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網守護一城綠!鎮江潤州區構建一體化綠色監測網
時間:2025-07-02 19:00:00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陶立波 李媛
水清岸綠、天朗氣清,是潤州生態底色的“寫照”,更是環境治理水平的“答卷”。近年來,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點,以科技監測為抓手,在水、大氣、噪聲、油煙等多要素生態治理領域深耕細作,逐步構建起一張天地人一體、全鏈條貫通的“綠色監測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生態支撐。
布點成網,打造生態監測全天候預警體系
“我們重點不是干‘大工程’,而是扎實推進環保能力建設,把監測、預警和處置能力全方位納入日常工作。”鎮江市潤州生態環境局局長朱文仲介紹,近年來,潤州區依托古運河、運糧河等主要水體,先后建成兩座水質自動監測標準站,每4小時采集一次數據,全天追蹤水質波動。
“水質出現異常,我們的預警系統就會發出信號,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溯源排查,及時處置。”朱文仲表示,這些站點在汛期泵站啟用、水體擾動較強的時段尤為重要,可以迅速鎖定問題點位。
不僅有“水哨兵”,更有“氣哨兵”。潤州區生態環境局在空氣質量國控監測站點周邊1公里內布設了20個空氣微站,構建起一個覆蓋面廣、反應靈敏的空氣質量微感知網絡,可對突發污染事件實現秒級反應,為聯防聯控贏得黃金時間。
視頻巡防、自動報警,“硬科技”守護“軟環境”
“過去靠腳板跑、鼻子聞,現在靠探頭、靠數據。”朱文仲介紹,潤州區以“千里眼”系統為代表,補足環保監管“最后一公里”。區內重點斷面周邊安裝了多組高清攝像頭,全天候無死角監控,一旦發現疑似焚燒、非法傾倒等行為,即可自動鎖定、溯源查處。
“我們曾通過探頭發現兩起垃圾焚燒事件,其中一起還是在風景區內。”鎮江市潤州生態環境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種“科技+執法”的聯動模式,已成為潤州日常監管的重要支撐。
此外,鎮江市潤州生態環境局在全市率先推進“餐飲油煙在線監測”系統。按照規定,只有500平方米以上的餐飲單位需安裝在線監測設備,而潤州主動擴面,將100平方米以上的中小型餐飲店也納入監控范圍。目前,已安裝設備76家,覆蓋率居全市前列,實現對餐飲油煙排放的實時監測、自動報警、精準追責。
項目驅動,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碼
在守牢環境質量底線的同時,潤州區也在主動“補短板”,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在水環境治理方面,潤州區實施“333工程”污水管網整治,推動城區雨污分流、控源截污和排水能力提升;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開展天然氣鍋爐脫硝改造、推廣三次油氣回收,有效控制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在能源結構優化方面,加快推動光伏發電項目布局,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尤為亮眼的,是潤州區官塘創新社區省級EOD試點項目。該項目以“生態修復+產業導入”為核心,融合四明河水系整治、鳳棲湖濕地修復、南山森林生態廊道建設等三項生態治理工程,總投資6.63億元。同時,還規劃建設兩個低碳智能制造產業園,撬動18.61億元產業投資,以產業反哺生態,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潤州路徑”。
智能感知、數據聯動,生態治理向精細化、智慧化邁進
潤州還在積極謀劃下一步布局,擬在流域交界斷面及重點河道布設更多水質自動監測微站,并引入衛星遙感圖像、無人監測船和實驗室分析數據,構建水污染溯源分析體系,實現“從天到地”“從源到因”的全鏈條閉環治理。
“通過水質濃度圖、水體光譜分析等方式,我們可以實時掌握污染物分布,為精準施策提供科學依據。”朱文仲表示,潤州正由“發現問題再治理”向“提前預判、主動治理”轉變。
與此同時,潤州的生態“底色”正愈加明亮清晰。2024年,潤州區PM2.5年均濃度為34.3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達81.1%,連續三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無重污染天氣;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連續多年保持優Ⅲ比例100%;生態環境類高質量發展指標在全市考核中實現“滿分”。潤州正以實打實的“綠色成績單”回應群眾期盼,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