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徐祖信教授在題為《高密度城市灰綠協同提升防洪排澇安全》的報告中,基于我國城市排澇的突出問題,提出了“灰色設施改造+綠色海綿建設”的協同創新模式。該模式的核心內容包括:
-
灰色設施系統性改造
- 強調對現有排水管網進行健康評估,重點關注管網缺失率、破損率及混接錯接率等關鍵指標13。通過修復破損管道、糾正雨污混接問題,提升污水收集率和雨水排放能力,從源頭減少溢流污染和排水功能失效風險57。
- 提出利用熒光光譜分析、水位水量監測等技術手段,精準識別管網缺陷并制定改造方案,確保排水系統高效運行7。
-
綠色海綿設施集成建設
- 結合海綿城市理念,通過生態滯留池、透水路面等綠色基礎設施,增強雨水滲透和滯蓄能力,緩解灰色管網壓力35。
- 強調綠色設施需與灰色管網聯動優化設計,例如通過實時水質監測與沉積污染治理技術,協同控制降雨期間的復合污染沖擊7。
-
灰綠協同的韌性提升路徑
- 通過“雨污同治”實現管網功能與生態修復的雙重目標,破解傳統單一工程措施的局限性13。
- 提出需在城市規劃層面統籌灰綠設施布局,結合水動力模型與水質遷移轉化分析,優化防洪排澇體系的整體韌性57。
徐祖信院士的研究成果已在多地實踐中驗證,其主持的《管網高覆蓋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為高密度城市水環境治理提供了可推廣的技術范式8。
基于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實踐,"灰綠協同"模式已在以下代表性城市取得實質性應用:
一、北方嚴寒地區示范案例
-
吉林省四平市
作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四平通過“全域海綿”理念統籌灰色設施改造與綠色生態修復:- 系統化提升排水管網效能,補齊老城區排水設施短板(灰色設施);
- 結合嚴寒氣候特點,構建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等綠色設施,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3。
-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在北方半干旱草原型海綿城市建設中,采用“山城草水一體化”治理策略:- 改造雨水調蓄池和管網系統(灰色設施);
- 大規模建設海綿型公園、綠地,增強城市雨水滯蓄能力(綠色設施)1。
二、南方高密度城市實踐
-
江西省南昌市
- 新城區以目標導向推進灰綠設施同步規劃,如透水路面與管網擴容協同設計;
- 老城區采用“海綿+城市更新”模式,通過生態樹池、雨水花園(綠色)與雨污分流改造(灰色)聯動破解內澇難題6。
-
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
- 構建“立體防洪排澇體系”:地下管網擴容(灰色)與屋頂綠化、生態洼地(綠色)分層攔截雨水;
- 結合沿海氣候特征,開發適應臺風暴雨的灰綠協同技術標準8。
三、典型技術路徑對比
四、成效與挑戰
- 共性成果:上述城市內澇發生率平均下降40%-60%,雨水資源利用率提升至25%以上36;
- 區域差異:北方需解決凍融循環對綠色設施的破壞,南方側重應對短時強降雨的峰值消減18;
- 推廣瓶頸:高密度建成區灰綠設施空間競爭矛盾仍需通過立體化開發模式破解68。
灰綠協同模式的全球實踐
一、國際典型案例
-
美國:山地城市匹茲堡
匹茲堡通過“綠色優先計劃”(Green First Plan),將小規模分散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GSI)與傳統灰色管網系統結合,重點解決山地城市的合流制溢流與洪澇問題13。- 技術特色:采用效能評估方法優化GSI與灰色管網配置,結合城市設計框架將綠色設施融入排水分區規劃3;
- 成效:通過灰綠協同降低雨洪峰值流量,提升城市韌性,為山地城市提供可復制的技術路徑1。
-
中國:系統性海綿城市建設
中國將灰綠協同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策略,通過“綠色設施(滲滯蓄凈)+灰色設施(排用)”技術體系,統籌解決城市內澇、水環境污染及水資源短缺問題46。- 政策支撐:國家層面出臺《關于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施意見》,推動灰綠設施在污水處理領域的深度協同6;
- 城市實踐:包括深圳、南昌等城市通過管網改造與海綿設施聯動,實現內澇發生率下降40%-60%4。
二、國際合作與技術推廣
中國通過“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享灰綠協同治理經驗,推動清潔能源、生態修復等領域的技術合作,促進區域氣候治理與可持續發展5。例如,通過國際科技創新交流機制,輸出適應不同氣候條件的灰綠設施配置標準5。
關鍵實踐對比
挑戰與趨勢
- 技術適應性:山地、沿海等特殊地貌需定制灰綠設施配置方案13;
- 國際合作深化:需加強氣候脆弱型國家的技術適配性與本土化應用支持5。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徐祖信教授作了題為《高密度城市灰綠協同提升防洪排澇安全》的大會報告,報告系統剖析了我國城市排澇痛點,提出通過“灰色設施改造+綠色海綿建設”協同創新模式破解治澇困局。
▲徐院士分享大會報告
現將部分精彩報告內容分享如下
▼
一、城市排澇面臨雙重困境
徐院士指出,我國東南沿海城市普遍存在硬化地表比例過高(武漢達70%)、合流制溢流污染嚴重等共性問題。數據顯示,長三角城市合流制溢流SS濃度超歐美國家3-5倍,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污染負荷更達發達國家的8-10倍。傳統灰色設施改造面臨地下空間飽和、調蓄池效率低下等瓶頸,昆明等城市已出現"調蓄池深惡痛絕"的治理困局。
二、創新提出“斑塊式海綿”解決方案
針對高密度城區土地資源緊缺特性,研究團隊提出“屋頂+停車場+人行道”立體化海綿建設方案。通過上海漕河涇374公頃示范區實踐驗證,采用綠色屋頂(100mm基質層)、透水鋪裝(30mm/h滲透率)、生物滯留池等組合措施,44%用地實現海綿化改造。SWMM模型模擬顯示,該方案成功消除五年一遇暴雨積水,徑流削減率達47%,建設成本較傳統管道改造節省33%。
三、治澇治污協同效應顯著
研究揭示海綿設施具有顯著環境協同效益:小雨(<10mm/24h)時完全阻斷溢流污染,中雨(10-24mm)SS削減62%,大雨時仍保持19%削減率。但徐祖信特別強調,海綿設施在陡坡、高流速區域的適用性有限,需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四、治污效能隨雨強梯度衰減
徐院士的研究團隊通過SWMM模型量化揭示了海綿設施的污染控制規律。數據顯示,斑塊式綠色設施通過“滲滯蓄凈”四重機制形成治污鏈條:降低徑流量→減輕地表沖刷→弱化管道沉積物擾動→削減入河污染負荷。其中模型模擬顯示:
-
小雨防線(<10mm/24h):6.5mm降雨時,SS溢流污染實現100%截留
-
中雨緩沖(10-24mm/24h):21.8mm降雨中,SS削減率達62%
-
大雨挑戰(25-50mm/24h):46mm強降雨時,SS削減率驟降至19%
徐院士特別指出,海綿設施的治污效能呈現顯著雨強依賴性。在占全年降雨70%的小雨事件中可發揮核心作用,但面對極端暴雨時需結合灰色設施形成系統防御。研究建議建立“”梯度防控體系”,將綠色設施作為初級防線,與調蓄池、管網改造等灰色工程形成時空協同。
結語
“灰綠協同”模式為我國城市排澇標準提升提供新思路,但需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徐院士團隊正研發實時監測系統,未來將結合AI技術優化海綿設施布局,助力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韌性城市目標。
文 / 大會秘書處綜合整理



科技助力治水管水,行業專家這樣說→
2024年長江經濟帶(武漢)水務科技博覽會(簡稱“2024武漢水博會”)上,圍繞深入推進流域綜合治理這一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等專家學者分享了精彩觀點,武漢城市圈多位城市水務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實例探討。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博覽會論壇采取“1+4+1”模式,其中,一個主論壇,擬邀請專家學者以“科技創新,智慧賦能——深入推進流域綜合治理”主題作主旨演講;4個分論壇,圍繞水環境水生態、城市防洪排澇、供水排水、智慧水務四個方面的主題,邀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專家共同探討,共話水務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分享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行業發展匯聚新思想與各方智慧。一場圓桌會議,邀請武漢“1+8”城市圈水務局負責人及水務專家圍繞流域綜合治理開展實例探討,共同為行業發展獻計獻策。
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徐祖信以《雨污同治,提高城市水環境安全韌性》為主題分享精彩觀點。她表示,雨污同治才能提升城市水環境安全和防洪安全,建設和完善雨水污水管網,消除排水管網空白區,提高污水收集率,提高雨水排放能力,是雨污同治的首要任務,真正做到雨水、污水兩個管網健康運行。
水利部信息中心原主任蔡陽演講的主題為《數字孿生水利建設與發展思考》,他表示,經過兩年的先行先試,我國已實現了數字孿生技術在水利領域從概念到落地應用。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工程協同推進,具有“四預”功能的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初步構建。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謝平以武漢東湖為例,重點講述了城市湖泊的干擾退化、藍藻控制與生態修復。他認為,在較大的城市湖泊中,實現從“濁水穩態”到“清水穩態”的轉變依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武漢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利分享了武漢市流域綜合治理的探索與實踐。他重點剖析了府澴河流域、大東湖流域、梁子湖流域在守住水安全底線、水環境安全底線、水生態安全底線方面的具體做法。
極目新聞記者從圓桌會議了解到,今年,武漢都市圈水務工作將持續深化市域協同,建立水博會圓桌會議和聯席會議等工作機制,明確臨界河湖需協同事項清單,在水安全、水環境等方面,加強防洪排澇調度、水資源調配、河湖綜合治理等工作,共同推動武漢都市圈水務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武漢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水務工作聯席會議機制之上,加強日常工作協同,“1+8”城市圈緊緊抱團,打破彼此之間的地區差異,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資源互通,共同謀劃,同步實施和推進,實現“1+8”城市圈水務發展的共鳴。
此外,在活動現場,市水務數字技術中心正式簽約掛牌,讓我們一起去現場看看!
在2024長江經濟帶(武漢)水務科技博覽會現場,武漢市水務數字技術中心簽約掛牌,中心將充分發揮平臺作用,整合優質資源,聚焦關鍵共性問題,開展水務數字應用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打造科學—技術—產業—應用全鏈條暢通的科技創新平臺,推進信息化與水務業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治水管水現代化水平,有力支撐武漢水務數字化轉型。
在武漢街頭,一些道路的馬路牙子上悄然安裝上手機大小的“黑匣子”。它是啥,起到什么作用?原來,這款設備的學名叫“貼壁式積水監測終端”,目前已經在武漢三鎮的道路路側、涵洞、隧道等易積水點布設了約200個,而這正是武漢市水務數字技術中心首批研發落地的科研成果。武漢市水務科學研究院水環境室高級工程師孟仲華表示,該設備可以全天候實時監測路面積水信息,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后臺供調度決策使用。
目前,武漢市共設有各類水務感知設備千余個,但存在部分設備老化、質量標準不一、平臺對接不暢、設備運維難度大等問題。武漢市水務數字技術中心成立后,將在水文感知、內澇監測、安全監測、管網監測四大類、16個具體硬件產品上發力,實現升級優化,并創新研發,逐步實現水務行業智能感知、智能調度、智能決策和智能服務。
武漢市水務數字技術中心由武漢市水務科學研究院(武漢市水土保持監測站)、武漢市水務防汛信息中心、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武漢數據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建設。6家單位將在合作框架下,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加強創新資源的整合,推進水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速各項研發成果的推廣應用。
(轉載自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