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肩扛責任 實干創新 30年譜寫春華秋實 ——訪鵬鷂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王洪春 |
|||
|
|||
2014年,宜興環保產業界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鵬鷂環保,迎來了其成立30周年的日子。30年,對于平均壽命只有3年的中國民營企業來說,已經非常了不起,而一個民營企業,能在30年持續勇立潮頭,引領一個產業的進步,那就是一個奇跡了。讓我們一起走近鵬鷂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洪春,了解“鵬鷂”這個產業“驕子”用30年歷史譜寫的春華秋實。 責任凝結成的鵬鷂精神 “企業做大了,就兩個字——責任,不是創造多少利潤的問題,而是員工的依靠、政府的期望、社會的要求。”談到30年來對企業發展的感悟,王洪春如是說。 在鵬鷂公司的文化墻上,記者看到了“服務社會利益群體”,“永不言敗追求卓越”這樣的宣傳語。我們依稀感覺到,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民營企業,一種用責任凝結成的“鵬鷂精神”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腳踏實地,弘揚正氣,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尤其一個正字,包含了很多東西,代表了鵬鷂做人做事的態度。投機取巧可能會得到一時利益,但從長久來看,總要出問題的。”王洪春用以上話語總結企業之所以成功的心得。如果說,“永不言敗追求卓越”是指引鵬鷂不斷取得成功的企業精神的話,那么王洪春口中的“腳踏實地弘揚正氣”應該是鵬鷂精神背后最核心的支撐,也是鵬鷂團隊的主流價值觀,這讓鵬鷂公司多年來在各重要的轉型節點,都能以產業高度、市場需求、客戶滿意等方面為出發點,用正的思維去創新,用正的思維去突破,始終站在行業發展的制高點,引領一個產業的進步。 鵬鷂精神成就了一個輝煌的企業,同時更成就了一支優秀的團隊。“鵬鷂長期的發展,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我們的員工工齡都相當長。”談到團隊,王洪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說:“一個民營公司,既要做負責任的企業,又要被市場天天追著打。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腳踏實地向前沖的文化。必須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才對得起自己和員工、國家和社會。”當談起員工隊伍穩定對于企業的意義,王洪春這樣說:“我們員工隊伍的穩定,不是建立在依賴某個崗位而換取安逸生活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企業的需要、市場的需要,是經過大浪淘沙之后干出來的穩定。這種穩定對企業來說,是持續正向的價值推動。”要責任,要生存,讓鵬鷂鍛煉出了一支不但能做事,而且能做好事的優秀團隊,這是鵬鷂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創新驅動下的行業先軍 “中國環保很大部分的商業模式都是鵬鷂率先倡導的,包括BOT模式,我們最早在1997年就嘗試,其他企業2000年中期才開始應用。政府關于BOT指導意見的制定,鵬鷂都參與其中。”說起鵬鷂對于整個行業的貢獻,王洪春顯得自信和霸氣。其實,這種霸氣來源于鵬鷂公司30年來對行業持續的創新和引領。 從環保設備生產到環保工程承包,再到水務運營商,鵬鷂環保的每一次變革都走在宜興乃至全國環保企業的前列。 早在1986年,鵬鷂就創辦了宜興第一個環保研究所,中國最早的一大批環保水處理設備都由鵬鷂率先研發生產。1990年前后,鵬鷂已經成長為國內環保的知名品牌企業,宜興的一些企業紛紛學習鵬鷂的產品和技術,宜興環保產業開始生根發芽,奠定了宜興環保產業集群的基礎。 然而,當宜興大多數的環保企業還在進行設備生產時,鵬鷂人已經意識到單靠產品的發展很難進一步做大做強,必須探索一條新路。于是勇敢的邁出了“工程承包”一步。以工程總承包為抓手帶動相關制造業,在鵬鷂進行工程項目承包的若干年里,宜興環保企業緊隨其后,承接了國內大量的環保工程項目,使得宜興環保產業鏈條得到了進一步延伸,也進一步做大了環保產業。 隨著環保工程項目承包所取得的成功,鵬鷂人并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他們把目光放到了水務投資運營上,充分利用自身的設備制造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優勢探索水務投資項目。1997年,鵬鷂與公主嶺市洽談水務投資項目,該項目最終以BOT的方式成功建成并運營,該方式倡導了投資、設備制造、工程建設、運營服務為一體的水務投資新模式。此舉開創了中國水務項目民營化、企業化運作的先例,震動了業界。 當歲月的時光走到現在,中國的環保產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政府對環境產業前所未有的重視,引來了大批外資背景、央企背景的公司介入這個行業,鵬鷂環保又一次站在了需要創新發展的十字路口。“目前,中國的環保事業已經全面發展,但產業水平和國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鵬鷂下一步要從精細化上下功夫,包括工程建設、營運管理方面,將企業做強,而不是一味的做大。目前的事實是,我們在項目營運方面的收入的比例占到了全公司的60%左右。”說到新形勢下的企業轉型,王洪春強調了精細化,強調了做“強”而不是做大。這是鵬鷂的新方向,這似乎也是宜興環保產業、中國環保產業的新方向。 黃埔軍校譜寫春華秋實 30年的創新發展,30年的春華秋實,鵬鷂環保不僅創造了一個民營企業的發展神話,更因為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環保企業家而獲得了宜興環保“黃埔軍校”的美譽。“鵬鷂是宜興環保的黃埔軍校,這是歷史造就的。”說到黃埔軍校,王洪春娓娓道來:“鵬鷂從1984年創立,當時中國還沒有環保的概念,鵬鷂在后來的發展中培養了很多人才,以至于之后宜興很多環保企業的老板或骨干,都是從鵬鷂出來的。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局面,宜興環保產業發展初期70%~80%的環保設備產品都是由鵬鷂率先研發的。現在宜興的環保產業以水處理為主,根源也是鵬鷂就是做水處理的。作為引領者,鵬鷂環保成了一個造就人才的地方。鵬鷂發展30年,為行業培養的人才是公司現有人才數量的數倍。”宜興現有大大小小的環保企業1000多家,如果追溯歷史淵源,大部分都和鵬鷂有關系。他們在環保水處理領域各有所長,協同發展,共同構成了宜興環保產業的基石,這是鵬鷂這所黃埔軍校30年譜寫的春華秋實。 一所名副其實的環保界“黃埔軍校”,鵬鷂環保一方面培養了大量“學員”,一方面被學員追著跑,用跑出來的領先優勢又和“追趕者”合作,鵬鷂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行業。王洪春這樣評價:“一方面,鵬鷂每一個階段,都培養了一大批學員。另一方面,鵬鷂每前進一步,他們就模仿學習,緊跟上來。這倒逼著鵬鷂不斷去創新,不斷去提高。”“鵬鷂現在的模式,對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都要求非常高,其他企業模仿難度提高,所以跟其他企業也形成不了競爭關系,大家協同發展,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對于當前鵬鷂和其他企業的關系,王洪春這樣描述。 然而,鵬鷂對行業的貢獻遠遠沒有結束。2010年,鵬鷂投資建設了一個20萬平方米的鵬鷂環保科技創新園,它充分利用鵬鷂的技術、資質、制造、管理經驗作為平臺,整合周邊的環保資源,形成優勢互補,進一步推動宜興環保產業向縱深化發展。談到平臺的意義,王洪春說到:“產業服務平臺最大的功能是整合,把無序變成有序。像鵬鷂產業園、像國際環保城,是高塍鎮的兩大產業服務平臺。在整個產業鏈中,鵬鷂產業園是對于銷售端的整合功能,包括工程、項目、技術、資金等方面。而國際環保城,是對于供應端的整合,包括設備、產品、企業等。兩大平臺之間應該是一種協助的關系,鵬鷂產業園的企業是采購方,而國際環保城的企業是供應方。僅我們鵬鷂一家企業,每年在國際環保城的采購額就有近億元。”王洪春對產業平臺的功能和相互關系一語中的。 30年,造就了一個行業的黃埔軍校,30年,成就了一大批環保企業,30年,還積淀了大量技術經驗和模式,30年,更奠定了一個根基扎實的起點,指引著鵬鷂向著下一個更加輝煌的30年邁進。(刊于《中國環境報》2014年4月1日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