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治理的“根本之道”——水體生態系統的重構
一、黑臭水體的成因
隨著海綿城市的推進,針對城市水系的污染問題,住房城鄉建設部與環境保護部在2015年8月發布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
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含量過高時,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物分解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使水體轉化成缺氧或厭氧狀態。在缺氧和厭氧條件下,有機物腐敗、分解,產生氨、硫化氫、硫醇、硫醚、有機胺和有機酸等惡臭物質,致使水體變臭。有機物污染是直接原因,惡臭化合物是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質,一旦生成就難以去除。
黑臭水體的成因
根據上面“黑臭”成因,可見水體中底泥污染物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而城市排水的電源污染,雨水徑流等面源污染則是其污染的主要外部來源。
根據水體透明度、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氨氮等指標的不同,可以將水體的黑臭級別分為三級。
黑臭級別
二、現有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的局限性
現有黑臭水體技術包括岸帶修復、植物生態凈化、原位化學處理、原位生物處理等方法。但這些技術都具有一定局限性。
岸帶修復:景觀效果為主,截污效果十分有限。
植物生態凈化:在河道內種花種草效果甚微、很難解決根本問題。要尊重自然規律,合理選擇水生植物。影響面、季節影響、植物收割。
原位化學處理(混凝處理):只是污染物轉移,沒有移除和去除。對有機物和氮的處理效果有限。人工投加化學處理藥劑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的累積,不宜提倡。
原位生物處理:對有機物有一定效果,對氮磷基本沒有效果。人工投加生物制劑,難以發揮長效作用。
三、黑臭水體治理的“根本之道”
(1)內源污染的消除
內源污染的控制與消除,是最直接的削減黑臭水體污染源的方法,也是黑臭水體真正還清的技術大前提。
內源污染
目前,內源污染消除的主要方式是利用船載刀具對河底板結層進行物理切割打撒。利用泵送系統對物料進行外排輸送、該方式對河道水深、水流速度要求不高。施工周期短。效率高設備吊入河道后很快就可以進行施工。
(2)水生態修復
水生態修復與水質凈化解決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生境重構、生境調養、生態監控。其中生境重構是基礎、生境調養是核心,生態監控是關鍵,并且生態監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生境重構包括浮游動物凈水技術、基地改良技術、生態抗滲技術、生態交錯帶構建技術、沉水植物去除富營養化技術、沉睡植物群落構建技術、水下森林生境重構技術。
生境重構
生境調養需要科學合理的設計水生動物生長模式,包括水生動物種類、數量、雌雄比、個體大小、食性、放養季節、放養順序、病害防治等。多層次、先后合理地投放水生動物、形成縱向、橫向共生體系,并根據水質變化,不斷調整、配置水生動物種類、數量等。
生境調養
生態監控需要對水體特征參數檢測調控,對生態系統監控管理,對物種多樣性監測與調控,對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控制與管理,并制定應急措施和管理機制。
生態監控
黑臭水體的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保障治理措施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治理效果的長效性,應抓住黑臭水體的癥結,從根源上著手,控制污染源,重構水體生態系統,做到標本兼治,根除黑臭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