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于外界爭論不休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整治的發展走向問題,呂錫武帶領的團隊具有一定的發言權。作為國內率先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示范小組,呂錫武牽頭的一些實驗項目,在江蘇省地區開展了十幾年的農村污水處理工作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收獲了比常人更多的經驗教訓。
——專訪東南大學教授呂錫武
初期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在摸索著前進
《環保產業》:看過您以前的一些訪談,90年代的時候,江蘇就做過一些農村治理方面的工作,您能否幫我們梳理一下這段時期的發展?
呂錫武:我們江蘇真正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污水處理,最早追溯應該從“十五”“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開始。所謂的“十五”“863”就是第十個“五年計劃”,應該是從2001年開始,但這五年計劃(863)稍微延遲了一點,大概2002年開始啟動。那時候,科技部在全國第一次搞關于農村的“863”重大專項,這重大專項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太湖流域的污染控制。其中有一個題目,叫“面源控制污染”,里面包括農村污水處理、農村垃圾的收集分類。我們東南大學承擔的一個課題就是農村污水處理。從全國層面上來講,我們也屬于國內率先開展這方面工作的團隊。當時并不是拿出專項資金到農村里面去做這件事,而是以科研的方式,先開展研究,同時還做一些示范工作。研究和示范的內容,就是關于農村環境整治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方面。
到“十一五”的時候,國家建設部建設廳開始搭建起一系列建設體系,首先在江蘇省試點開展農村的村莊整合工作,叫做“規劃保留村”項目,內容就是為了發展經濟,把傳統的一些農村村落,進行重新整合,歸并到規劃保留村去。規劃保留村里面涉及到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集中污水處理問題。第一年,大概在2007年左右,我們當時負責江蘇省農村污水處理的示范工作,因為已經開始有一些技術,所以可以直接做示范工程。當時污水處理專治的錢基本上都是建設廳撥款,管網設計經費由地方政府自籌,這就是江蘇農村污水治理的開始。
然后再追溯到4年前左右,國家環保部又在全國范圍內設置了一個項目,叫“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其主要內容就是生活污水和農村垃圾這兩項。其中,江蘇省是全國先期實施的幾個省之一。第一個“三年”計劃,江蘇在全省立了20個縣,因為在太湖邊上,所以宜興、武進、吳江這都是重中之重。像武進,現在大概農村污水處理已經達到了70%、80%,甚至90%,在全國屬于名列前茅的農村污水處理水平比較高的城市。宜興也不錯,像周鐵、新莊,這些地方都做得很好,都是在第一批的中央財政連片整治計劃里面。你只要被列入計劃,就由中央拿一部分錢,省里給你一部分錢,地方政府給予一部分錢來開展農村的環境整治工作,農村的村和鎮基本上不用掏錢。現在,江蘇省第一個“三年”結束了,目前正在報第二個“三年”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這是關于農村污水治理全國形勢方面主要走過的前期歷程。
實際推進階段,重重問題亟需解決
《環保產業》:您覺得在這個推進過程中,主要遇到的問題是什么?
呂錫武:主要問題是這么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農村污水治理,缺乏法律法規系統方面的長效管理機制。沒有立法,從法律的層面上講,就沒有強制性規定農村必須要處理污水。我不處理污水,頂多就是我排到在我后面的一戶一村去的問題。比如說在太湖邊上,我把農村污水排到太湖里面,若想拿法律來規范我,國家沒有這種特定法律。如果你要想讓我做污水處理,那么就由你來掏錢,你若叫我自己掏錢做污水處理工作,我就不做,這就是沒有強效性立法所帶來的糾紛。
第二個,沒有專門制定農村污水處理的排放標準和長效管理機制,也就是缺乏技術規范。沒有技術規范會造成什么問題呢?顯而易見,農村污水現在已經開始大規模進行污水治理,因此涌現出很多國家重視的內容和項目。那么我這個地方要搞污水治理,我用什么技術?你給我什么技術?國家有沒有一個標準規范?你看我們的給排水城鎮污水,都有自己的規范,有給排水標準圖、有排放標準、有管理的辦法、有考核等具體細節,那么農村的污水排放,應該是達到一級B還是一級A?技術體系由誰來建?運行不運行?這些都應該有相關的規定,但農村不僅沒有排放標準規范,連相關的管理規定、資金保障也沒有。目前國家正在研究這方面的空白,據說環保部已經制定了一些規則,或者諸如白皮書這樣的參考文獻,但這些還不是國家級的標準,并不具備向全國實施的法律力度。現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江蘇省太湖周邊地區,已經在大規模地搞農村污水治理。那么沒有這些東西,你將來怎么能保障長效運行?怎么能保障它技術的規范化和資金的有效投入?當然,技術規范的制定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國家環保部在研究制定,江蘇省建設廳也在制定,同時,我們江蘇省也制定了很多政策和導則,但這些都是推薦性質的,沒有強制性,而且也不是非常成熟,科學性尚在研究和完善中。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農村污水處理遇到的現實問題就來了:比如宜興市,在列編整治計劃里,今年要建70個到80個小型污水處理設施,應該講這個規模的農村污水治理已經開始形成氣候,甚至可以形成產業了。那么我要建這70個小型污水處理設置,我要用什么技術?我請誰來做?這些都是非常困惑的問題。因此,我們的農村經濟工作雖然開展了有幾年的歷史,但是很多參與其中的人都覺得,我們在前期工作中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可是存在的問題也非常之多。
現在客氣一點來講,樂觀一點來講,我們的工作成果可以展現為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污水處理廠是建好以后完全開都開不起來,沒法開;三分之一的污水處理廠能夠運行但不能達標;剩下的三分之一頂多能夠得上勉強達標。當然這個成績也算不錯了,因為現在處于前期嘛!那么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就在于農村污水治理,過去沒有非常好的一些技術儲備。城市大家過去很重視,已經有幾十年的管理經驗,而農村才七、八年的治理歷史。你比如南京這樣大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員工有幾百人,其中一半是大學生,等于說有一百七、八十個大學生在管理污水廠,它相當于達到了工廠的規模化、專業化管理。但農村呢?一個自然村只有幾噸、幾十噸或者頂多幾百噸污水,就這么一點點水,它不可能派幾個大學生去管理。那么技術方面呢?很多的環保企業他不懂,他認為只要把大型污水廠小型化,就可以開展工作了,其實根本就不行。所以在農村做污水治理工作,也要講求“三農”問題,就是農業,農村,和農民,需要考慮這些方面的問題,要適合農村,要高技術、低維護,效果不能降低,管理一定要嚴格。同時,在農村最好實行氮磷資源化,生態工程景觀化、園林化,盡量做到不需要人管,它也能夠運行得非常好。要管,就一個物業化公司管幾十個幾百個污水處理廠,定期去巡檢和維護,就像汽車保養一樣,到時候保養就行。所以,農村污水治理,實際上要動很多腦筋,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做,不是像人們想得那么簡單。
結語:適合農村,適合農民,這應該是未來農村污水處理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但從目前國家實行的效果來看,農村的污水處理工作,由于沒有綱領性的立法,給予強制性的規定,因此,很多工作在開展進程中碰到了不少分歧。無論從政策領域來論,還是從技術層面來講,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都應該陸續到位。做到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的雙雙升級,這也是目前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亟需解決的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