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0日,湖南省正式頒布實施了《湖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從排污權的取得、交易、資金管理以及監管等方面做出了詳細和明確的規定。
從《辦法》發布之日起,湖南省的排污權交易試點從長沙、株洲、湘潭3市擴大到了衡陽、郴州、永州、岳陽、婁底等沿湘江全部8市的所有工業企業以及全省范圍內的火電、鋼鐵企業。
而從2015年1月1日起,排污權交易將在全省范圍內的所有工業企業全面實施。
對于走過6年歷程的湖南省排污權交易試點來說,這意味著一個全新的開始。
排污權交易取得哪些成果?
6年多時間里,湖南排污權交易機構網絡基本形成,試點范圍也進一步擴大,政策制度也得到進一步完善
如果把排污權交易機制比作一支杠桿,對于湖南省來說,它撬開了全省污染治理市場化運作的大門。
從2009年開始,在國家支持下,湖南省環保、物價、財政等部門共同配合,積極申報和籌備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2010年6月,財政部、環境保護部正式批準湖南省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
試點初期的湖南,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新建項目多,排污權指標需求量大。供需兩旺的市場趨勢,為排污權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氛圍。
早在2008年底,湖南就在省會長沙市先期試水排污權交易。10余家企業參加了交易所首場排污權拍賣會,52噸COD(化學需氧量)和261噸二氧化硫排污權指標成功拍賣,為湖南省全面試點積累了經驗。
2011年4月,湖南省在經過多年試水后,正式啟動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
由于前期工作準備充分,這次試點一開局就迎來了開門紅:長沙電廠、株洲電廠、株洲冶煉集團分別與湖南省排污權交易中心簽訂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合同,二氧化硫交易額達到2250萬元。
湖南省環保廳一位負責人表示,這幾家企業所在的長株潭區域是湖南省核心地區,近幾年經濟快速發展,但環境容量已接近飽和,環境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效應日益凸顯。從保護環境的角度看,已不宜再上馬化工、石化、火電、鋼鐵、有色、醫藥、造紙、食品、建材等“兩高一資”企業。
“選擇在長株潭的這9個行業推行排污權交易試點,通過價格杠桿和市場手段制約重污染高能耗項目的建設,不但加速淘汰了落后產能,為高新技術項目騰出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也優化了經濟環境、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這位負責人表示。
特別是長沙電廠、株洲電廠等企業,通過積極淘汰小機組等落后產能,減排效果明顯。
排污權有償使用,讓企業自覺治理污染,從這個意義上說,排污權交易催生了治污新動力。
2012年7月,湖南省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正式掛牌,湖南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歷史由此翻開新的一頁。
截至2013年底,湖南已完成試點范圍內1104家企業的排污權初始分配核定工作。其中990家企業已經繳納有償使用費,繳費企業比率為89.7%,累計繳費4674.7萬元。全省共完成市場交易145筆、交易金額4508萬元,交易COD1435噸、二氧化硫10606噸。
從2013年底開始,湖南省進一步擴大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范圍,對沿湘江流域8市范圍的所有工業企業,以及全省范圍內的火電、鋼鐵企業全部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政策,交易因子在COD和二氧化硫基礎上,增加氨氮、氮氧化物、鉛、鎘、砷。
而從2015年1月1日起,對全省范圍內的所有工業企業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政策。
6年多的時間,湖南省排污權交易取得了一系列系列成果,不但機構網絡基本形成,試點范圍也進一步擴大,政策制度也得到進一步完善。
為何要開展排污權指標回購?
借助市場化機制向企業回購指標,有助于增強企業參與治污的積極性,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激發市場活力
“收購醴陵泰宇瓷業有限公司二氧化硫排污權指標143 噸,支付收購資金85.8萬元。”
這是自2011年湖南省啟動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之后,正式簽訂的第一單排污權指標回購合同。湖南省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以6000元/噸的價格,收購了醴陵泰宇瓷業有限公司減排富余的二氧化硫指標143噸,湖南省排污權指標回購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2010年,醴陵泰宇瓷業有限公司按照排污權有償使用政策,繳納了12萬元排污權有償使用費,獲得了169噸二氧化硫排污權。第二年,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減少到了不到1噸。因此,富余的排污權指標就拿出來交易了。
“經濟效益上來了,污染糾紛沒有了,”公司總經理張震告訴記者,“真沒想到的是,實施污染減排之后,還可以將富余的排污權出讓,獲得收益。”
為何要開展排污權指標回購?對于這一問題,湖南省排污權交易中心主任吳小平表示,借助市場化機制、利用財政資金向企業回購指標,有助于增強企業參與治污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激發了市場活力。
“對于一些新、改、擴建的項目,為節省臨時找指標的時間,省排污權交易中心往往未雨綢繆,對各企業進行摸底,與企業多次溝通協商,指導其讓出多余指標,以備不時之需。”吳小平說。
據了解,湖南省排污權交易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多次到長沙、湘潭等地,聯系、指導企業出讓出富余的排污權指標。
“有些公司賣出一部分排污權指標,獲得了經濟效益,打算加大減排力度,獲得更多收益;一些公司已經意識到排污權將會形成無形資產,保留部分指標為企業今后擴建時使用或待排污權價格增值時‘待價而沽’”,吳小平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株洲清水金屬加工有限公司新上馬的“株冶廢渣綜合利用項目”需要二氧化硫總量指標200余噸,而項目所在區域總量指標有限,購買不到指標,項目不能上馬。湖南省排污權交易中心和株洲市排污權交易所通過多方努力,將自身回購儲備的二氧化硫指標調劑出讓給了這一項目,通過市場交易滿足了項目的指標需求。
“現在許多企業認識到,排污權指標是企業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無形資產,F在買入排污權,如同買入土地使用權,將來可以保值甚至升值。”吳小平說。
2010年,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于取得了92.16噸二氧化硫和57.6噸COD的初始排污權,并繳付有償使用費14余萬元。通過實施節能減排,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由90噸/年下降到1噸/年,湖南省、市交易機構積極促成公司將剩余富余排污權全部轉讓。
但公司在深入了解了相關政策后,考慮到項目二期工程及公司的長遠發展,仔細權衡后愿意出售30噸二氧化硫指標,獲取了20萬元的收入。
進行排污權指標回購,資金從何而來?
湖南省財政資金是一個主要來源。自2012年湖南省排污權交易中心利用省財政下達的排污權收購資金,有償收購儲備了醴陵泰宇瓷業公司、株洲硬質合金集團公司185噸排污權指標后,2013年又主動出擊,收購了湘鋼集團、紅星盛業、百威啤酒等多家公司的排污權指標。
截至目前,湖南省排污權交易中心已回購8家企業近7000噸減排富余排污權指標,回購資金1685萬元由省財政全額撥付給企業。
此外,湖南還在排污權銀行抵押貸款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目前,湖南省已與興業銀行、長沙銀行、渤海銀行這3家銀行簽訂了抵押貸款協議。
2012年世界環境日當天,湖南省排污權交易中心成功促成湘潭鋼鐵公司向銀行抵押其排污權指標,獲得1600萬元的貸款用于污染治理。
排污權交易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過排污權交易,不但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污染治理,還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由于引入了環境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對于企業而言,污染物減排就意味著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益。
湖南省排污權交易中心副主任瞿畏說,這些年來,交易中心充分利用交易價格的杠桿作用和市場導向作用,激勵排污單位積極實施污染減排。排污單位通過減排騰出排污權指標后,可以向市場轉讓出售,獲得經濟效益,來彌補治污成本甚至贏得利潤。
湘潭鋼鐵廠就通過轉讓多余的排污權指標而獲得了千萬元效益。這筆意外的收入,比當初購買初始排污權的單價升值了近10倍,使企業負責人深受鼓舞。
在采訪中,湘潭鋼鐵廠安防部工作人員潘天陽高興地對記者說:“以前以為環保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熱情度不高,壓力也很大。沒想到,我們上了設備改善了環境,還能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回報。”
“通過排污權交易,不但促進了污染治理,還切實保障了優質項目的上馬。” 瞿畏說,他們對長沙經濟開發區的支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長沙經濟開發區是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吸引了韓國LG、荷蘭飛利浦、日本三菱、美國可口可樂等世界500強企業和三一重工、遠大空調、山河智能等國內一批知名企業先后落戶。但由于經開區是新建行政區域,沒有分配排污權初始量,新上企業沒有指標來源,一些好項目無法順利實施。
為支持園區發展,湖南省、長沙市排污權交易機構積極運作,將其他減排量多的區域的總量指標調劑給經開區,保障了園區內高科技項目的順利上馬。
排污權交易也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
長沙市雨花區的大型食品企業紅星盛業原先是一家污染較大的屠宰場,年排放COD達數百噸,廢水排入附近的圭塘河,群眾有怨言,企業壓力很大。為此企業先后投資了數千萬元進行升級改造。
據雨花區環保局局長彭躍輝介紹,升級改造后,紅星盛業生產廢水實現了中水回用,接近零排放,COD排放量從原來的500多噸削減到現在的不足10噸。污染大大削減了,排污權指標也大大富余了。去年,企業向國家上繳COD排污權200多噸,注銷10噸,轉讓135噸,企業環境壓力輕了,還獲得了一筆不菲的轉讓金。企業的治污,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鼓勵。
“通過積極推進排污權交易市場化運作,市場發揮配置和調劑環境資源的作用也在增強。”湖南省排污權交易中心主任吳小平如此表示。
一是主動調劑指標,滿足區域的發展需求。
株洲市的炎陵、茶陵等縣區原來發展較慢,二氧化硫指標基數少,減排騰出的指標也無法滿足新建項目的總量需求,而醴陵市陶瓷行業產業升級、全面推行“煤改氣”,騰出了大量的指標;在茶陵等縣區新上項目實施時,交易機構配合總量部門,通過區縣間指標調劑、市場交易,保證了在區域總量范圍內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二是遵循市場規律,改變以往政府強制調劑的方式,企業間的交易更是逐步向市場化運作靠攏。
2013年9月,株洲市雅美實業有限公司直接向株洲市榮富樹脂化工廠購買1.54噸二氧化硫指標。這是湖南省第一宗企業之間直接“點對點”的排污權交易,改變了過去“政府供應、企業購買”的單一交易模式。
敢問路在何方?
排污權交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政策理論研究、實踐創新等方面急需突破多重瓶頸
3年前的一聲鑼響,拉開了湖南排污權有償使用的序幕。從此,湖南省所有新、改、擴建項目都不再免費獲得排污權,而是要通過市場交易獲得排污指標。
3年來,排污權交易制度不斷完善,參加交易的企業越來越多,覆蓋的地區越來越廣,環境治理的市場化之門已豁然打開。
在湖南,許多業內人士對排污權交易的發展態勢持樂觀態度,但也深刻感受到這項創新性工作在理論與實踐中面臨著諸多難題。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社會各界對排污權交易工作的認知,有關機構專門在網上征集了網友意見。
針對“是否看好排污權交易市場?”這一問題,從網友的意見來看,表示“看好”的占參與人數的44% ,表示“不看好”的占56%。
一些表示“看好”的網友認為,從長遠來看,利用市場機制來調節環境當中的排污行為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方向,因為企業老板都是理性經濟人,不見兔子不撒鷹。只有將污染的經濟成本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地促進人們關注排污、減少排污。
而表示“不看好”的網友則表示,排污權交易存在一個區域和流域的概念,由于我國目前污染源是屬地式管理,導致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協調變得相當困難。
另外,排污權交易的實施,真實有效的檢測數據、完善的評估標準和政府的監督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排污權交易在國外不乏成功案例,但在我國還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做充分的準備。
還有人表示,排污權交易并不能帶來污染物的減少,因為它不降低排污總量,這樣做的目的只能是扼殺新生的中小企業。有錢買指標,就可多排污,反而會加重污染。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鼓勵技術革新,重獎節能減排企業,加重處罰重污染企業。
無論正方還是反方,許多人都認為排污權交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認為排污權交易目前在政策理論研究、實踐創新等方面急需突破多重瓶頸。
對于網友的看法,一些業內人士也有同感。
作為湖南省排污權交易的“掌門人”,吳小平就表示,經過多年的發展,排污權交易的改革創新仍面臨諸多困惑,比如排污權總量控制以目標總量為好還是以容量總量為好?如何實現“目標總量控制”向“容量總量控制”轉變?排污權有償使用價格標準及市場交易政府指導價應如何確定?價格是否應固定?排污權初始分配總量如何確定等。
“有很多問題需要得到解決。”吳小平告訴記者,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缺位,排污許可量與排污權也未能完全銜接好。對企業的監管多局限于濃度控制,但對于總量控制一直缺乏相應技術手段,無法核準。許多企業私底下表示超量排放無法認定,超量排放如何處罰更是無章可循,不需要太在意。這種“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情形,大大影響了企業購買排污權的積極性。
“另外,近兩年交易工作實踐中,還數次出現某區域排污總量有限,但還要新上大型項目的情況。”吳小平說,怎樣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排污權的跨區域流動不能不作為一種考慮方案。但這種跨區域流動有沒有前提條件,對當地環境質量總體情況有沒有限制,指標跨區域流動后兩區域減排任務是否按比例增減,這些都是交易區域十分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