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立法
英國:
標準每五年修訂一次
德國:
大城市每年檢測上萬次
日本:
污染飲用水要判重刑
![]() |
飲用水安全是各國都極為關注的領域,經過多年努力,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自來水已能實現直接飲用,而這些國家在保證飲水安全方面的措施,或許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立法
到美國的公園跑步或體育館打球,如果口渴卻忘記帶飲品也大可不必擔心,因為這些公共場所都裝有水龍頭,里面的自來水可以放心飲用。
美國留學生姚彼得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在美國,水龍頭一般都設在洗手間附近,由于他所在的德克薩斯州出產石油,他擔心飲用水中會有重金屬,常用帶有簡單過濾裝置的杯子從水龍頭里接水,而他在其他州上學的朋友們,無需任何過濾,直接飲用。
美國對自來水定有標準,要求從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能夠直接飲用。為確保這一點,各級政府和公共供水系統從水源地保護、水質凈化以及監測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
據《人民日報》報道,早在1974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安全飲用水法》,明確規定保護國家公共飲用水的供應及源頭,由美國環保署及各州環保署一起執行。
該法律于1986年和1996年進行修改,要求采取很多行動來保護飲用水及其水源河流、湖泊、水庫、泉水和地下水水源(安全飲用水法的規定不包括用水人數少于25人的井)。
該法授權美國環保署建立基于保證人體健康的國家飲用水標準以防止飲用水中自然的和人為的污染,美國環保署、各州和供水系統共同努力以確保飲用水符合標準。
目前幾經修訂形成的完備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制度,主要包括:建立飲用水水源評估制度,對每個水源都有相應的研究,包括水源的區域界線、水源區域內各種可能的污染源的清單、供水對各種污染源的敏感程度等。
英國:標準每五年修訂一次
從上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就陸續制定飲用水安全方面的法律,先后出臺了包括《水法》、《水務法》、《飲用水質量規程》等十余部法律法規。除了自身制定的法律法規,英國還執行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衛生準則以及歐盟相關法規,主要是《歐盟飲用水規程》。
這些標準每5年至少修訂一次,以確保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的最新指導方針,并與科技進步相協調。
據《新華國際》報道,除了設立完善的法律框架,成熟明晰的管理架構也是英國飲用水安全和高質量水務服務的重要保障。
在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是中央政府中負責水資源及相關產業方面的主管部門,該部門對水務監管機構進行宏觀管理。此外英國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飲用水監視委員會”,為飲用水安全提供獨立監督。
另外,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水務私有化改革進一步提高了水務行業效率和競爭力,保證了自來水質量和相關服務。而英國水務監管部門還注意業務公開和宣傳工作,與民眾建立持久可靠的信任關系。
英國的飲用水除了來自地下外,河流取水也是重要組成部分。泰晤士河是英國最著名的大河,這條全長402公里的河流橫貫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每年要向沿途1300萬人以及眾多工業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
為了保證供水安全,泰晤士河流域內已建污水處理廠476座。泰晤士河流域中的一切污水均須經過處理后才允許排入河中或注入地下。
德國:大城市每年檢測上萬次
德國飲用水條例對于飲用水的標準作了明確而且嚴格的規定。德國所有自來水管中流出的水都必須符合飲用水標準。
德國自來水廠中的水質凈化主要采取預防性手段,即污水處理和自然與水資源保護受到格外重視。
德國水利法根據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及其排放流域的不同對其排放的化學氧化指數、生物氧化指數和氮含量等有明確的規定標準。政府對污水處理廠的監管也十分嚴格,對于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會予以警告并勒令整改。
在此前提下,自來水生產中的水質處理基本只需采取自然手段。以柏林為例,該地區飲用水全部來自地下水,其鐵和錳的含量較高,柏林自來水公司采取通風和沙濾手段去除高含量的鐵和錳,無需再添加其他化學制劑。在使用地表水作為飲用水源的地區還可以使用氯、臭氧或者紫外消毒等方式。
除了水的質量標準,德國《飲用水條例》還對水質檢測有嚴格的規定。其中,地表水、地下水、水廠水質處理環節、自來水管網以及用戶的水龍頭都被這一高密度采樣網絡所涵蓋。
據《人民日報》報道,在德國柏林,每50公里要有一個水質檢測點,全市共有180個定點用戶監測地,位于幼兒園、老人院、醫院等公共機構中,每周會有人上門進行水質檢測。水質檢測由自來水公司負責執行,地區的健康部門負責監督。水質檢測的頻率與用戶數量有關。一個小村子可能每年只需一次水質檢測,而在像柏林這樣的大城市每年則要檢測上萬次。
日本:污染飲用水要判重刑
對于自來水的水質,日本有專門的法律進行嚴格規定,這就是1955年6月15日制定的《水道(自來水)法》。日本厚生勞動省根據《水道法》第四條規定制定了《關于水質標準的省令》。現行水質標準是2003年制定的,包括水銀、銻、硼、亞硝酸氮、氟等,達50個項目。
除了水質標準項目外,還有26項“水質管理目標設定項目”,即雖然沒有作為水質標準,但有可能在自來水中檢測出來,應該在水質管理上加以注意的項目,包括鈣、鎂、殘留氯等。厚生勞動大臣的咨詢機構“厚生科學審議會”還會經常就水質標準進行研究,根據最新的科學知識進行修改。
此外,日本也注重水源保護。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促進水道原水水質保護法》,要求對于自來水的水源地進行保護。該法對自來水企業和地方政府需要采取的保護水源措施,包括生活污水的處理、養殖場家畜糞尿的處理等都進行了嚴格規定,未經處理嚴格限制排入河流。
在日本,污染飲用水是刑法規定的犯罪類型之一,刑法第十五章規定了關于飲用水的犯罪行為,污染飲用水或者混入毒物的行為,都屬于犯罪。
污染提供給人飲用的凈水,使其無法利用的行為,屬于“污染凈水罪”,可以判處6個月以下徒刑和10萬日元以下罰款。污染自來水和水源的行為,屬于“污染水道罪”,可以判處6個月以上7年以下徒刑。
向供人飲用的凈水投入毒物和會導致健康受損的物質,無論是否對人體健康產生了影響,一律判處3年以下徒刑。污染凈水致死,比起一般傷害罪,要判處重刑。
向自來水混入毒物和其他有害健康的物質,則判處兩年以上有期徒刑,導致人死亡,判處死刑、無期或者5年以上徒刑。破壞自來水管或者堵塞自來水管,則判處1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
看看國外怎么保護飲用水
2013年07月10日 來源:法治周末 作者:高原
法國:設立采水點保護區
“三分之二以上的法國人每天都喝自來水,80%的法國人對自來水水質表示滿意。”法國民意調查機構索福萊斯(TNS Sofres)能得到這樣的調查結果,與法國對水資源管理的高度重視密切相關。
為保證6500多萬人口的日常用水安全,法國政府根據水文分布將全國劃分為12個流域,每個流域設有專門的委員會進行相對獨立的管理。
其中,設立采水點保護區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1992年1月3日頒布實施的《水法》明確規定,自來水采水點附近必須設立保護區。在距采水點較近的區域內,一切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水質的設施、工程、活動或項目等都被禁止或管制。
法國是歐洲第一農業大國。上世紀50年代以來,法國農業迅速發展,但由于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各大河流和地下水也受到了嚴重污染。作為因應措施,法國政府陸續頒布實施了多項法令和決議,制定了多個行動計劃,旨在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改善自來水水源地的水質。
據《環球》雜志記者了解,在法國畜牧業大區布列塔尼大區,為降低該地區水域中的硝酸鹽濃度,政府采取了向農民提供經濟援助、幫助其儲存化肥等一系列措施,這樣就可以在最適宜的農時施肥,使農作物能夠最大程度地吸收氮肥,減少氮流失。此外,農業經營者如果承諾從事更環保的農業活動,還可以獲取政府額外的經濟支持。
管理部門對采水點水質的監測也是非常規范和嚴格的。
法國首都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大區,自來水生產與輸送服務由法蘭西島水工會負責。該工會水質和風險管理工程師茜爾維·蒂貝爾表示,大區衛生局本身獨立于自來水生產與輸送機構,水樣分析又由大區衛生局委托給衛生部認可的實驗室進行,因此檢測結果可信度相當高。
蒂貝爾說,一旦檢測出水質不合格,省政府、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將各司其職,協調合作,立即展開調查,盡快確定水質不合格的原因。同時,供水機構立即采取措施恢復自來水水質,并通過電話、短信或郵件等方式告知用水者。對于不合格的采水點,將暫停采水。嚴重情況下,自來水供應會被切斷。
在法國,水質信息對公眾是完全公開的,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公布:一是市政府定期張貼水質檢測分析結果;二是由負責自來水生產和輸送的機構每年一次發布上一年水質綜合分析情況。
當然,公眾還可以在衛生部網站上直接查詢全國各市鎮的最新水質信息。公開的信息包括采水時間和地點,總體評價,腸球菌、大腸埃希菌等細菌學指標,鋁、銨、鐵、外觀、顏色、氣味、濁度和酸堿度等物化指標……具體公布情況根據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
挪威:管網和設備每年更新1%
今天遠道而來的外鄉人,看到奧斯陸峽灣里碧波蕩漾,海鷗飛翔,游艇往來,白帆點點,很難想到40年前這里河水發臭、魚蝦死亡的景象。
“我小的時候,河水又黑又臭。垃圾往河里扔,污水往河里排。”奧斯陸水務處處長派爾·克里斯蒂安森指著一張黑白照片告訴《環球》雜志記者,這條河就在水務處后面。“你看,當時河上泛著厚厚的一層白沫,河面上漂著各種垃圾和無數死魚。不僅如此,奧斯陸峽灣當時也在死亡。”
而如今,經過幾十年不間斷的污染治理,挪威首都奧斯陸的50萬居民打開水龍頭已能喝上衛生優質的直飲水了。
幾十年間的轉變,要歸功于奧斯陸實行的水務“一條龍”管理。
克里斯蒂安森介紹,包括自來水的供應,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管理,乃至城市污水的凈化處理等,凡是與水相關的事務,都屬于水務處的管理范圍。
目前,奧斯陸水務處管理著兩個自來水廠、兩個大型污水處理廠、27座泵站、128個減壓站以及總長1550公里的自來水管網,共有500多名員工。
員工這么少,怎么管得過來呢?
克里斯蒂安森說,水務處幾十年來不停地進行管網更新和設備改造,根據規定,必須每年更新1%,因此,管網和設備始終處于可能的最佳狀態。
水務處的運營資金來源于每家每戶交的水費和排污費,收費標準由奧斯陸市政理事會確定,目前為每戶每年3000克朗(約合3300元人民幣)。收來的水費扣除水務處的運營成本后,結余資金不能作為利潤處理,必須全部用于提升奧斯陸水處理能力的項目。
隨著奧斯陸人口的不斷增長,水務處已開始規劃開辟新的水源地和建設新的管道工程,以滿足30年乃至50年后的居民用水需求。
芬蘭:用市場手段整合水處理體系
芬蘭有“千湖之國”之稱,全國有10%的國土被水覆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經歷了工業大發展,造紙廠在河湖周圍聚集,而這,也導致湖水遭到嚴重污染,居民飲水安全受到威脅。
逐漸地,芬蘭人意識到了水凈化和水源保護的重要性。經過半個世紀的治理,如今芬蘭的大部分湖水已恢復清澈,水污染已蹤跡難覓。根據芬蘭有關機構的檢測,現在80%的湖水、43%的河水的水質為優或良。
有了清潔的水源,不需要經過太復雜的處理工藝,就能生產出直飲水。在芬蘭街頭的飯店和公司的自助餐廳中,飲料桶旁大多設有自來水龍頭,人們可直接取水飲用。芬蘭最大日報《赫爾辛基新聞》曾做過盲測,結果表明,自來水的口感甚至優于瓶裝水。芬蘭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則顯示,芬蘭自來水中的細菌比瓶裝水要少很多。
不過,近年來芬蘭的飲用水處理開始面臨一些問題。《環球》雜志記者在赫爾辛基的皮特凱科斯基水廠采訪時了解到,有些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水處理廠房仍在使用,城市水網有些管道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
“一方面,水處理技術更新換代很快;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管網沒有得到及時維護和更新。”水廠試驗室主任拉克索說,芬蘭政府正在制訂規劃,并嘗試推出一些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其中一個辦法是利用市場手段整合水處理體系。近兩年,芬蘭將赫爾辛基及周邊三個衛星城的飲用水生產和污水處理體系進行了整合,組成一個綜合性企業實體——赫爾辛基地區環境服務局(HSY)。這四個城市的政府共同出資,向HSY貸款,同時作為股東每年分紅。HSY的日常運行由各廠廠長負責,重大決策由市政府和各廠代表組成的董事會商議決定。
拉克索說,整合后,首都地區各個城市的水廠設備、水質監測結果、管網現狀等信息實行共享,可以使決策更快、更科學。不過,由于牽扯了太多的利益相關方,每一項工作都要多重審批,增加了工作難度。因此,整合的全部效果,還需要進一步檢驗。
新加坡:“誰污染,誰付費”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水資源并不豐富,目前生活用水一部分依靠從馬來西亞進口淡水,另一部分依靠雨水收集。
新加坡保護水源的首要舉措,就是實現污水管網和飲用水系統的嚴格分離。
在新加坡,很少見到空調排水亂滴的情形,這些污水都要經由專門安置的細管導入公共污水管網。按照規定,洗衣機、洗碗機、馬桶等排出的生活污水,甚至晾曬衣服產生的積水,也都必須導入污水管網。為此,新加坡的水務管理部門專門頒布了一些建筑標準,要求開發商在建造房屋時必須遵循。
新加坡是全球主要煉油中心之一,西部的裕廊島工業區聚集著一些世界級的大型煉化企業。如此大規模的煉化工業園區,不可避免地會排放大量工業廢水。然而,新加坡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通過嚴格立法、嚴格執法,基本保證了排入公共污水管網的工業污水符合相應標準。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三達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藍偉光介紹說,新加坡處理廢水污染的原則不是“誰污染,誰治理”,而是“誰污染,誰付費”。
“誰污染,誰付費”的前提,是制定出嚴格的法律。新加坡的相關法律嚴格到什么程度?可以舉一個例子:依照《污水排水法》第294章、《污水排水(工業廢水)條例》等,排入公共下水道的工業廢水必須不超過45攝氏度、pH值必須不低于6并且不高于9。這些法律還對工業廢水中特殊物質的含量、金屬的含量進行了細致規定。同時,嚴格規定廢水中不得含有電石、汽油及其他易燃物質。對于超標情況,新加坡公共事業局專門制定了詳細的稅收細則。
制定出法律法規之后,新加坡的執法是強有力的,以確保違法的成本高昂。
公共事業局就是監管者之一,它不參與環保治理相關業務,只負責監管企業排出的污水是否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不達標的企業將被高額罰款甚至關停。
《環球》雜志記者走訪了一家從事電子垃圾回收貴金屬的公司。該公司負責人說,他們公司有自己的水質監測系統,以確保排放的污水在進入公共污水排放系統的節點前水質達標。
公共事業局也在不斷利用新技術對公共污水管網進行監測。2012年11月起,公用事業局耗資250萬新元(約合1250萬元人民幣),安裝了新的遠程監控系統。如果工業設施排出的污水超標,監控系統會自動向公用事業局發送警報,并實時跟蹤有害物質的濃度。
2012年3月以來,公用事業局還安裝了一套由1000個傳感器組成的系統,用于監控排污管網的運行情況。如果污水流量高于正常值,傳感器就會發送警報,公共事業局就能及時調查處理問題,保證公共污水管網的荷載不會過重。
新加坡的亞洲新聞臺近期還報道說,公共事業局正考慮加大對工商業排污違規的處罰力度,包括工業設施的排污,也包括一般商業機構的排污。違規排污者每一項違規行為可能面臨的最重處罰,從原來的5000新元(約合2.5萬元人民幣)提高到1.5萬新元(約合7.5萬元人民幣),也可能被判監最高達3個月,或者兩者兼施。
新加坡的嚴格執法舉世聞名,這一處罰規定勢必對違規排污產生巨大的威懾作用。
美國: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立法
據《人民日報》報道,早在1974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安全飲用水法》,明確規定保護國家公共飲用水的供應及源頭,由美國環保署及各州環保署一起執行。
該法律于1986年和1996年進行修改,要求采取很多行動來保護飲用水及其水源河流、湖泊、水庫、泉水和地下水水源(安全飲用水法的規定不包括用水人數少于25人的井)。
該法授權美國環保署建立基于保證人體健康的國家飲用水標準以防止飲用水中自然的和人為的污染,美國環保署、各州和供水系統共同努力以確保飲用水符合標準。
目前幾經修訂形成的完備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制度》,主要包括:建立飲用水水源評估制度,對每個水源都有相應的研究,包括水源的區域界線、水源區域內各種可能的污染源的清單、供水對各種污染源的敏感程度等。
英國:標準每五年修訂一次
從上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就陸續制定飲用水安全方面的法律,先后出臺了包括《水法》、《水務法》、《飲用水質量規程》等十余部法律法規。除了自身制定的法律法規,英國還執行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衛生準則以及歐盟相關法規,主要是《歐盟飲用水規程》。
這些標準每5年至少修訂一次,以確保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的最新指導方針,并與科技進步相協調。
據《新華國際》報道,除了設立完善的法律框架,成熟明晰的管理架構也是英國飲用水安全和高質量水務服務的重要保障。
在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是中央政府中負責水資源及相關產業方面的主管部門,該部門對水務監管機構進行宏觀管理。此外英國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飲用水監視委員會”,為飲用水安全提供獨立監督。
日本:污染飲用水要判重刑
早在1994年,日本就制定了《促進水道原水水質保護法》,要求對于自來水的水源地進行保護。該法對自來水企業和地方政府需要采取的保護水源措施,包括生活污水的處理、養殖場家畜糞尿的處理等都進行了嚴格規定,未經處理嚴格限制排入河流。
在日本,污染飲用水是刑法規定的犯罪類型之一,刑法第十五章規定了關于飲用水的犯罪行為,污染飲用水或者混入毒物的行為,都屬于犯罪。
瑞士近40部法律保護水
瑞士立法禁止在森林中使用化肥和殺蟲劑,禁止用林地填埋廢棄物,并提倡林業領域使用環保型燃料替代傳統產品。鼓勵農民減少依靠農藥和化肥進行過度耕種,并補償減產帶來的經濟損失。這就減輕了由農藥化肥滲透造成的地面徑流和地下水污染。
從1876年頒布第一部環境保護法《森林法》以來,瑞士聯邦政府共頒布了近40部有關保護森林和水資源的法律,涉及水土流失防治、水利工程規范、農業用水、工業用水、有害物質儲運、水質評估檢測和漁業等方方面面。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框架,保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護居民用水安全。
除控制農藥化肥使用外,為減少畜牧業對地表水源的污染,法律還控制單位面積牧場放牧牲畜數量。由聯邦規定基本標準,各州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更嚴格的標準。
瑞士嚴控工業污水排放,《水資源保護法》要求包括小作坊在內的所有工業企業采取一切可能措施,降低污水排放。該法律還授權各州和城市實施排放許可制度,管理工業污水排放。
在污水管網和處理設施建設方面,瑞士不惜重金,鋪設污水管網4萬千米,建成污水處理廠1000座。由于污水處理采取誰排污誰買單的原則,這些設施的建設成本和運轉費用全部由排放者承擔,財政不提供補貼。
來源:2013年6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2期以及來源:國際先驅導報、法制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