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以下簡稱“華北督查中心”)近日對北京市城市下游地表水河流環境質量狀況進行了全面督察。督察結果顯示,北京市城市下游各水系均存在污染。全市五大水系中所查的50條河流,除9條無水外,條條河流水質超標。
現狀:各水系下游均嚴重污染
記者了解到,此次督察涉及永定河、大清河、北運河、潮白河以及薊運河五大水系的50條河(溝),基本覆蓋了北京下游所有水系的所有河流。經對37條河流現場采樣,檢測結果全部超標,有的河流污染物超標十分嚴重。
作為北京市最重要的排水河道,北運河承擔著中心城區90%的排水任務,北運河水系覆蓋區域占了全市70%的人口、80%的經濟總量,因流經地區排污量巨大,造成水體質量超標嚴重。北運河水系排入小龍河的一條水溝,水質監測結果顯示,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分別超標94.75倍、75.5倍和26倍;從污染物種類看,以氨氮污染最為嚴重,38個水樣中氨氮超標10倍以上的有14個,占35%;化學需氧量超標10倍以上的樣本為兩個,占5%;總磷超標10倍以上的有5個,占12.5%。
不僅是北運河水系,北京市其他河流的整體狀況也不樂觀。
調查顯示,北京市在一些人口較高度集聚的城鄉接合地區,污水處理站僅覆蓋60%~70%的區域,而污水收集管網更是不配套,導致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大興區轄19個鎮(街道)只有7個建有污水處理廠,其中黃村鎮34個村仍有10多個村沒有配套建設污水管網。豐臺區朱家墳路東側的牤牛河,自云崗路與朱家墳路交叉口向北不足1千米就有16個排污口。
督察中還發現,一些遠郊區縣存在相當數量的各類加工作坊,這些作坊產生的廢水大多直排。一些鄉鎮的餐飲、洗車、洗浴等服務類企業,污水也沒有收集和處理,大多直接排入河道。
除此之外,向河道排污、傾倒垃圾的現象在京郊也隨處可見,有的養殖場甚至將糞水直接排入河道。
長年累月的污水滲透還影響到地下水水質。華北督查中心在北運河榆林莊大閘附近采集淺層地下水水樣,檢測結果發現,高錳酸鹽和氨氮指標分別比地下水Ⅲ類指標超標16倍和129.5倍。
析因:污水處理能力滯后
記者日前就北京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及污染成因,采訪了北京市環保局水和生態環境管理處負責人。他介紹說,近年來全市河流水質達標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城市上游河流,特別是飲用水水源水體,符合國家水環境功能區標準,但城市下游河道呈現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中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標超標幾倍甚至十幾倍。造成這種現狀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水資源短缺,生態用水嚴重匱乏。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僅100立方米左右,屬資源型重度缺水地區。水資源短缺致使河流、湖泊缺少新鮮水補給,生態用水嚴重匱乏,客觀上造成了北京市水環境容量很小,自凈能力和納污能力非常有限,水生態十分脆弱。
據了解,目前污水處理廠排水成為北京市下游河道的主要補給水源,為此,北京市率先在全國實施了更為嚴格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對新(改、擴)建的污水處理廠要求其排水與環境功能區相匹配,但對于原有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與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之間仍有一定差距。
第二,污水處理能力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要。隨著重工業逐步離開北京,生活污水成為北京市水污染的主要來源。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到2060萬人,遠遠超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2020年1800萬人的目標,而污水處理廠建設受建設周期、規劃選址等因素制約,明顯滯后于城市人口發展速度。目前,北京全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為83%,每天有近百萬噸污水直排入河。
第三,農村及農業污染治理程度不高。由于農村地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基礎相對薄弱、歷史欠賬較多、資金投入不足、監管難度大等原因,農村和農業水污染問題依然十分突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嚴重不足,且已有設施運轉率低;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較重,治理難度大;化肥農藥過量施用,對農田、地表及地下水體構成危害。
基礎設施能力建設的滯后,生態補水的嚴重短缺,導致一些地表水系成了徹底的排污溝。這位負責人說:“北京地區水系下游已經基本沒有天然河道。污水處理廠退水,部分生活污水的直排,農業面源和城市面源的影響,加之沒有新鮮水注入,致使絕大部分河流水質超標。”
解題:三年內治理水環境
面對嚴峻的水環境污染,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大力氣整治水污染。
針對北京市水環境現狀,這位負責人認為,目前北京最大的污染源仍是居民生活污水。要解決北京水污染問題,首先要提高環境承載力,提高再生水、循環水的使用比例,提高水處理標準,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
2000~2012年,北京再生水累計利用量近50億立方米,成為產業發展和生態用水的主力水源。2012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為7.5億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達到61%,再生水利用量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5,成為北京市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今年年初,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加快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根據這一方案,北京市3年內將新建再生水廠47座,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廠20座,增加228萬噸污水日處理能力,全市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線1290千米。2015年底前,全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90%以上,四環路以內地區污水收集率和污水處理率達到100%,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8%,新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0%,實現首都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三年行動方案》中每項要求均將落實到部門、區縣,通過市政投資、融資平臺以及社會資金投入,預計籌措近300億元資金用于水環境治理。
目前,北京市已開始實施流域環境治理工作,分別實施北運河、永定河、潮白河流域綜合治理,以及清潔小流域建設。其中包括,從2009年開始,投資160億元,用7年時間,以“控制源頭,改善水質,提高水循環利用”為主線,將北運河建成“清潔的河”;投資169億元,計劃用3~5年完成建設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項目;實施潮白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規劃,為“三個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設提供支撐和保障;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作為水源保護新途徑。
這位負責人表示,從今年起,北京市將全面推進落實《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實施跨區縣界斷面考核機制,研究出臺跨區縣界污染補償機制。同時,為確保新建(改、擴)城鎮生活污水廠排水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將出臺嚴格的《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此外,針對農業、養殖業對水環境的影響,北京市計劃3年投入近兩億元專項資金,通過搬遷、治理等措施,治理300個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