“民心工程”就這樣打了水漂?如果是設計不合理、配套跟不上、運營成本高導致閑置,那當初的決策由誰而定?這樣的“半拉子”工程,該誰來收拾?哪個部門該被問責?該追究誰的責任?難道污水處理設施成“半拉子”,問責也會被閑 置?
近年來,因為決策失誤,使得一些地方的“民心工程“淪為“面子工程”、“半 拉子工程”,甚至“傷心工程”的不在少數,報道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閑置并非孤例。不可否認,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者和執政者由于蒙上了權力決策者的“功利色彩”和“政績魅影”,認為面子是城市的“軟實力”,提升城市形象也是為市民謀 利益,就往往會輕重不分,拿面子工程和貨真價實的民生工程為自己“添彩”。于是,一些民生工程就變了味道,脫離了民心、民意和民利的本意,成了少數人的 “政績工程”。歸結起來,原因只有一個,導致“半拉子”工程,是權力監管失控所致。
毋庸諱言,原本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卻成了“半拉子”,或是有決策者在修建時“面子”——政績與“里子”——是否閑置的抉擇,但最終公權偏向“面子”。 結果讓以為“面子”能帶來的政績觀感工程閑置。話又說回來,如此浩大的工程項目要想“落地生根”,必然要經過職能部門的規劃和審批,如今走向閑置時,責任 也不能全怪決策者,職能部門勢必得為當初的規劃、審批承擔相應的責任。另一方面,轄區內污水處理的量是否達到修建標準,是否具備修建條件,這事關地方的經 濟社會發展、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民眾的切身利益,承擔修建的鄉鎮固然脫不了干系。
如果把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閑置鄉鎮污水處理廠比作虎頭蛇尾,那么在決策層面上用“始亂終棄”一點不為過。事實上,在每一個鄉鎮閑置的“半拉子”污水處理設 施工程的背后,都或清晰或模糊地存在著一個盲目規劃的故事,以及一種缺少有效約束的決策機制。就如金華婺城區瑯琊鎮有關負責人說,前期瑯琊鎮污水廠處理能 力設計時,鎮里有4家造紙廠,如今造紙廠關停了3家,剩下的1家為了節約成本寧愿自建污水處理設施。如今全鎮一天下來只有六七百噸生活污水,瑯琊鎮污水處 理廠運行就意味著虧損。顯然項目建設是否可行、必要,是否符合地方的長遠規劃,是否能增加民眾福祉,被提高“地方形象”的政績效應代替,是GDP留下后遺 癥。
23家污水處理設施成“半拉子”,如今顯然不僅僅是花了多少“錢”的問題,更是一個如何能徹底解決,挽回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問題。其實不論 是浩大民生工程半途而廢,還是城市規劃的盲目短視,最終都必然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如今需要的是如何糾錯,如何樹立法治觀念、推進依法行政,從源頭上防止 出現政績工程,如何在城市建設項目在規劃階段進行專家論證 、公開聽證等環節,防止因為領導意志而定,形成的“拍腦袋”決策。(文/魚 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