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58年的松華壩水庫,日均為昆明城供水30萬方,現水庫供水量已占到昆明城市供水的30%以上。在生態防線的保護下,松華壩水庫雖經歷四年干旱,水質仍常年保持優良,水源區現已探索出一條水源保護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雙贏的新路子。
水源區森林覆蓋率達52.78%
牧羊河、冷水河是629.8 平方公里的松華壩水源保護區內的兩條主要匯水河流。盤龍區農林局副局長馬仲令介紹說,過去牧羊河、冷水河河流兩岸基本為農田地,要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耕作時施用的化肥和農藥就會造成水源污染。由于流域區位特殊,為保護水源,水源區近年來以植樹造林、退耕還林、農改林為重點,恢復水源區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生態湖濱帶和水源涵養林等生態隔離帶的建設與保護,逐步構筑起了水源區的生態防線。
“水庫要保證蓄水充足、水質良好,除了要有充分的降雨外,良好的植被覆蓋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盤龍區水源自然生態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郭沁告訴記者。據統計,整個松華壩水源區林地面積達到了72.1萬畝,占到水源區土地總面積的55.5%,水源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2.78%。良好的植被覆蓋,已成為涵養水源、保障水庫水質的最有效屏障;而分布于水源區里的3634畝生態濕地,仿佛40個大小不一的“生態腎”,成為保護水源的有效過濾網。
目前,水源區正沿著發展優質高效林業,使山區經濟活起來、人民富起來的思路,調整和優化水源區土地利用結構,減少耕地種植面積,大力發展生態林建設,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到2020年,水源區將通過實施荒山及難造林地造林面積6725畝、封山育林5680畝,增加森林面積12405畝,使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3.87%,增加1.09個百分點。此外,提高水源區林分質量,進一步增強水源區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能力。
多重生態凈化屏障保證水質
為提高水源區綠化覆蓋率,減少面源污染,近年來,冷水河、牧羊河兩岸100米及支流兩岸50米范圍內已建設了24152畝永久生態林帶,在二級區完成27086畝 “農改林”,重點發展經果林、水源涵養林及苗木種植。退耕還林5.88萬畝,種植生態林、經果林;種植楊樹、核桃、中山杉、川滇榿木,植樹造林2萬余畝;封山育林2萬余畝;實施天然林保護72.1萬畝、低效林改造5000畝,建立起水質多重生態凈化屏障。
“水源保護與水源區居民的經濟利益也存在矛盾,雖說對水源最好的保護機制是讓整個水源區成為無人區,但面對水源區里的8.26萬老百姓,要讓他們全部搬出,不僅需要巨額資金保障,更會牽一發動全局。這在短時期內顯然難以實現,也不大可行。” 郭沁說。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緩和二者間的矛盾?“改變過去落后的種植方法,調整水源區種植結構,將對減少面源污染,最大限度保護農戶利益大有裨益。” 郭沁分析說,過去種植蔬菜、花卉施用化肥農藥必不可少,如果改種經濟林果或適宜當地種植的生態果蔬及不用施用化肥農藥的中草藥等,不但能直接避免面源污染,其在生長過程中還能吸附土壤中富余的氮磷等污染物,一舉兩得。
盤龍區通過發揮水源區生態環境優勢,充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圍繞發展精品都市生態農業,通過引導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引進從事有機生態無公害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在水源區發展生態農業,開展生態農業基地建設,種植藍莓、銀杏、馬鈴薯、雪蓮果及推廣種植中草藥等,最大限度減輕農業生產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推進水源區以農為主向以林為主轉變,改善了水源生態環境,每年種植的經濟林果還能為農戶帶來經濟收益,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農戶利益。
據從2009年9月開始的對牧養河、冷水河交界斷面水質每年6次的監測結果顯示,水質均穩定保持在Ⅱ類水質以上,有的達到1類水質,水質總體為優。“08年時,小渡橋也曾出現過藍藻,但通過采取工程及生態措施整治治理,如今松華壩水庫的水質都能穩定保持優良。這足以說明經過多年努力,水源區里的生態林帶、生態濕地已充分發揮作用,‘農改林’、‘止耕禁養’、禁‘花’減‘菜’等一系列措施的成效已經顯現。”郭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