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噸黑水虻可轉化4噸餐廚垃圾,省農科院在南京溧水召開這場成果推廣會
新華日報財經訊 “1噸黑水虻幼蟲能夠在短時間內轉化4噸餐廚垃圾,生產出約150公斤的高品質蛋白,其碳排放量僅為傳統畜牧業的十分之一。”6月5日,江蘇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聯合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在南京溧水洪藍街道舉辦的“有機固廢轉化昆蟲蛋白科技成果集成推廣專場活動會”上,一種名為黑水虻的小昆蟲,對餐廚垃圾等有機固廢處理的“驚人能力”,吸引了不少與會代表和企業的目光。
項目首席專家、江蘇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所長葉小梅研究員詳細介紹了黑水虻的“神奇”之處。黑水虻不同于叮咬牛和人的牛虻,其成蟲幾乎不再進食,主要依靠體內儲存的脂肪維持生命,僅采食少量清水,一般不會滋擾人類生活,不屬農業害蟲或衛生害蟲之列。黑水虻幼蟲以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為食,通過其高效的生物轉化能力,將這些廢棄物轉化為富含蛋白質的動物飼料。這種“吃垃圾、產蛋白”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有效減少了有機廢棄物的排放,還為飼料行業提供了新的蛋白來源,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據介紹,近年來,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在黑水虻等昆蟲的規;B殖、蛋白高效提取及飼料化應用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聯合體構建了黑水虻轉化有機固體廢棄物工廠化生產全鏈條技術體系,包括黑水虻成蟲人工繁育技術、黑水虻幼蟲標準化孵化與育苗技術、高密度養殖工藝、工廠化生產成套裝備以及黑水虻蟲源水產飼料產品開發,提高黑水虻在轉化有機固體廢棄物的效率2倍以上,降低轉化成本40%。目前,該技術已在江蘇南京、鹽城東臺、安徽靈璧、蘇州昆山等地實現了技術轉化與應用,產生了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測算,每噸昆蟲蛋白能減少1.2噸大豆進口,可顯著降低飼料成本。葉小梅表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逐步成熟,昆蟲蛋白有望成為我國飼料行業的重要補充,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平行替代。這不僅有助于緩解我國對進口大豆和魚粉的依賴,還能推動農業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據了解,隨著全球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蛋白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已成為當今世界兩大突出問題。利用昆蟲生物轉化技術將城鄉有機垃圾轉化為高品質的蛋白飼料,既是破解資源約束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養殖業低碳循環發展的重要路徑。
會上,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昆蟲蛋白產業分會秘書長胡建黨宣讀了《發展昆蟲蛋白產業倡議書》,呼吁社會各界加大對昆蟲蛋白資源的開發投入,共同推動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在推廣環節,上海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分享了黑水虻蛋白源產品在河蟹、淡水魚養殖中的應用效果。安佑生物集團、南京洪旺環保科技等企業展示了養殖基地、應用場景,以及將昆蟲蛋白添加到雞、豬、魚和河蟹飼料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