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領域固廢資源化利用獲突破,交通運輸部將加快產業化推廣
我國道路交通領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取得突破,在一類工業固廢規模化應用、典型二類固廢無害化處理及環境風險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交通運輸部2日公布關于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下稱“交科院”)“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的驗收意見。驗收意見稱,“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試點任務內容全部完成,達到試點預期目標。
交通運輸部表示,通過試點任務實施,在固廢路用性能及內在機理研究、固廢工程應用效果與環境影響評價、固廢工程應用標準體系構建、固廢道路利用全周期碳排量核算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推動固廢道路工程資源化利用及產業化推廣奠定了基礎。試點成果具有較好的創新性、引領性和示范推廣價值,對推動固體廢棄物在交通行業高值化、規模化利用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2021年8月,交通運輸部同意交科院開展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試點。明確通過1~2年時間,完成工業廢渣、尾礦渣、工程廢棄渣等固體廢棄物理化特性、力學路用性能、工程利用機理研究,形成固廢行業和應用指導分類等研究成果。
通過3~5年時間,固廢關鍵技術研究實現突破,在固廢處置方面研究形成技術體系,在固廢評價方面形成關鍵指標和示范準則,在固廢工程方面形成系列應用成果和建養工藝工法。
據交科院試點任務完成情況介紹,從30余種固體廢棄物中選取年產量和堆存量大、處置難度高、產量增長快的12種適合道路工程應用的典型固廢,結合道路不同結構層位的應用要求,開展固化/穩定劑等材料配合比試驗,測試抗壓強度、抗剪強度等力學性能,根據測試結果調整和優化材料配合比。建立了大宗固廢道路建設應用整體解決方案,有效控制了固廢應用的環境風險。
試點實施以來,交科院在全國17個省區市鋪筑共102公里的示范路段,累計利用各類固廢493萬噸,減少筑路材料購置支出5億元,節約占地15.4萬平方米,降低道路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6.1萬噸,推動實現道路固廢資源化利用“原材料選配—無害化處置—工程性能提升—施工質量控制”全鏈條閉環。

國家鼓勵工業固廢在交通建設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攝影/章軻
磷石膏利用方面,交科院首創“動態計量—水分調控—速率優化”三位一體控制技術,突破≥98%大摻量磷石膏路基填筑工藝瓶頸,建立磷石膏路用性能數據庫,在交通運輸行業首次資源化利用磷石膏30萬噸;電解錳渣利用方面,突破錳、氨氮長效固化技術,建成電解錳渣無害化處理中試生產線,鋪筑了國內首例電解錳渣路面基層資源化利用的實體工程。
交科院還研發了膠凝工業廢渣處理鹽漬軟土路基、固廢基泡沫輕質土處治凍土路基、鋰輝石尾礦渣改良紅黏土路基等特殊巖土處治技術,結合當地固廢材料,在西北、華北、東部及華南等不同氣候區域成功應用。依托內蒙古自治區G305線赤峰段國家公路現代養護工程試點項目,研發再生瀝青混合料大摻量廠拌常溫再生一體化技術,解決瀝青混合料超長距離運輸溫度損失及規模化再生難題。
此外,試點單位還建立固廢道路利用碳核算模型,開展典型固廢碳排放強度分析,開展尾礦、粉煤灰、鋼渣、磷石膏等典型固廢材料道路工程利用的全周期碳排放量核算,獲取同種固廢材料不同用途的碳排放強度。
《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鼓勵工業固廢在交通建設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第一財經記者從江西省、山西省交通運輸部門了解到,固廢道路利用近年來在地方層面也得到推廣,收到成效。
江西省是鋰礦大省,碳酸鋰年產量高達1000萬噸,占全國的60%以上,隨著碳酸鋰用量增多,鋰渣的科學處理逐漸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江西省交通運輸廳介紹,2024年5月,江西省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研制并發布了地方標準《公路路基工程利用鋰渣技術規范(試行)》,應用工程累計降低建設成本超300萬元,節省廢渣處置及環保稅費超千萬元,降低工程碳排放量480噸。
山西省交通運輸廳介紹,山西昔陽至榆次高速公路在路基開挖及隧道掘進過程產生大量砂巖棄渣,在路面基層中累計資源化利用道路棄渣紅砂巖20多萬噸,節約石灰石20多萬噸,大幅減少了棄渣堆存占地面積,使用紅砂巖自加工碎石累計節約成本900多萬元。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