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動預警轉向主動防控!南通通州區出臺汛期水環境管控“兵法手冊”
時間:2025-07-02 20:00:00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張林利 李媛媛
“城區污水管網通過增加處理水量,小時流量從2500立方米增加到2900立方米,實現中途泵站液位由5.2m降至4.5m低液位運行的效果。”近日,新一輪強降雨開啟,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益民水處理有限公司中控室內操作人員正在報告污水處理預降液位情況。
這是通州區汛期“兵法手冊”——《通州區水環境質量預警和應急管控方案(試行)》出臺后,通州區水環境管控工作實戰場景之一。為精準應對汛期水環境風險挑戰,打贏汛期水質防控的“主動仗”,通州區水環境管理從被動預警轉向主動防控。
分級預警、提前響應
據了解,此次“兵法手冊”構建的“監測—預警—管控”閉環機制,打造了治污“快速反應鏈”。根據水環境質量狀況及降雨量預測,建立起由低到高Ⅲ級(黃色)、Ⅱ級(橙色)、Ⅰ級(紅色)預警體系。
氣象預警,打出提前量。氣象預警的關鍵在于“快”,當氣象預測未來2天將出現大雨及以上級別降雨情況時,達到啟動預警條件,先行采取加大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預降管網液位、加強農污設施運行管理等管控措施,為水環境質量風險防控打出提前量,爭取主動性。
水質預警,劃出精準線。依托全區水環境自動監測網絡,結合手工監測的精準補充,精準鎖定污染范圍,實現“問題出現在哪里,管控就跟進到哪里”,避免“一人生病,大家吃藥”的全覆蓋、無差別管控。
管控精準、標準細化
此次“兵法手冊”側重于分類施策與靶向治理精準性,圍繞重點斷面管控區域內的工業企業(直排企業)、污水處理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農業面源、河道巡查管護、船舶港口6類112個污染源,通州區一一明確責任主體及應急管控措施。
工業源嚴監管防風險,采取日常巡查、抽查、暗查和交叉執法等方式,嚴厲打擊排污單位向河道直排、偷排等違法行為,督促工業企業儲存倉庫(堆場)配備防雨防滲設施,防范雨水沖刷、浸泡導致污染外排。當觸發水質超標預警時,組織涉水直排企業落實減量排放措施,壓降入河污染物總量。
生活源增收集控排放,加大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降低各污水處理廠調節池和管網液位高度,最大限度收集處理城鎮管網污水。當觸發水質超標預警時,對照關聯斷面的超標因子,控制污水處理廠排放濃度。
農業源勤運維查管理,斷面周邊71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合理增加運維頻次、投藥量,確保設施正常運行,明確超標期間出水濃度限值。根據雨量預測及時發布通知,指導農戶合理規劃施肥、施藥時間,避免強降雨導致肥水下河造成肥料浪費和水體污染。對27家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水產養殖場開展檢查,確保合規處置、達標排放。
明確責任、強化操作
通州區統籌鎮街屬地責任與部門專業力量,聯動響應,快速構建起水質“防護網”——氣象部門負責汛期降水預測,為預警提供氣候數據支撐;生態環境部門牽頭工業企業污染防控,住建部門管好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水利部門強化水體調度,交通運輸部門抓好水上移動源,農業農村部門管控面源污染,鎮街各司其職、保證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協同網絡。
一份好用的汛期“兵法手冊”,應兼具預見性、靈活性和執行力。目前通州區汛期水環境管控已進入實戰階段,通州區正“以正合,以奇勝”的戰術轉化為可操作的實操寶典。
“我們必須以零容忍態度、釘釘子精神狠抓水質管控工作。進一步強化全流域監測預警,加密重點斷面水質監測頻次,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動態化、智能化監管手段,在本質治污、節水活水、生態修復方面持續發力,真正將水清岸綠的生態藍圖轉化為群眾可感可及的幸福實景。”南通市通州生態環境局局長邵向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