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排水管網的部分問題可以用PPP創新解決
文章導讀
在E20環境平臺主辦的第52期環境產業戰略沙龍上,面對當前國內排水管網的運營管理問題,來自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的30位代表分別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國家住建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從政府的角度闡述了對排水管網問題的觀點。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任萌萌
“現在我們是污水處理世界第一大國,但是我們遠遠不是污水處理強國,主要的差距不在工藝,管網才是大問題。”近日,國家住建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在E20環境平臺主辦的第52期環境產業戰略沙龍上如是說。針對當前國內排水管網的運營管理問題,來自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的30位代表分別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張悅從政府的角度闡述了對排水管網問題的觀點。
排水管網問題為什么這么復雜?
“管網問題不是單一層面的問題,”張悅首先指出,“管網問題是錢的問題,但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對于其復雜性,張悅從社會屬性、自然屬性、經濟屬性三個角度進行了解讀。
第一,排水管網在社會屬性上,應該是全公益的。“不像市場化的污水處理廠BOT模式,有輸入、有輸出、有考核指標和定量評價,這些在管網領域施行很困難。”張悅分析了全公益屬性的管網的確存在一些限制,但同時強調,“不是說公益就不能市場化。”他建議,可以設定一些間接的指標,并將其與政府的相關責任結合,以推動排水管網市場化。
第二,從自然屬性角度,排水管網是由政府壟斷的、鋼筋質地的網絡;與污水處理廠并非都是一一對應的服務關系,采用廠網一體化方式未必都能適合。張悅認為:“可以搞勞務外包,一個行政區域的管網和處理設施可能是一張網對應N個污水廠。”
第三,從經濟屬性角度,排水管網不會產生增值效益,資產不確定,很難有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由于管網前兩個屬性,它往往被定義成沉淀資產,”張悅同時指出,“管網的價值是按功能來計算的。所以說經濟上很難把它做一個定量的評估。”
“具體說到政府采購服務和管網特許經營的各地實操方面,還沒有達到‘服務’的層面或者‘特許經營’的層面,還只是在勞動力或者是勞務外包的層面。”他強調,地方不應當去制定維護標準、費用標準等等標準,例如一公里的管網要多少錢,他認為這是制定不出來的,而且即使制定完備了,也不會對管網市場化有幫助,在這種背景下的競爭機制也會因此而一錢不值。
解決管網問題,該怎么辦?
針對管網問題的復雜性,張悅以他30多年的經驗和創新思維,開出了醫治“藥方”。
一、政府的責任主體地位要強化
排水管網的問題如何才能得到解決?張悅首先指出政府的責任主體地位要強化。政府在排水管網領域應該體現“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雨水資源的利用與節約”共三個方面的責任主體地位,而且這三項要全部納入對政府的整體考核范疇。
二、注重管網的頂層設計
張悅援引《排水條例》中的第一條原則,強調要尊重自然,“過去講統籌規劃,兼管并重,保障安全,實際上是尊重自然,”張悅指出,“要講藍色經濟,要把低影響開發和原有自然水系的規劃建設破壞性好好解決。不要讓所有的水,全部依賴于管道末端。”同時張悅用習近平主席講的“自然存續,自然滲透,自然進化”總結,認為應該努力從源頭解決管網的問題,政府要遵循自然的法則。
排水管網要規劃到位才能解決大問題。“治污、雨水、環境、資源、安全都要結合起來,”張悅認為,管網是多元復雜的系統,所以管網的維護、清淤、巡查等都需要規劃。要規劃,先普查。“普查往往不只是管網普查,還有屬性普查,水系普查,然后才是管網普查,然后是周邊水位、潮位的普查”,張悅對管網的整體頂層設計通俗地表述道,“規劃肯定要進行二次評估,凡是家底不清的,肯定不是成功的規劃。政府要有效的‘規劃’。”
整個城市也處于一個大的水文體系之中,多方面相關聯,因而還要有模型、有數字,“要把這個系統普查的情況和信息系統、數字平臺一致性解決。”張悅強調,不僅要普查,要規劃,還要建立排水管網監管體系,這樣才能夠“將最終影響、最終因素作為政府的考核指標。”從而有效管控排水管網的運營與管理。
三、PPP有新解,政府應重視“三期”
“市場化”是當前解決公共服務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本次沙龍討論的關鍵點;而對于排水管網問題,市場化也早已被提上日程;所以本次沙龍,張悅特地對PPP進行了闡釋。
“第一個P指什么?現在有人說國有,把混合所有制結構扯到一起了,P就是公共部門,不是國有企業;第二個P肯定指社會,我認為這個P可以放大一點,哪怕包括市場化改革的國有企業,市場機制的國有企業,比較有錢的,還有社會資本,以民營資本為主。”張悅認為,“PPP的關鍵在第三個P,他們關系怎么搞。”從而提出了“三期”的概念,即政府一定要考慮管網投資的“短期”、“長期”、“預期”。
“短期”是指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初期投入較大,而后隨著時間推移會投資越來越少,甚至為零。對于管網,在初期較短的時間內需要投資較大,“比如說5-10年,但并不是以后幾十年,年年都需要這么大的投資。”所以張悅認為,對管網的短期大投資過后,對于其長遠發展,要設定“一個緩增長、甚至是零增長的目標”。
“長期”是指對于管網的建設和運行都要有永續的資金投入。“這是政府的責任,公共資金,包括稅收,包括房地產稅,都應該有一個永續的投入。”張悅表示,現在中央財政每年有五六百個億用于處理污水、垃圾,但是再搞基本設施建設卻又捉襟見肘,所以,“短期和長期的關系要搞好。”張悅認為,前期的較大投資和后期永續的投資要有效配合,才能對管網問題的解決有根本性的推動力。
“預期”就是在“短期”與“長期”的基礎上,管網投資要注意有必要的效果。“融資”概念被張悅提及,并引用了國禎環保的融資實例,“國禎融資的時候,做了狠勁才是兩三個億,現在市值已經到達二三十個億了。”因為有好的環保概念、好的預期收益、好的現實項目,所以融資就有成效,管網運行與管理的預期收效也才能更好。“如果借無限需求的機會,把有限的資金,長期化、可持續化,把資本市場的預期放大化,就有可能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張悅對于“預期”有進一步的思考,“如果PPP模式,從現有的給基本建設投資一定比例的補助,變成一個可持續的投資,比如說基金的方式,比如說財政的運營補貼性投入給污水處理費。就在PPP這樣的機制中,誰中標,政府就按結果補償。”
對于PPP,張悅的一句簡單概括最為直白明了:“第一個P是‘公共’,是對的;第二個P,拓展了企業;第三個P,需要創新。”所以,他強調:“一定要解放思想,放開思路。原有的融資方式,零存整取,先取后存的方式,搞個調整;不能是混凝土的思維方式,也不能是水泥管的思維方式,要有資本,搞資本那套,參考華爾街的思維方式,要不然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
四、市場化調動活力,政企共贏需“貢獻”
在管網領域實行PPP模式用“市場”把政府、企業、公眾的活力調動起來。張悅認為公私合作中,政府作為“公”的一方需要注意規劃,而作為“私”一方的企業也應該有所注意,“第一要想看得透,第二想得開,最后就是賺倆錢。”
離開政府,企業只能局限在討價還價獲得酬勞的低級服務層面;只有真正與城市的安全、城市的亮點等“城市政治”相銜接,并能做到對政績考核有貢獻的時候,才能真正獲得共贏。“你一定要貢獻出來,”張悅說,“你的力量,你的責任心,你的勞務,你的智慧,你的裝備,你對新技術的引進,國際的合作。你開一個很好的、貢獻的大門,一定有可持續的、三個臺階(短、長、預期)的項目,地方政府就離不開你了。”這樣,政府才能信任企業可以解決實質的重要問題,才會給予足夠的支持,張悅點評為:“這就是智慧。政府覺得你說的對,活就給你了。”
在管網領域市場化中,企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政府,而政府也需要由企業來搞活管網,雙方要彼此支持,互有貢獻,才能長效發展。
2014年9月24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管理辦公室和住房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國家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開發并運行的中國城鎮污水處理管理系統獲得國際水協2014年度的運營/管理全球大獎,張悅作為住房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管理辦公室主任、城市建設司巡視員,代表項目獲獎單位也被邀上臺領獎。在復雜的城鎮污水處理管理系統方面,中國且能問鼎世界,同與污水相聯的排水管網問題,獲得解決甚至登頂世界的腳步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