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治理正成為中國環保的新版圖,各級政府正在通過政策框架的制定來構建這片環保藍海。業內預計十二五是土壤修復產業積累技術、市場萌發的基礎時期,十三五該產業將進入黃金時期。
土壤修復戰役拉開帷幕
嚴重的霧霾讓公眾對大氣污染的嚴重性有了直觀感受和切膚之痛,而鎘大米和重金屬事件的不斷曝光,又讓人不得不日益重視土壤環境污染。如果說嚴重的霧霾倒逼了“史上最嚴”的環境治理政策的出臺,那么時下從調查摸底到出臺組合拳進行治理,都足以說明土壤環境污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1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該部正在按照國務院要求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其中包括劃定重金屬嚴重污染的區域、投入治理資金的數量、治理的具體措施等。
目前環保部正在抓緊摸清我國耕地環境狀況。翟青透露,2006年開始環保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土壤污染狀況進行了調查,雖然調查已基本結束,但因為受當時條件的限制,網格設計得很大,點位很深。這次調查并不精準,因此,目前環保部正在組織人員進行詳細調查,特別是對一些重點區域耕地重金屬等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和統計。
2013年12月30日,國土資源部曾對外宣布,將于2014年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嚴重超采綜合治理試點。為此,中國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和環境保護制度,強化監督考核和激勵約束。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保持現有耕地面積基本穩定。
據悉,環保部正以大中城市周邊、重污染工礦企業、集中污染治理設施周邊、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廢棄物堆存場地等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并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南、遼中南等地區,選擇被污染地塊集中分布的典型區域,實施土壤污染綜合治理。
政策臨近下的七千億“大餐”
據悉,我國嚴重土壤污染區有320個,約為548萬公頃,而“退二進三”、“退城進園”的推行,導致城市中出現了大量的遺留、遺棄場地。據保守估計這樣的場地將超過20萬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這類場地的修復需求仍在不斷上升,且治理十分緊迫。從目前政策來看,這類土地中僅有污染最嚴重、最緊急的場地有望得到修復,分析師假設這類場地占到總量的5%,那么未來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同時礦區修復市場也在逐漸釋放,預計投資規模超過2000億元。
從行業來看,去年底土壤二次調查結果公布,土壤污染治理提上日程,后續相關的政策和項目試點也將逐步展開。今年年初全國環境工作會議將土壤治理列為與大氣治理、水治理并列的三項重要工作之一,將加快編制和出臺《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土壤修復行業的政策預期不斷升溫。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土壤修復產業化進程逐漸進入發展正軌,此前市場預期的萬億級市場有望循次開啟。
藍海市場形成尚需時日
土壤修復雖已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但業內普遍認為市場起步尚需時日。桑德環境董事長文一波表示,政策扶持是土壤修復產業的最大關鍵,該市場空間廣闊,多家公司具有開展相關業務的計劃。但目前由于資金投入、監管力度、商業模式等多領域的不規范和不成熟,市場形成恐尚需時日。
多位環保產業券商研究員分析,土壤修復市場已成為中國環境保護的最大藍海市場,從治理規模到市場空間都有著其他領域難以比擬的優勢。但與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相對成熟的環保市場相比,中國的土壤修復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技術積累、項目推進、政府投資等方面都未完全成熟,需要通過立法及試點工作逐步推進,才能實現市場的漸次打開。預計十二五是土壤修復產業積累技術、市場萌發的基礎時期,十三五該產業將進入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