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三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加強管理與技術投入 構建太湖生態屏障 太湖貢湖生態修復模式工程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23  瀏覽次數:94
    核心提示:加強管理與技術投入 構建太湖生態屏障 太湖貢湖生態修復模式工程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
    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三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這是水龍,俗名過江藤,是我國的鄉土種,吸收水中營養的能力很強。”太湖湖濱,精通水生植物學的武漢大學教授于丹指著一叢藤蔓說。

    11月底,在太湖北部的貢湖邊,水專項中期評估組專家一行數十人正在考察“太湖貢湖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這是“十二五”太湖水專項中“太湖貢湖生態修復模式工程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課題的一部分。

    “此次評估的主要內容是4個主題、4個示范工程。”環境保護部水專項辦公室副主任王明良說,包括水環境監測體系示范情況、貢湖湖濱帶修復、太湖流域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平臺、碩放污水處理廠和中橋水廠等4個示范工程。

    ■恢復湖濱帶生態系統 

    □修復面積13.7平方千米

    喬木、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由湖岸到湖體依次分布,形成從地面到湖面的綠色“隔離帶”;輔以小徑曲廊,太湖貢湖生態修復工程現場儼然成了微型濕地生態園。

    “這只是湖濱帶修復的一小部分。”現場一位負責人說,目的在于恢復以挺水植物為主導的湖濱帶生態系統。“在藻類堆積區還需要控制藻類堆積,改善水環境,恢復湖濱生態。”

    實際上,太湖周圍大部分的湖濱帶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太湖岸線長約405千米,為了防洪,約73.5%的湖濱帶修建了環湖大堤。“環湖大堤一方面直接侵占了湖濱濕地,阻斷水陸生態系統間正常的水流路徑,改變了水流入湖方式,將坡面漫流轉化為徑流;另一方面加劇了風浪對近岸基底的淘蝕,加速了水生植物的大面積消亡,導致湖濱帶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十一五”太湖項目“湖濱帶生態修復與緩沖帶建設技術及工程示范”課題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葉春說。

    “湖濱生態屏障嚴重缺失加劇了水華頻發。”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太湖流域專家組副組長鄭丙輝說。

    “基于近自然生態修復理念,以水流為主線,根據重污染區湖濱緩沖帶內的農田、村落污染的發生和輸移規律,利用生態技術充分發揮并強化‘水—土—植物—微生物’系統的自然凈化能力,我們研發形成了‘大堤型湖濱—緩沖帶污染控制與生態建設技術體系’。”葉春說。

    葉春說:“按照太湖湖濱帶生態修復方案,湖濱帶生態修復面積合計13.7平方千米,湖濱帶區域植物覆蓋率達到30%以上,湖濱帶生態健康狀況將會明顯改善。”

    ■形成綜合管理平臺 

    □收集2900萬條數據

    太湖湖濱帶的生態改善狀況,乃至湖水中藻類的生存狀態,都會被及時反映到部署在江蘇省環保廳和蘇州市環保局的太湖流域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平臺上。

    “跨部門、跨區域是這一平臺的最大特點。”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張寧紅介紹說。她是太湖項目“太湖流域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平臺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課題負責人。

    “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總體層次較低,缺乏流域生態健康狀況的現代觀測技術和覆蓋全流域的生態觀測網絡,缺乏流域生態綜合管理的支持系統等,是太湖治理在管理上面臨的主要問題。”張寧紅說,因此,在流域范圍內探索實現水生態觀測技術、觀測網絡和信息管理平臺,形成流域生態管理信息共享與聯動機制,就成為提高太湖水生態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這一課題目前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已經建立了太湖全流域生態數據發布平臺、監測數據傳輸與交換系統、生態綜合分析及決策系統、藻類暴發與成災監視系統等4個主要模塊。”張寧紅說。

    “自2009年投入運行以來,每天采集的數據超過500條;目前已收集業務數據約2890萬條,其中水環境質量數據約22萬條,水質自動站監測數據約1278萬條,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約1586萬條,水文數據約兩萬余條,氣象數據約7000余條,生態數據約3.1萬余條,藍藻遙感影像數據660余幅。”張寧紅介紹說。

    在大屏幕上,太湖湖體測點、各個污染源監測點、污水處理廠監測點以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等都一覽無余。而基于GIS技術的三維數據圖形化展示平臺上,更可以清晰地看到蘇錫常環太湖流域遙感圖像,對于藍藻等水環境問題可以實時監測和預警。

    “直接為江蘇省政府太湖藍藻水華應急處置決策提供依據,已經成為江蘇省太湖環境保護工作的新手段。”江蘇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說。

    ■提升飲用水水質 

    □惠及80萬人口

    無錫市碩放污水處理廠的工藝與其他污水處理廠略有不同,在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之后,又增加了后缺池和膜池。

    “蘇錫常地區城市污水碳源含量低,導致反硝化碳源不足,冬季水溫低而導致硝化效果大幅度下降。”碩放污水處理廠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加之新城區高速經濟發展造成水資源緊張,對污水資源化需求增加等現狀,他們開發了MBR強化脫氮除磷新工藝,并將成套技術應用于無錫市碩放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實現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有機融合。

    高效去除氮磷,直接減輕了太湖富營養化的壓力。但對于飲用水來說,問題仍然存在。

    “高藻、高有機物和突出的藻嗅,是太湖飲用水水質的主要問題。”太湖項目“高藻、高有機物湖泊型原水處理技術集成與示范”課題負責人、同濟大學教授高乃云說。

    基于太湖水源水質特征,無錫自來水總公司等開發了預臭氧化與生物預處理耦合技術,藻、藻毒素、嗅味等典型有毒有害物質控制等7項關鍵技術,形成預處理→強化常規→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濾膜聯用多級屏障處理工藝,在中橋水廠開展了15 萬噸/日的工程示范。

    “示范工程出水水質達到或優于我國最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解決了多年來盛夏季節困擾無錫市飲用水的藻嗅等水質問題,惠及人口達80 萬。”江蘇省無錫市環保局副局長任棟說。

    加強管理與技術投入 構建太湖生態屏障
    時間:2013-12-23  來源:中國環境報作者:姚伊樂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泰县| 社旗县| 南召县| 江川县| 凉山| 永城市| 湘乡市| 江华| 晴隆县| 正定县| 磴口县| 孟州市| 墨玉县| 隆尧县| 红桥区| 新闻| 方山县| 承德市| 华池县| 甘洛县| 武定县| 揭东县| 辰溪县| 突泉县| 九龙城区| 江达县| 佛冈县| 灵璧县| 彩票| 鄢陵县| 新民市| 湘乡市| 乐亭县| 冷水江市| 阿拉善盟| 邛崃市| 仁布县| 手机| 乌兰察布市| 南召县| 临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