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合肥日報報道,圍繞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環境治理,市城鄉建委向住建部申報三項課題,并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水專項研究計劃,主攻“三水一泥”(尾水、雨水、河水、污泥)處置、處理難題,一系列創新探索走在全國前列。
雨水治理舉措:建蓄水池過濾“頭遍水”
在杏花公園或逍遙津公園綠地底下,鑿開一個池子,盛雨天時地表溢流的雨水,這個想法是不是很大膽?據了解,這個想法已完成了方案設計。
“像給大地洗澡,雨剛開始下時流在地表的水是最臟的,直接排放會造成河流污染。”市排水辦副總工慈曾福介紹,在地上挖個大池子,把這“頭遍水”先裝進去,等雨停時再用水泵抽送到河里,有害物質就會被沉淀。
這兩個方案設計目前已經完成,建址準備在杏花公園和逍遙津公園之間“二選一”。其中,杏花公園調蓄池擬定容量2.3萬立方米,逍遙津公園調蓄池擬定容量0.8萬立方米。
此類調蓄池除了控制雨水污染河流,汛期發生強降雨,還能起到蓄洪的作用,預防城市內澇。
在距巢湖水面較近的濱湖新區,廬州大道部分路段還鋪設了透水磚,兩側開挖了生態蓄水塘。這些舉措也能降低雨水污染,包河大道等路段也有同樣的工程在實施。
河水治理舉措:南淝河試點種植生態水草
清淤船的相繼“開進”,打破了南淝河上游昔日的寧靜。
這些清淤船從南淝河“地毯式”開過,約60萬立方米淤泥將被從南淝河底“請”出,其底層淤泥在南淝河底“安家”已達10年之久。
“本次清淤于明年結束后,合肥將對南淝河實施一個更富前景的治污工程。”慈曾福告訴記者,醞釀中的南淝河治污工程首先將對南淝河河底的淤泥構成情況進行研究,以確定南淝河合理的清淤周期。
經過近年來持續不斷的治理,污染最嚴重的南淝河城區段出現游魚,更值得期待的是,這項工程實施中,合肥將在南淝河里種上“生態水草”。屆時,這些水草將承擔起南淝河水道污染“清道夫”的作用。
據了解,該工程計劃在南淝河清淤結束時于明年底啟動實施,先期在潛山路橋與合作化路橋間1.2公里南淝河段試點,目前,已對種植水草種類展開實驗挑選。
尾水治理舉措:王小郢污水廠技改提標
當前的王小郢污水處理廠,一項“技改提標”工程正在緊張實施。經過一系列技術改造,經該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主要指標將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座城市達到這一標準。
技術改造前,王小郢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標準為“一級B”,這樣的標準還不能達到地表五類水的標準。
而深度處理設備運轉后,就能使處理后的水主要指標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
合肥城區目前共有10座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能力達98萬噸/日。而來自環保部門的數據顯示,城區段南淝河90%的水來自于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提高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清澈度”,無疑會使進入南淝河、巢湖的污染物大大減少。
污泥治理舉措:“污泥+餐廚垃圾”封閉發酵
污水處理廠不僅產生尾水,還產生污泥。
合肥天源熱電是一家提供城市集中供熱的公用事業企業。去年12月,經由該企業焚燒爐焚燒的污泥達204噸/日,峰值310噸/日。焚燒發熱發電與填埋、林地堆肥并稱為當下最常見的三種污泥處置方式,且被認為是最“無害”的一種。
然而昨日市排水辦污泥處置方面的專家卻告訴記者,盡管焚燒是無害化處置污泥的重要手段,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焚燒時污泥中的大量有機質也被浪費,離真正的“變廢為寶”還有一步之遙。
在十五里河污水處理廠,來自上海同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劉曉光,手指一個類似油罐車罐體的設備告訴記者,它可以一次“吃”進去15噸污泥,這些污泥在“罐體”里35℃~38℃的溫度發酵下, 30天后,就會產生沼氣,提純后可以用作燃料。
在進行焚燒、填埋或林地堆肥處置前,對污泥密封發酵,使其產生沼氣,探索綜合利用污泥方式,是劉曉光和他的兩位同學在合肥污水處理廠研究的課題,這項探索已進入中試階段,進展順利。
該污水廠負責人張亞介紹,根據污水處理廠在城區所處的位置以及時間不同,其污泥中的有機質含量不同,可以肯定的是,把這些有機質利用起來,資源是可觀的。
根據設想,合肥還將探索把污泥和餐廚垃圾混合起來進行密封發酵,以進一步減少污泥污染,提高污泥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