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軍:大家早上好!首先感謝張辰總工的介紹,我代表國家環境技術管理評估中心和清華大學也預祝兩天的大會圓滿成功。
我演講的主題是“政策發展與瓶頸”,可能與下面的幾位嘉賓的演講在某種程度上互相呼應,我演講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2000年開始,把現有的技術和相關的規范跟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回顧。在2000年到2002年,我們發布了有關城市污水兩個非常重要的文件,一個是技術政策,一個是排放標準,對于污泥處理提出明確要求,對污泥穩定化指標也給出了明確的要求。應該說正是通過技術政策的研討,我也深感技術界、產業界和政府,對于污泥問題的高度認識。在座的專家里頭,有一些專家和我一起參加了政策的制定,我們跟環保部的領導在北京熬了一天,一個通宵把污水的技術政策制定完畢。剛開始大家爭論非常激烈,但是最后取得了比較圓滿的共識。
第二部分,比較重要的技術政策是針對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政策。我在這兒展示的有兩個,大家可以看到,在08年左右,建設部和環保部分別出臺了兩個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政策,后來兩個部湊在一起達成了一致。同時,大家可以看到在09年左右,環保部發布了污泥處理處置的最佳可行技術指南,隨后建設部、發改委和科技部又發布了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包括在04年水網高級沙龍開始研討這個問題。然后我們建設部國家標準委員會發布了一系列的標準規范,應該說我們的技術從政策到技術指南,到技術標準,已經逐步趨于完善,具體來講,我簡要的把幾個政策要點跟大家說一下,在技術政策里頭明確采用了幾種污泥處理的方法,包括堆肥以及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污泥穩定的方法,還有厭氧,標準里頭也提出了兩種污泥無害化化的程度要達到40%,污泥脫水率達到80%,應該說指標非常明確。水網當時搞第一屆技術沙龍的時候,探討了整個污泥處理處置的定義和概念,污泥處理的主體和技術路線和標準等問題,政府的重視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另外對處理目的,實現減量化、穩定化和無害化,區分農用和土地處理等等一系列問題,在最佳可行技術的指南里頭,提出了污泥處理的兩條最佳可行技術路線,就是厭氧消化和中小城市的好氧堆肥,還有焚燒和土地利用,還有11年制定了安全環保循環利用、節能降耗、因地制宜、穩妥可靠總的技術路線,并且國家提出了優先進行厭氧處理、土地利用、焚燒、填埋,我想明確了這些優先的條件,應該說有明確的規定,我這是簡單的回顧一下這個問題。在這個里頭,因為剛才跟大家介紹的,在技術政策的過程中有很多爭論,我也把爭論和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懸而未決的東西額大家看一下。
第一個,農用和土地利用,由于部門的責任不同,所以設計主管三個部門觀點不相同,但是我們應該理解,現在各個部委對于自己的責任是非常明晰的,所以國家層面在政策上應該說是有一定的問題的,所以兼顧這個問題,在污泥處理處置政策里頭把土地利用與農用相分開,避免了對于這個問題爭討不休,也是一種處理的方式。但是環保部當時也提出了一些觀點,在技術政策里頭沒有體現。主要是對安全性、對責任問題要有一些擔心,比如這里明確了要保護農民利益和食品安全,同時對監管體系,土壤安全性、食品安全性要建立監管體系,這些方面在這個政策里沒有體現,但是隨后10年、11年發布的污染防治的工作通知里頭又一次明確了以這種通知方式,明確了環保部的意見,污泥處理的處置單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負責人,造成責任的應該進行修復和治理。也就是說污泥不管誰說這個是沒有危害,但是造成的污染責任應該由你來承擔,所以這樣的話也明確了職責。在這樣的情況下,技術政策對于園林綠化、土壤改良、農業應用提出了不同的標準,最終在農業應用里頭應該說限制性的使用,因為有一系列的,比如說有環境風險評估和有關的審批,在園林綠化和土地利用上,這個標準相對比較低。
第二,在這一系列的政策里懸而未決的是關于火力發電的焚燒問題,大家可以看技術政策規定是鼓勵,技術指南是指出了它的規模,小鍋爐不允許,最佳可行技術里頭也講是鼓勵協同焚燒,這里面造成很多的爭論,特別是三部委發了關于生物質發電的里面,提出了生活垃圾含污泥可以適用補貼,所以很多單位借了這條比較含糊的政策搞了污泥發電引起業界很大爭論,應該說這是在這系列文件里頭沒有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全文的話,這里面并不包括污泥的發電的限制,20%的限制是并不包含污泥的。所以我想這是在政策上的遺留問題。應該說到現在為止,在技術路線上明確確定了四條技術路線想,厭氧消化、好氧發酵、污泥焚燒、綜合利用的這四條路線?偨Y起來,政策因此是基本明晰的,技術路線是明確的,標準和規范是基本健全的,工藝、設備參數是可以獲取的,但是我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就是為什么污泥處理處置市場仍然有著缺乏技術、并遲遲啟動不了。
第三部分的內容,首先厭氧消化,從兩個世紀以前的發展至今,到我國上世紀一系列大型的工程的建設,世界上有100萬的污水處理廠使用該技術,所以我們應該說,厭氧消化有一個非常成熟的技術,不是什么新技術。而且應該說大型的消化池在中國已經普遍使用。我們一直在說,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武漢的金晶潭是亞洲最大的。同時清華大學對于一些新的技術,比如說水熱的技術,比如說提出的分機分項的技術,17號通知科技部還要驗收這個項目,以及其他的一些技術,利浦的技術,應該說我們跟國際上來比,我們跟新技術是與時俱進的,跟國際是接軌的,也基本掌握了國際上的進展。
在這一期間,國際上的厭氧消化應該說發展非?,應該說已經從污泥的處理發展到了垃圾的處理,已經先于我們一步。大家可以看在原料上已經多樣化,對能源作物、罐體、高濃度的10—15濃度的厭氧消化以及各種攪拌設備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前兩天科技部開會說萬部長提出,向習總書記建議,提出說今后中國4000萬噸的燃氣里頭除了2000萬噸的天然氣,2000萬噸的燃氣要靠煤和生物燃氣來解決,生物燃氣也就是我們說的沼氣,我們算了一下,城市污泥有10億方的潛力,當時很多人就全都說了,說現在1億方也到不了,說列入53個項目的運行不到10個,核算起來1億方都到不了。所以在15年之前,沼氣要達到幾百億的規模,所以我們污泥處理沼氣能在這里占多大的份額確實是一個問題。所以應該說,我們在實際的應用中有很大的問題。
這里我從另外一個視角分析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在德國現在的污泥處理界應該說大部分的設計院大部分的用戶,我們的市政與工業行業,沼氣要作為城市生物燃氣這個產業必須實現工業化,所以我們這個有巨大的差距。在我們的設計部門和工程部門,跟公司有很大的差距。從中間可以看到,德國在11年有7000多個大型沼氣池,一個公司的業績排在第一位的公司有300多個不同類型廢物的池,而我們仍然停留在設計院,所以在公司的差距上非常慢,而我們左邊的圖是我們十五期間做厭氧污水處理,工業行業一個公司就跟我們來合作,建設了200個項目,所以在產業化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我們也非常慚愧,和我們國家的農業部門相比,我們李老師是農大來的,也知道這些數據,城市污泥要非常清醒的認識到,我們農業部門跟他們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一個廠兩三個人節能運行,而我們市政部門和城市部門,對于厭氧沼氣畏懼,所以在這三個方面我們應該說有非常大的差距。
克強總理召開常務會提出了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的理念,所以我建議是在厭氧消化領域公司還沒有真正進入到這個市場,還沒有是一個充分競爭的時代,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時代,所以破解這個困局是讓有能力的公司迅速進入這個市場,按照工業化的方式進行城市污泥的處理處置,如厭氧處理處置。
其次是污泥堆肥,這個技術存在一些問題,早期是處于比較粗放的一個方式,但是近年以國聯,對于除臭控制方面,對于大型工程方面,對于設備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這里我不一一列舉了。應該說,我們基本實現了工程的大型化、設備國產化、控制的智能化和污泥穩定化,所以我們已經在技術上得到了解決。同時,我們國家的政策剛才提到這些政策,也鼓勵污泥土地利用,所以我國政策的瓶頸也不存在,大家看到建設部的文件,環保部的文件,以及發改委的文件,但是我們的問題是什么呢?是我們跟美國和歐洲的國情不同,這個圖很多專家都愿意提,說別的國家,歐美60%、70%,但我們要比較他們的農業結構和我們的農業結構,美國人均耕地面積是900畝,我們是4.5畝,我們怎么把這些肥送到田里面去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所我們不能照搬歐美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搞污泥處理的認為剩余污泥好氧堆肥直接能夠土地利用,但是實際上我這里要提到,在這里頭有一個污泥的儲存、中轉、分散很長的物流鏈,如果沒有這個物流鏈,這個污泥土地利用是一句空話。也就是說,我們搞城市污泥的人,還要去更多的涉足農業,更多的考慮物流鏈,這樣的話我們才能把產業鏈延伸,延伸以后我們的污泥土地利用這條技術路線才能打通,否則的話這條技術鏈很難實現,這也是我們本次大會的主題之一,系統解決方案。我們在污泥消化上提倡系統解決方案,我們在污泥的堆肥、土地利用方面也要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利用政府采購,拉動這個產業的市場,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而我們在技術政策里明確規定了,政府應優先采購衍生品,并且要允許列入政府采購名單,但是我們這條政策并沒有用足,在政策上已經明確了,所以我們政府應該從需求來促進這個市場的形成。
第四部分,幾個瓶頸的問題。第一污泥處理處置問題長期以來是政府職能部門和技術界集體缺位和失職造成的。作為行業我們沒有把污泥設計作為污水處理的一個必備環節,我們還在談該不該,實際上污泥的處理包括了污泥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這應該是在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中完成的任務,我們現在造成了缺失,我們還要補這個課。大家可以看到其他國家,任何一個國家去看,比如到德國去看,80%以上的污水處理廠有厭氧消化,所以是作為污水處理的必備環節,要么是堆肥。這是英國的他們作為國家級的戰略提出了污泥消化。第二個在標準上缺乏可考核性,我們提出了厭氧消化40%,但是我們細看一下沒有考核,第一,我們的污泥沒有計量,計量沒有的話,40%考核是一個空話。厭氧消化,從產氣來看也是非常粗糙不準確的。而以污泥堆肥的話,我們既要污泥的減量,還有輔料,標準,不可考核,這樣項目實施就有很大的問題。三種污泥穩定方法都是在現階段不可考核的。
另外針對污泥高干脫水的現象,是由于環保部的文件造成了一個誤讀,現在市場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條政策的誤讀是什么,文件說以儲存為目的,不具備污泥處理的廠必須是在50%。我認為高干脫水不代表可持續的污泥處理技術路線,到現在污泥處理要補課,非常難,但是現在我們污泥路線選擇正面臨著歷史的抉擇,如果我們把這條技術路線作為主題的技術路線,會造成市場“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真正的工藝處理的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是沒有辦法達到,高干脫水第一不能穩定,不能實現真正的減量,同時對其他的技術是一個市場的扼殺,所以我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也僅僅希望大家關注,謝謝大家。
王凱軍:污泥堆肥技術路線須要考慮物流鏈
時間:2013-09-13 來源:中國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