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固廢網編者按:移動互聯網浪潮已席卷了各個領域,傳統的環保產業也正受到這股能量的巨大沖擊。目前,由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主辦,立昇企業支持的“移動互聯時代對環保產業的影響”主題征文正在火熱進行中。活動吸引了各行業人士踴躍參與,下文是桑德國際綜合管理部主管趙飛帶來的智慧分享。
(此文為文章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互聯網思維在環保行業的突破口,在于用戶思維的轉變》已在昨日刊登)
其實,環保行業的一些理念本身與互聯網思維并不相悖,或者說互聯網思維的一些法則是通用的,只不過在互聯網時代則被發揮到了極致。
1、簡約思維——專注,少即是多
今年,中國水網組織了細分領域的評選。其實,在每個領域都有一些企業屬于羚羊,是行業的先行者、領頭者和佼佼者,都可以在這個領域叱咤風云。這些企業的基本思維就是專注,在自己的細分市場做到了極致。
當然,很多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公司都會想著擴充和多元化,結果就是大企業病的出現,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羚羊成為大象,體態臃腫,反應遲緩。如何在“小而精”與“大而全”之間作出平衡,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讓“大而全”的公司劃分為獨立的“小而精”。這種理念說的時候很簡單,但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因為一個“小而精”的公司在擴展過程中,往往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之間借助了公共的資源平臺,所以發展以后也就無法割裂開來,一些組織的特性就會被遺傳、擴散。
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在起步孵化階段就相互獨立發展,可以有效地避免這種組織的大企業病,從而讓每一個“小而精”的企業可以持續在自己的細分市場攻城略地,把蛋糕做大。
今年華為的輪值CEO郭平就提出了“華為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從功能為中心向以項目為中心轉變”。其實,這種轉變也正是體現了簡約思維,每一個項目即是一個“小而精”的公司和組織,能夠真正快速地和市場對接,并創造利潤。
在組織扁平化的今天,一種有效的組織構架就是啞鈴型組織,后端提供保障支持、技術咨詢服務,而前端負責利潤創造、功能服務的實現。環保行業的發展越來越有這種趨向,每一個處理終端都是一個面向區域市場的服務中心,所以必須縮減中間的信息渠道、溝通渠道,當然,后臺的支持功能必須過硬和足夠強大。
在今天環保企業進入并購的時代,這種組織的融合、組織的構架或許值得我們思考。尤其是企業向航母化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持簡約思維,從而提升整體的協調性,否則,將會形成巨大的系統內耗。而華為的這種轉變,或許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才能繼續“狼行天下”。環保企業同樣如此。
2、極致思維——當你簡約了,就有可能極致
同樣,極致的東西往往就是最為簡潔的,“一招鮮吃遍天”就是這個道理。
污水處理的主流工藝幾十種,相互之間再組合,估計能有上百種。所以,我們的污水廠工藝各不相同。相比而言,大氣處理的工藝則相對簡單,就是幾種,再加上其他非主流的也就十來種。而這種簡化的工藝,對于市場的應用也好,還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好,無疑是有好處的。水處理工藝如此多的工藝往往會形成系統內耗,也就是說缺乏統一性、標準性。當然,這也和水處理本身的原理復雜性有關。
就目前而言,膜技術可能是未來的主要趨向,或許有望能夠承擔這一擔當。
當然,極致思維的另一個體現,就是無論你的技術路線和原理多么復雜,但在應用的界面一定要簡單,也就說操作便捷。這一點在村鎮污水與固廢處理方面,尤為重要。
3、迭代思維——微創新
迭代思維的邏輯就是螺旋式上升,迭代、循序漸進地推進和開發,最后實現由微量積累到質量蛻變的過程;蛟S,用微創新可以更好地詮釋這一理念。當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或者有技術革新的時候,微創新也是創新的重要和主要途徑。
在這方面,美國的3M,京瓷的 “阿米巴經營”、海爾的“人單合一”,值得環保企業借鑒和學習。
4、社會化思維——公眾參與
今天,公眾的環境意識逐漸加強,對環保行業的參與度也在不斷提升。所以,環保企業在面對公眾的問題上,應該更加開放、透明,否則一個項目沒有等上馬就會下馬。近年各地普遍都出現了對垃圾項目建設的抵制,尤其最近杭州垃圾焚燒項目,更是引起轟動。
針對這種情況,環保企業有義務讓公眾了解更多的真相,同時也讓民眾參觀各地的項目,去真正地認識到環保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職責。而另一個方面,環保企業本身的工程建設質量、技術標準、品牌也要必須樹立標桿。否則,在互聯網盛行的年代,那些蒙哄過關的企業,會死的很慘。
當然,另一個方面,其實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廣泛的社會評價體系,對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其他環境服務進行評價和監督,形成由專家、學者、新聞媒體、普通民眾等評價的指標體系,從而達到真正監督的作用。而這個指標體系中,普通民眾一定要占到最大權重,改變以往由專家學者說了算的局面。
這樣的改變,不但是社會化思維的體現,也是用戶思維的真正體現。這樣做的效應就是讓那些運營不好的項目和企業立馬曝光,屢次不改的企業則形成嚴格的區域禁入機制。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環保責任信用庫,有了污點的企業,再想進入新的區域做項目,那就是妄想。
當這種信用和融資、項目審批、區域禁入等相關聯的時候,有效的市場機制或許會真正發揮作用。當然,這個時候環保局的職能就會徹底顛覆了,你不用再去天天監查了,這種功能在社會化、互聯網的時代由普通民眾就可以很好地履行了。那么環保局能做什么?他應該就像是中央銀行一樣,發行環保信用貨幣就可以了。獲得多的環保信用貨幣的企業可以融更多資金,獲得更多的項目。這或許就是環保信用的金融化、證券化。
5、跨界思維——技術、管理模式等擴散效應和轉型
以前我們總是提智商,但是現在開始提到情商,認為情商加智商,才是真正的能力體現。而在互聯網時代,則應該提“學商”,即學習的能力,接受新思維、新知識的快慢,以及在這種背景下每個人的轉變速度。
對于企業同樣如此。以前我們說大魚吃小魚,而今天更應該是快魚吃慢魚的年代。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快速的轉型和適應市場的變化,尤為關鍵。
跨界思維的本質在于華麗轉身,集眾家風采于一身后繼續靚麗前行。如果沒有快速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和綜合利用能力,那么跨過界面的那一天也就是掉下去的那一天。
一個領域的成功經驗、商業模式、技術革新,如何迅速借鑒到另一個領域,這或許是環保行業面臨的命題。這一點在組織建設和管理方面同樣如此,環保并購大潮的開始,眾多的企業面對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管理組織和文化,這也是一種“跨界”。對于這種跨界的磨合更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6、大數據思維——智慧管理、智能管理
智慧管理、智能管理,通過數據的精準分析,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運用和管理,從而達到智能的目的。中國火電的MIS系統一般用西門子的東西,但是西門子的東西往往水土不服。這并不是因為國外的東西不好,而是太好了。西門子MIS系統的理念就是一鍵上網,當然這個上網是發電并網。了解火電的人知道,電廠的啟動并網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遠比正常的維護復雜多了。它要暖爐、上水、點火、并網等等,這個過程中,需要協調一系列的設備。而中國的設備往往質量和自動型較差,整體的協作性也較弱,所以實現一鍵上網往往就似乎有些超前。
還有一個故事,當然一直沒有得到證實。說是中國電廠的企業家到國外參觀,看到一個偌大的電廠只有一個人和一只狗。后來一問才知道怎么回事,原來這個人是為了養狗,而狗呢是為了看著人,不讓人隨便操作設備。當然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杜撰的成分較高,但是卻反映了一種理念,那就是智能化、自動化。
而同樣是環保行業,如何能夠把這一理念和思維發揮出來,或許是下一個十年或者二十年,環保從業者、環保管理者所面臨的重要變革和指導思維。以前我們一提起環保從業,首先就想到工作環境惡劣、臟亂差。同時隨著人工成本的居高不下、有效勞動力的逐步減少,這一轉變也勢在必行。這一轉變的結果就是環保行業由勞動密集型行業向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本質轉型。
當然,大數據思維不僅僅是自動化的概念,更勝一籌的是系統性、整體性解決問題的思維,這才是大數據的本質和核心。每一滴水都是一個數據,都是一個DNA,承載著眾多的信息,這些信息通過水質指標來體現。而水的流動形成了數據的交換,水流外在的形式就是管網。這樣水處理的起源——用戶、終端——污水處理廠、渠道——管網之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也就是數據系統。
這個局域系統再和大自然的廣域網相互之間形成了水系界面。想想,全國13億人,數億家庭,上千萬個水廠,數千公里的管網,數十億臺設備……,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據庫?而這里面有蘊藏著多少財富?有多少價值可以挖掘?
諸如通過每個家庭水質的成分、變化;每個家庭垃圾的構成可以分析這個家庭的經濟水平、消費水平、消費習慣。有了這些難道不可以實現定位營銷或者分類促銷,甚至實現定制化服務?還有諸如設備的節能,以及水質與工業用戶的匹配再利用等等。
所以,流量就是財富,數據就是資源。更甚至,我們能否對這些數據就像金融資產證券化一樣,納入到金融管理范疇,作為資產管理和創造價值?
房地產公司的花樣年華
房地產上市公司花樣年集團在國內較早利用了互聯網思維來重組和發展房地產業務。花樣年集團的總裁潘軍把互聯網經常提到的海量、免費、大數據這些詞,引入了社區管理。“零管理費”通過整合業主的大量消費來實現利潤,從而實現由重資產向“輕資產”的轉型。
這種“社區服務模式”,搭建了“金融服務、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地產開發、商業管理、酒店管理、文化旅游、養生養老”八項業務八個平臺的網絡。社區業主通過手機、Pad、PC、服務終端、POS機,能接觸的除了APP,還有網站和微信,在這些平臺看中商品和服務,通過網上支付,然后到線下直接消費。這樣,每個平臺形成了強大的募資能力。
在此基礎上,花樣年的潘軍希望能夠實現房子像‘存話費送手機’一樣,不要錢,免費送。”而這種模式給他帶來1.85億的收入,雖然占到集團101億銷售額不到一成,但毛利率超過40%。
花樣年的目標是2020年讓這種模式遍布100個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若每個城市服務人口約40萬(1000萬/80㎡=12萬戶,12萬* 3.1中國人均家庭人口=40萬),服務就達到4000萬人。如果人均年消費2萬,每年就有8000億的資金流量,公司只需收取1%的代理費就有80億的利潤,而且是已剔除員工工資的純利。
基于GIS的管網漏損管理,實現合同環境(能源)服務
國外有一家公司較早地通過GIS信息系統,對管網漏損進行了全面系統分析和管理,從而實現了節水和政府分享收益。目前在我國,這種思維也正在興起。而這些無不借助于大數據的功能,以及大數據相互之間的耦合關系。
7、流量思維——規模致勝
很多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面臨處理水量不夠、垃圾收集不上來的問題。所以,針對這一點,在簽訂BOT協議的時候設定了保底水量、保底垃圾量。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和互聯網的流量一樣,用經濟學的概念來講就是規模經濟的問題。
如何實現規模經濟,就要想辦法增加自己的“流量“,這需要從收運體系和渠道建設方面做足功夫,從而實現規模致勝。
8、平臺——產業聯盟、協會、第三方機構
中國水網就是一個平臺,這個平臺聚集了國內眾多的環保企業和專家,而水網僅僅提供技術、信息交流,政策咨詢等功能。那么,在這基礎上能否進一步深挖,組建環保設備網,環保設計網之類的平臺,從而實現環保設備、設計、咨詢的網上采購和服務?也就說京東、阿里巴巴的模式能否在工程、設計領域的復制?我想完全有可能。
今年,在中國水網組織的論壇上有一位發言人就提出正在籌劃這一平臺。尤其像在宜興這樣的環保設備比較集中的區域,建立這樣的網絡化組織和平臺,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如果建立了這樣的平臺,還可以和每個企業的采購、設計對接,從而提升運作的效率。當然,正如投標一樣,這些工作完全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委托第三方完成,從而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優化。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水網的立場和判斷)
環保企業如何玩轉互聯網思維與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