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國家鼓勵環保產業的政策密集出臺,國內環境污染治理行業步入黃金周期,提前轉向的問鼎環保切中市場脈搏,向下游延伸水處理設備及工程項目的轉型獲得了不錯的商機。
目前,問鼎環保加快轉型步伐,立足下游水處理設備提供及技術輸出的“啞鈴型”模式,同時完善一體化的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從工程項目整體布局。
落實環保口號
“讓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如今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已。投資機構投中集團近期做出的相關統計顯示,自2011年“十二五”開始,政府對環保行業年均投資額保持20%左右的增長。
搭上這波黃金發展期的上海問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問鼎環保”),在董事長張建鵬親率麾下從廢水處理作為行業切入口,逐漸開發出中水回用、超純水凈化、冷卻水循環等各項水處理核心專利技術,用企業數百個治廢案例實踐“水更清”的呼吁。
張建鵬生于河北省,當故鄉還沒有被“霧霾”和“重金屬超標”等大氣污染、水污染的問題標簽化之前,“水稻與農田”是張建鵬腦海中最深的烙印。
或許是懷揣著“回歸自然”的一份理念,當時間撥回1993年,張建鵬只身來滬,來到上海華東理工大學任教,將所擅長的“環境工程化學”學業知識進一步轉移到產業應用上。匆匆七年間,張建鵬兼職進入學府中專注研發、產銷水處理劑的校辦團隊,從一名行政做起,最終打入了技術核心團隊,讓他第一次如此切身地感受到技術改善環境的魅力與潛力。
立足長遠不短視
在意氣風發之時,張建鵬在校園中結識了3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的商業理念讓他們很快決定走出象牙塔,真正來市場中打拼一番。“步伐不快,但走得很穩。”回過頭總結這段經歷的張建鵬比較感嘆,3年磨合期內,在不帶走原校辦企業“一兵一卒”的情況下,企業以上海為軸心,重點開拓了江蘇昆山的一批以日企和臺企為代表的核心客戶。
“2003年在完成多宗知名品牌的商業案例后,問鼎基本確立了昆山地區污水、循環水處理劑提供商的市場知名度。”張建鵬說。在創業初期就小有所成的問鼎卻面臨了許多合伙經營者都繞不過的戰略方向問題。
問鼎在謀劃更進一步的產業升級的問題上,合伙人之間出現了相左的意見。合伙人注重短平快、輕資產的產品投放回報,而張建鵬的觀點是國內在水處理劑的研發水準上與歐美還存在較大差距,短期內還不能替代進口滿足下游需求,向設備提供商、EPC工程建設商升級才能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而這需要土地、人才與資金的長期投入。
要么“結伴向前一起奔跑”,不然就是“分道揚鑣”,張建鵬選擇了后者。“中長期目標不能天天講,但那些不認同長期目標的人,必然道不同不相為謀。”張建鵬說。2004年-2005年期間,在劃出一部分股權與昆山市場后,張建鵬親率骨干團隊回駐上海,從內部矛盾風波抽身而出的問鼎,開啟了第二段轉型之路。
搭建與錘煉技術班底
在問鼎環保的一間主會議室內,兩面墻體掛滿了獎牌與證書: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運營、承包資質,膜處理協會單位會員,華東理工工程碩士實習基地,發明專利,科技創新立項基金……讓張建鵬滿意的是,正是在這間會議室中,曾碰撞出數個創意的火花,團隊的項目也從這里落實下去,成績則被鐫刻在墻面上30多個金色的銅牌證書上。“問鼎到如今,離不開創新理念與實踐。”張建鵬說。
占領技術高地是問鼎環保從創業以來一以貫之的戰略思路。2001年,當問鼎環保還在致力于開發江蘇昆山華碩和富士康項目時就把首家研發中心設立在了上海。
在水處理領域內找工程,問鼎還有許多功課要做。按照合同約定,工程建設項目一般分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等若干階段,問鼎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用實力“承包”下來。
為此,企業“唯才是舉”,在原有研發中心的基礎上,集聚了一批技術專家與管理精英,目前超過20%的員工是中高級工程師。為了讓團隊更具權威,企業常年聘請華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等產學研合作高校中主攻生物降解、納米功能材料制備、催化劑還原、固廢重金屬研究與應用的教授擔任技術外腦。
從2006年起,問鼎的這支團隊開始發揮起了關鍵作用,以日美為典型學習對象,問鼎致力于污水、中水、純水和循環水處理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摸索轉型之路。
在科研投入上,問鼎環保常年平均投入占到總收入的5%以上,尤其在近三年分別投入超過8%、9%、12%的經費用于科研項目。
打一場雙贏的仗
有了人才梯隊與資金投入,企業是如何保證新技術的順利開發呢?張建鵬介紹說,在研發路徑上,問鼎環保采用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技術產業化的商業閉環,依托產學研高校平臺在環境工程及化學工程中的口碑地位搭建校企研發與人才、技術輸出平臺。
2012年問鼎環保加盟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從社會技術共享服務中獲得高效的研究資源,進一步借力優化產品結構、改善生產工藝。
以近年來企業聚焦的納米級產業應用方面為例,問鼎環保承接了2012年由上海市科委聯盟計劃中提出的“納米磁性催化劑在含酚廢水處理中的應用”的科研項目,在獲得立項后,企業組織了科研小組攻關團隊,在產學研平臺上找到了院校開課題,經過問鼎模擬實驗室中環保分析、檢測與中試后,最終完成了創新課題直至產業化落地。
因專注于廢水處理技術和中水回用技術等相關水處理研究,問鼎環保積累了諸如高鹽廢水處理(蒸餾法)、膜分離技術(反滲透、電滲析、微濾等)及相關水處理技術的18項國家專利(已申請),自有技術達23項,其中大部分在工程中得以重用。
“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內“三廢”治理是政府主要支持與投資領域,問鼎環保正在打一場市場與口碑雙贏的仗,在戰略上一以貫之和人才與經驗上的常年積淀使問鼎環保在更大的環保市場格局中找到了升級轉型的出海口。
目前,張建鵬率隊參與主持了中國石化、尚德電力、天能集團、紅牛飲料、寶鋼、華誼集團等企業各項工程200多項。張建鵬表示,因為環境工程的特殊性,往往能撬動數倍于業務量的環保經濟回報。“根據我們的案例來看,每500萬元的工程量背后是有著3-5億的化工企業來投入運營,從環保角度來看,業務回報比例就達到了數十倍,企業與社會獲益都很大。”張建鵬說。
專家點評
李旭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管理科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綠色創新:企業發展的新思路
近年來,隨著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等全球性問題不斷加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強,綠色創新越來越成為企業在環境規制日益嚴厲的條件下爭取市場地位、贏得競爭優勢的首要選擇。問鼎環保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創業并成長起來的企業之一。
創業是一條艱難的路,而成功創業更是難上加難。據相關統計數據,目前我國青年創業成功率只有3%,創業企業五年以上的生存率不到1%,能夠良性發展的更是微乎其微。那么,問鼎環保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通過這個案例我們能夠得到什么啟示呢?縱觀案例,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進入領域和發展路徑的選擇。在哪個領域開拓一番事業是創業者的首要選擇,這個選擇對創業成功與否至關重要。不少人都想找一個競爭小、效益好的投資領域,最后都未能如愿以償。目前我國已經沒有了具有絕對優勢的投資機會,任何一個領域或地域都必須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問鼎環保選擇了自己擅長并愿意為之拼搏的領域,緊跟“十二五”期間國家鼓勵環保產業的政策的步伐,切中市場脈搏,進入自己熟悉和熱愛的環保領域,從污水處理劑提供商開始,逐步向水處理設備提供商、EPC工程建設商升級,不斷擴大業務范圍。這一進入領域和發展路徑的選擇充分體現了一個企業家的敏銳洞察力和立足長遠規劃的戰略思維。
第二,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無論進入哪一個領域,競爭都會一樣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必須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就是所謂的“長板原理”,即企業要有一塊或幾塊長板,并圍繞這些長板通過適當的運作模式獲得外部資源,進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問鼎環保緊抓技術和人才這兩塊長板,大力投入技術研發、申請了若干項發明專利,唯才是舉使其集聚了一批技術專家和管理精英。
第三,發展思路的確定。自己獨自成長還是同利益相關者一起發展,尤其是同競爭對手一起發展,是每一個處于競爭中的企業繞不開的選擇。很多企業選擇了自己成長,而問鼎環保選擇了共同發展。共同發展不僅可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還因有了志同道合的合作者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提高了自身所在的供應鏈系統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問鼎環保通過與高校合作獲得技術和培養人才,通過與政府和企業合作獲得信息和商機,從而達到共贏發展的目標。
縱觀問鼎環保的成長過程,可以總結其成功的關鍵因素。立足本行、跟蹤政策,緊抓技術和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合作共贏、與伙伴和競爭對手共同發展。當然,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事無巨細地做好每一件事,在發展的道路上問鼎環保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同時也孕育著很多機遇。
數面金色銅牌證書上鐫刻著問鼎環保在創新理念上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