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統計
l 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從業單位23,820個,從業人員319.5萬人,年營業收入30,752.5億元(平均每家企業1.29億元),年營業利潤2,777.2億元(平均每家企業0.12億元),年出口合同額333.8億美元。其中,環保產品收入1,997.3億元,以水(707.1億元)和大氣污染治理產品為主,合計占比為80.2%;環境保護服務收入1,706.8億元,以污染治理及設施運行服務和環保工程建設服務為主,合計占比73.8%,而污染治理及設施運行服務中60%以上來自水
l 2004~2011年,我國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收入占GDP比重翻了一番,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8.7%、30.5%,遠高于同期的GDP增速
政策
l 排污權許可證制度缺乏頂層設計,今年環保部將作為重點任務推進,而精細化管理是排污權交易的基礎
l 公共參與,信息公開是環保必不可少的,這是前提
l 環保問題不在技術、資金,在機制;脫硫停一晚就能省幾萬元電費,標準引領會逼出大量市場空間
l 1,000萬噸產能的鋼鐵企業就是10萬人的就業,所以可能關停難度很大,區域只有協同發展才能協同控制
PPP
l 公司合作發展階段:(1)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外商投資特許經營權項目;(2)主要是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的特許經營為代表,外企、國企、民企均有大量參與;(3)合作范圍不斷延伸,例如城市經營、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等
l 財政部2014年將PPP定義為政府與社會資本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全過程合作關系,以授予特許經營權為基礎,以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為特征,通過引入市場競爭和激勵約束機制,發揮雙方優勢,提高公共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供給效率
l 合作方式:(1)緊密合作: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共同設立項目公司,例如體育場PPP項目、地鐵PPP項目等;(2)自給自足:由私營部門自行設立項目公司,例如垃圾焚燒BOOT、污水處理BOT等;(3)合理購買:實質是政府采購服務,包括TOT、DB、EPC、股權轉讓等
污染情況
l 中國目前污染排放超環境容量是共識,但具體超多少沒有定論,有專家意見是30%~50%
l 北京2013年開始動手大力進行水環境整治,有80多條河,沒有一條能夠達標,現在出重拳治理
l 珠三角去年主要污染物是O3
水業趨勢
l 單一政策拉動變為社會、政府、水務三方互動,影響需求的還將包括用戶反饋等
l 未來技術權重會超過資本,以無害化為主的公共服務是由資本、市場、項目主導的,以資源化為主的延伸服務將是由技術、創新主導;項目時代進入公司時代,不僅僅是為了一個項目服務,公司之間的合作也會越來越多,企業要讓所有合作的產業環節都受益,實現共贏
l 三個方向:技術專業化(要求提高)、服務復合化(產業共生,服務鏈延長)、資產規模化(成本控制)
l 未來5年產業格局:重資產15家,區域綜合服務20家,技術服務類70~80家
l 合同環境服務是面向效果負責,明確甲方,形成穩定支付體系,綜合技術體系,加上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l 創新趨勢:高標準、節能與新能源利用、熱能利用、污泥有機資源化、低成本與高保證
l 政策利好基本釋放完畢,關鍵是產業作為,環保企業應該主動試點,多去嘗試,一個產業政策如果讓所有企業都受益,那可能就是一個災難
l 國外有錢,做DBO;國內政府沒錢,做BOT,所以會傾向于重資產模式,企業也需要融資
農村環保
l 農村環保問題需要中央專項資金支持,也要跟城鎮化戰略統籌考慮,不能僅靠末端治理
l 農村水污染主要來自種植業、養殖業、生活等,需要綜合治理措施
概念水廠
l 用5年左右的時間,建設面向2030~2040年的污水廠,污水處理不僅僅是去除污染物的問題,力爭一步到位,展示未來,引領水處理技術新方向
l 新加坡 NE Water,用生物處理+雙膜法,污水直接變成飲用水
l 未來新方向:(1)污染物削減功能進一步強化;(2)能量、水、營養物回收三位一體,污水中潛在能量可能是處理能耗的10倍左右,目前我國城鎮污水廠能耗突破100億千瓦時,奧地利的Strass水廠1996年能量自給達到96%,2006年達到108%,工藝路線是A/B兩段生物處理,規模2.5萬噸/日;(3)與環境融合
l 未來追求:水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提高能源自給率(有機物富含能源);物質循環利用;環境友好(出水后作為飲用水源)
l 目前看足夠的碳源是一個問題,能量轉換技術是關鍵;此外,資源回收方面N比較難
l 毒性指標的監測也要加入
l 概念水廠投資估計是常規污水廠的1.5~2倍,運行費用目標是要比現有的低,因為有能量回收
博天環境
l 1995年開始做工業廢水,外資收購后布局市政,2005年股份制,成為水處理系統服務商,2010年布局全產業鏈,成為水環境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從以項目為基礎,向以客戶為基礎的服務體系轉變
l 2005年幾千萬收入,2013年9.3億元,2014年一季度在手訂單21億元,其中廢水項目占比不到一半,2013年從神華拿了8個多億項目
l 最早2008年做第一個神華煤制烯烴項目的時候,當時公司只有100多萬的利潤,但卻雇了2倍的人放在那個項目上
l 道德是有價值的,公司追求品質、速度、信任
l 公司目前應收賬款占收入比重僅為20%左右,只選擇為對的客戶提供服務,倡導follow the money
l 2011年公司242人,2012年435人,2013年993人,現在超過1,100人
l 2013年營銷費用6,000多萬元,研發投入3,000多萬元,每年還要花1,000多萬元做培訓
l 融資準則:20倍以下不談,不對賭(金融是要為產業服務的,為了對賭業績可能會犧牲掉企業長遠發展的機會)
中節能
l 央企中唯一一家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主業的公司,1999年收購中國環境保護公司,2010年正式更名,新能源業務做的是最早的,風電業務已經遞交上市材料,香港有2個循環經濟上市公司,工業節能項目簽約項目200多億元,園區廢水處理覆蓋江西、貴州、廣西等地
l 中國水務市場可能是世界范圍內最大的,但目前產業集中度太低,企業缺乏技術研發原動力,成功靠的是商業模式;東北資源基本還是掌握在政府手中,江西市場開拓是公司模式的一個創新,其他企業有好的技術都可以合作
l 中環保水務成立11年,項目控股比例最大,供排水一體化,品牌得到認可(央企背景)
l 中節能水務發展:布局鄉鎮水務,關鍵點是模式,而不是資金和技術;我國污染相當一部分是來自生活和農村
l 土壤修復并購了杭州大地,央企應該做標桿;土壤不是均勻介質,不是一個獨立的細分領域,目前還沒有技術標準,強調技術綜合解決方案,需要技術為本、聯合供應;修復產業不是暴利行業,前端污染控制更重要;湘江治理技術目前都不成熟,因此錢也都沒有投下去,不是簡單的事情,前期的場地調查非常重要;如果評估好其實對于污染企業的價值可能會有更真實的評價;土地要變現,投資人才會有回報
l 六合天融是中節能下面脫硫脫硝重金屬治理的平臺,3年前并購過來,當時收入只有1個多億,目前在手訂單26億多
l 河北建投6個垃圾發電項目賣給了中節能,同時也布局了廣西、福建等省級危廢中心
l 未來構建三個平臺,城市供排水、環境治理及大工業廢水/非常規水資源;布局2個市場,產業良好機會,資本市場;國資委要求中節能快速把水做起來
l 現在產業最大的問題是集中度太低,集團希望能最大限度推動相對分散市場的集約化,未來每個細分領域都希望能夠做到前3
北控水務
l 發展到現在8年時間,當時收了香港主板殼市值大概3,000多萬港幣,之后收了中科成,目前400多億港幣市值,2013年凈利潤超過10元港幣
l 是國有和民營結合很好的案例,北控背景+中科成企業家的狼性,一開始的管理團隊就是民營
l 2013年新增600多萬噸/日處理能力,以前年均200多萬噸/日,目前公司發展太快,人才跟不上
l 環保企業還很小,做大一些對國家影響力大一些,集中度提升,目前服務水平還是比較低的,需要保姆式的服務提供商,資產整合,運營服務集中,技術不斷創新
l 行業趨勢:流域綜合治理會是趨勢,污水繼續提標,再生水越來越多,城鎮化帶動中小城市機會較多
l 渤海灣海水淡化生產成本大約5塊多一噸,運輸到北京3塊多,目前城市水價本身還是偏低的,未來最重要的還是戰略意義;開采地下水可能造成的損失有幾百個億(地面塌陷等),綜合算成本可能海水淡化是不高的
桑德集團
l 過去20年比較專注,看的準確,取得了一些成績;民營資源較為有限,業務分散是想給自己更多空間和機會,也抓住了每個階段產業發展的高峰
l 未來產業格局可能是兩類企業,一是大的品牌平臺型公司,10家以內,互聯網領域的BAT什么都收,別人很難競爭,環保領域由于地域分割,存活下來的會多一些,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資金、技術、市場、整合等;二是細分領域垂直型公司,每個細分不超過10家,每個企業要找好自己的定位
l 現在的市場容量太大了,小微企業機會還是很多的,資金來源也比較多,小企業還是要專注,技術其實都是在細節,可以找一些大企業來合作
l 在中國,環保技術靠知識產權保護不行,還是要靠不斷創新
首創股份
l 技術可能是公司目前的短板,未來要構建綜合能力
l 新環保能源2013年并表,未來固廢是公司業務重要組成部分
國中水務
l 國中做水務也有13年歷史了,遇到了很多困難,包括資源、資金、政府支持等,目前行業新的歷史性機遇到來了,未來要發展成為綜合環保技術集團,加快發展速度,加強科技引導(通過并購),以及關注國內市場趨勢,未來5~10年機會在農村
l 農村業務模式主要是設備銷售(后續會有中標信息)、異形的BOT(當然收費可能會有困難,但調研下來感覺水環境惡化地區的老百姓支付意愿還是很強的)、金融產品創新等
l 之前業內競爭太多,合作太少,未來更多合作會是趨勢
中持水務
l 公司定位于中小城市,包括市政污水、工業園區等,盈利模式概括為“中資產(輕重搭配)、重服務(提供提標、擴容等全套方案)、區域經營(建立本地化團隊,目前已經形成6個區域中心,其中2個稅后利潤超過1,500萬元)”,目前已經有100多萬噸/日的經營規模,幾年內收入也有了百倍的增長
l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環保將是不斷“揭蓋子”的過程,局部環境“巨災”狀況可能不斷出現;民眾環境意識覺醒孕育著巨大市場機遇,原來大家關注有沒有污水廠,現在關注斷面是否達標,單體的特許經營也會向水環境、水生態改善升級;未來可能迎來環境創業黃金10年
l 縣和縣級市是對環境負責的最小單位,其環境需求非常發散,沒有統一規劃,高度依賴考核,中央財政給什么錢干什么事;浙江省五水共治之后,各個縣都焦頭爛額,地方政府普遍沒團隊、沒技術、沒體系,因此需要環保公司“越位服務”,建立紐帶
碧水源
l 污水標準提高到一級A各地區還是有阻力,技術、財力等因素,滇池、太湖水質也沒有太明顯的改善,未來肯定會由控制污染向環境保護轉變
l 水處理技術升級、標準提高將釋放更大的市場空間
l 未來要技術先行,將劣Ⅴ類排水標準提高至Ⅱ、Ⅲ類,2014年計劃做3~5個試點,難點在于成本要求,希望能夠直接成本不超過1.2元,未來不依賴長距離調水
l 膜技術企業和傳統污水企業對于產品認知度還是有差別的,維護比傳統工藝還是要更加精細化,可以通過自動化手段解決,但其可以保證100%穩定達標,而傳統工藝可能只有75%
l RO在30多年前有400家企業,大浪淘沙之后現在也就只有4、5家了,膜是一個材料科學,首先是材料研發,其次是應用,可以提供定制服務
其他
l 上市好故事:廣闊市場前景、清晰市場定位、先進商業模式、有魅力的高管團隊,要讓市場激動(社會、客戶認可)、員工激動(使命愿景、價值觀等)、股東激動(資金、混合所有制)
l 混合所有制包括股權結構、決策機制、治理結構三個維度,北控水務是較為典型的企業之一
l 目前大江大河水質檢測還是人工取樣后到實驗室分析,在線監測體系目前還在建設過程中
中信觀點
幾點感受
l 環保產業好日子剛剛開始,且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這既是倒逼的結果,也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但對資本市場來說,由于此前消化較為充分因此短期看增量信息不多,這也是2014年以來板塊表現疲軟的原因之一(業績增速沒問題,估值溢價在擠出),后續的水污染計劃或是修正或改變市場預期的關鍵節點
l 提標改造繼續顯著強化的趨勢或不可逆轉(不能簡單對比國內外標準,要考慮到我們目前的環境容量以及全世界有多少產能是在中國),無論是氣(“近零排放”)還是水(消滅劣Ⅴ類水)都是如此,污染物總量減排向環境質量真正改善過渡,濕式電除塵器及煙氣綜合控制將進一步推廣,水處理聽到了“概念廠”的新理念,也有膜的不同聲音,技術層面應該說實現路徑是多樣的,具體選擇什么取決于邊界條件
l 從新的熱點來看,土壤無疑是目前產業和資本界的關注焦點,但更應關注如何從源頭解決造成污染的原因(例如工業危廢及廢水治理等),從這個角度看,可能不要對湘江流域的重金屬治理效果報太多期望;另外從民企到央企對于農村問題的討論都比較多,確實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
l 部分企業家開始對互聯網究竟會給行業帶來什么進行深入思考,從業務模式到產業格局,BAT的沖擊一定會慢慢看到,提前規劃布局很重要
l 很多人談到了“責任”問題,可如果這東西真的好使我們的環境也不會污染到現在的情況;應該多談利益,多談如何公平合理的賺錢
l 環保不是暴利行業,金融應該服務于產業,輕重資產平衡會是長期可持續發展模式,過高預期的修正對于產業長期健康發展也許是件好事,而資本在放低預期的同時,其最終的回報可能往往是超預期的
投資策略
l 上周碧水源實現上漲,結合并購及上調盈利預測等因素后龍頭公司2014年估值水平僅為20~25倍,已披露年報對于未來前景展望均較為樂觀。我們認為,主流上市公司2~3年內業績增速沒有問題,前期調整更多是由于缺乏增量信息導致階段性估值溢價擠出(對于產業長期健康發展亦是好事),后續的水污染計劃或是改變市場預期的關鍵節點,建議關注進一步提標改造預期的不斷強化,維持東江環保、瀚藍環境、碧水源、桑德環境、盛運股份及天壕節能的核心推薦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