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廣東惠州環大亞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今年年初正式印發實施以來,惠州環大亞灣新區作為帶動全市跨越發展的龍頭和核心增長極,能否在面臨工業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局部地區環境質量不容樂觀、資源能源瓶頸日益凸顯、人民群眾環境需求不斷提高等挑戰下,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駕齊驅?
針對這些疑問,日前公示的《惠州環大亞灣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3—2030年)》(草案)(以下簡稱 “《規劃》”)提出四大對策措施和八大重點工程,擬將環大亞灣新區建設成為宜業宜居、富有活力的現代化綠色生態灣區。
據悉,《規劃》涉及的范圍包括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惠陽區以及惠東縣的稔山、鐵涌、平海、吉隆、黃埠、白花、巽寮、港口等1個經濟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和2個旅游管理區。規劃區陸域面積216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81.4公里。
問題
資源能源瓶頸日益凸顯
《規劃》提出,“十二五”以來,環大亞灣新區污水處理設施不斷完善,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環境監管與應急能力建設有序推進,農村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工業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局部地區環境質量不容樂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環境風險應急能力仍不完善等,以及因資源能源瓶頸日益凸顯等現狀帶來的壓力與挑戰。
根據《規劃》,預計到2017年,環大亞灣新區人口將達115萬人;GDP將達2000億元,在2012年的基礎上增長135%;能源消費總量將達1494萬噸標煤,在2012年的基礎上增長124%。這些數據均表明,環大亞灣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導致能源、水、土地等資源需求急劇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更加凸顯。
另外,環境改善的滯后性與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要求日益提高之間的矛盾將依然突出,部分地區因環境問題引發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仍將存在。
目標
2017年森林覆蓋率達65%以上
《規劃》分近期、中期、遠期目標。近期:到2017年,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0%;大氣環境質量保持良好,PM2.5濃度保持在35μg/m3以下,具備主要大氣污染物預測和重污染預警能力;森林覆蓋率達到65%以上,生態系統完整性明顯改善;環境監管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中期: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0%;空氣質量得到持續改善,建立大氣污染預報預警制度,實現新區空氣質量的實時監控與預警;生態安全格局得到進一步優化;環境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
遠期:到2030年,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狀態,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生態系統功能保持良好狀態,經濟、社會和環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措施
2017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逾85%
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提出了構建生態體系、優化生態安全格局,強化環境引導、提高綠色發展水平,加強綜合治理、維護和改善環境質量,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環境監管體系“四大對策”,并設定了對應的目標任務。
根據《規劃》,要持續提升新區城鎮污水處理水平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到2017年,環大亞灣新區內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達90%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以上;到2020年,環大亞灣新區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達95%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全面規范污水處理廠監察監管。投產當年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量不得低于其設計能力的60%,投產三年以上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量不得低于其設計能力的75%。
著力推進淡水河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工作。流域內嚴格執行產業準入政策,限制新增重污染項目。到2017年,流域內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處理率達90%以上。
淡水河流域、潼湖流域內禁止新建和擴建電鍍、線路板、印染、制革、規;B殖、發酵釀造和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或處置等重污染項目。暫停審批電氧化、化工、食品加工及含酸洗、磷化、表面處理工藝的污染項目。
大亞灣區著重推進坪山河、響水河、霞涌河、淡澳河綜合整治,完善城區污水管網建設,因地制宜推廣農村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力爭2017年淡澳河入海水質達到Ⅴ類,響水河水質不超過Ⅴ類,霞涌河、白云河、吉隆河等水質不超過Ⅳ類,并逐步實現水質改善。
嚴格保護海龜灣保護岸段、咸臺保護岸段、考洲洋東部漁業岸段、考洲洋北部漁業岸段和考洲洋西部漁業岸段,禁止圍填海及其他與岸線保護不符的用海活動。
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點建設惠州LNG液化天然氣電廠二期、東山海風力發電項目,推動廣控惠東東山海黃埠風電場、國電電力惠東斧頭石風電場、惠東卡子崠風電場、龍源比亞迪和惠電海宸太陽能發電示范等項目建成投產。
另外,2015年環大亞灣新區各縣(區)80%的鄉鎮創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各縣(區)創建成省級生態縣(區);2016年環大亞灣新區各縣(區)創建成國家生態縣(區)。到2017年底,新區內要新建成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到2020年,各縣(區)水質自動監測水平大幅提高,水環境污染預警預報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年內或動工建設逾10座污水處理設施
《規劃》提出,2030年前,我市擬投84.1億元,在環大亞灣新區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氣環境污染防治、噪聲防治、環境風險應急、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農村環境保護等 “八大重點工程”,全力為該區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護航。
記者了解到,“八大重點工程”中,像珊瑚礁生態系統保護、紅樹林栽種及沿;闪謳ЫㄔO、黃標車整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不少子項目早已啟動。
此外,根據《規劃》,今年環大亞灣新區或動工建設十多座污水處理設施,其中包括惠陽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新圩鎮長布污水處理廠(二期)、沙田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永湖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考洲洋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等。
在投資額度預算方面,記者發現,“八大重點工程”項項過億,其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大氣環境污染防治重點工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預算的投資額度均過10億,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的預算投資額度超過4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