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市場機制,有利于提高供水效率和質量,但政府部門不能當甩手掌柜,一切交由市場和企業處理。
近日,蘭州發生自來水苯超標事件。據媒體報道,由于蘭州石化上世紀80年代發生泄漏事故后污染物滲入地下,如今又滲入了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水廠自流溝,從而造成污染。
相關職能部門的失職,是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之一。據介紹,蘭州水廠自流溝建于上世紀50年代,蘭州市沒有對這些設施進行檢修、更新、維護,給全市供水埋下安全隱患。
另外,這一事件的產生,也與當地政府推進的相關市場化改革配套措施缺失有關。蘭州引入國際水務企業,這是邁向水務市場化的一大創新,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引入市場機制,有利于提高供水效率和質量,但政府部門不能當甩手掌柜,一切交由市場和企業處理。水務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建起一座高質量的水廠就完事了,其中管網的建設和維護,投資巨大,涉及諸多公共職能部門,并非一個外來企業能夠解決,還需要政府做好相應工作。
在我國不少地方,“只見水,不見網”的情形并不少見。比如,一些地方建好了污水處理廠,交給地方企業經營,卻沒有建設或完善相應的污水管網,導致建好的污水處理廠或處于停運、空轉狀態,或用干凈水充當污水來處理,以便應付檢查。這樣的市場化,成了不折不扣的“環保秀”“面子工程”,不僅對環境保護無益,也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
推進市場化,并不意味著不要政府的監管和服務。防治水污染涉及公共利益,必須由政府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關鍵。行政上的不作為、亂作為等,必然會讓企業無所適從、忙于應付甚至弄虛作假。這就需厘清經濟性和公益性的界限,該政府管的,必須管好,該市場管的,由企業去做好,由此才能形成政府這只手和市場這只手的合力。
人民日報:水務市場化政府不能缺位
時間:2014-04-28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