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以綠為底 向綠而興 2024年05月23日09:37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廈門:以綠為底 向綠而興 以綠為底 向綠而興 廈門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力度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深化拓展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 廈門市深化拓展“廈門實踐”,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市。圖為杏林灣園博苑一帶美景。記者 張奇輝攝 筼筜湖邊,綠樹成蔭,白鷺蹁躚;田疇沃野,禾苗簇簇,迎風搖曳;九大溪流,蜿蜒流淌,流水潺潺……小滿剛過,大自然正以無限的生機詮釋著初夏之美,淋漓盡致地描摹著歡暢的綠意。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廈門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力度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為深化拓展“廈門實踐”,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市,5月22日,廈門市委、市政府正式發布關于深化拓展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經濟社會加快綠色轉型;到2035年,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 逐綠前行,久久為功。統籌推進從山頂到海洋一體治理、全面營造優美宜居生態環境、全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廈門,這座美麗的濱海城市,正在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跑道上大步向前。 逐綠前行 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治理大格局 海拔600多米的堤內村位于同安區汀溪鎮。清新的空氣、飛瀉的瀑布、潺潺的溪水、漫山的茶園……藏在“深閨”之中的這個山村,擁有著讓人羨慕的優美環境。 “靠山吃山,村民以農業種植為主要謀生方式。”堤內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佳旭表示,在“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發展思路的引領下,村民們種植茭白、茶葉等特色農產品。村里還種上了1.8萬株紫玉蘭,一到春季,紫色的花海讓人驚艷。 “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鄉村旅游產業開始發展,村里有了民宿,陸續有青年返鄉創業。去年,堤內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2.6萬元,為歷年來最高,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林佳旭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資源為村民帶來了真金白銀。” 堤內村見證了廈門發展方式的轉變。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廈門全域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充分利用廈門山海相融的自然條件打造“十大山海通廊”,搭建起城市綠色生態網絡骨架,既考慮山又考慮水,既考慮海又考慮城,既考慮生態又考慮景觀,還考慮了空氣流動,實現了“山、水、海、城、人”的相融共生,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曾經存在違建等多重問題的東坪山片區,經過整治,已經蝶變為人居環境優美、自然生態良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初見成效的城市“綠肺”。 生物多樣,成就生態之美。廈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重點開發區域,“圈”起面積40萬平方米的土地用來“養鳥”,而且一養就是12年。這,就是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每年4月,栗喉蜂虎“組團”來到廈門,在保護區的巖壁上挖洞產蛋,繁殖、哺育幼鳥。自保護區成立以來,栗喉蜂虎數量穩中有升,去年保護區內親鳥繁殖數量保持在200只以上。 廈門始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考慮生態系統之間的關聯性,科學布局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實施青山計劃,持續推進裸露山體“青山掛白”治理;實施“碧廊”計劃,大力推進生態綠廊系統建設;實施“綠水”計劃,開展流域綜合整治;實施“藍灣”計劃,改善廈門灣水體動力。系統治理的理念、科學保護的舉措,廈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生機勃勃。 生活向綠 全面營造優美宜居生態環境 以“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這二十字方針為遵循,廈門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一到春季,站在翔安區內厝鎮蓮前村的蔡塘橋上遠望,成片桃花林延綿不絕,美麗的桃花,將九溪蓮溪段裝點得仿若人間仙境。 誰也想不到,以前附近污水全部排入蓮溪,岸邊雜草叢生,廢渣廢土隨意傾倒…… 變化從十年前開始。廈門全面清理蓮溪的污染源,打造了親水景觀帶。如今的蓮溪,水上汀步、滾水壩、親水平臺、九曲回廊與桃花、睡蓮、美人蕉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幅多彩動人的生態景觀。 經常在九溪流域觀鳥,廈門市觀鳥協會會長彭志偉感受著蓮溪的變化。不久前,他驚喜地在蓮溪中發現了蝦虎魚,“我十多年沒有在廈門的自然水域里看到蝦虎魚,這次發現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佳見證。” 污染在海中,源頭在陸上。多年來,廈門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全方位推進流域治理,完成395個入河排口整治,對全市920個小微水體建檔管理,溪流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100%。 廈門大力提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2020年至2022年實施污水處理能力提升“三個一百”行動,即投入100億元、增加100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能力、每年新增100公里的污水管道。三年累計完成546公里污水管網新建、改造。2023年全年完成市、區兩級污水管網新建、改造142公里。 思明區東浦路正本清源改造工程現場,工人正在鋪設新的污水管網。污水管總長度2940米,目前已完成2480米。 “這里雖然距離筼筜湖四五公里,但同樣承擔著守護筼筜湖的重任。”思明區污水改造A片區現場負責人曹軍虎介紹道,東浦路片區此前沒有污水管網系統,附近小區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筼筜湖排洪箱涵,待污水管網改造完成后,可從源頭實現雨污分流,收集周邊小區的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雨水進入筼筜湖。 廈門還投入近20億元推動農村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處理。翔安區大宅社區有著遠近聞名的火龍果種植基地,過去農村生活污水和雨水混流,如今,翔安區從源頭上分類導流農村衛生間、廚房、洗滌池三處污水,并建立區級排水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管網“一張圖”,形成智慧排水管理模式。處理后的尾水,優先回灌農作物,未被利用的尾水達到地表水排放標準后,補充至周邊水體。 一系列數據印證廈門減污降碳的成效:生態文明指數位居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一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國控和省控斷面、小流域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全市入海排放口水質達標率達到99.3%,在全國率先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率100%。藍天白云、清水綠岸、碧海銀灘成為廈門恒久的驕傲。 點綠成金 全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不僅生活向綠,發展也要逐綠。在廈門,綠色轉型已經成為共識。 走進全國首個實現零碳排放的綜合保稅區——廈門象嶼綜合保稅區,隨處可見綠色低碳發展的蹤影:不僅有光伏路燈、節能型工業風扇等節能神器,更有無源鎖、電動叉車、電動堆高車等新式裝備;倉庫屋頂鋪設了成片的光伏發電板,為園區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用不完的電可以儲存到巨型“充電寶”里,不怕浪費…… 截至目前,廈門象嶼綜合保稅區整體裝機容量已達6.9兆瓦,預計年發電量可超899萬千瓦時。在綠色運營的同時,廈門象嶼綜合保稅區實現高質量增長,2023年園區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457億元,同比增長13.6%。 堅持綠色發展,廈門迅速釋放生態紅利,著力打造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高地,加快構建“4個支柱產業集群+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6個未來產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 五緣灣片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的著力點和支撐點,灣區內,高端文旅設施、高端酒店群、商業綜合體集聚,300多家知名企業落戶,一躍成為廈門市經濟最活躍的片區之一。 杏林灣片區,與集美新城相融共生,逐步蛻變為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金融高地,2023年杏林灣基金聚集區管理規模突破2000億元。軟件園三期內,近1.2萬家企業入駐,一條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千億產業鏈加速鍛造。 同安灣片區,環東浪漫線沿線“文化+體育+旅游”生態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廈門科學城不斷發展壯大,吸引一大批高新企業和科研團隊入駐,活力澎湃。 馬鑾灣片區,一大批生態和環境友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化項目落地,“國際貨運樞紐”加速打造,續寫“一帶一路”上的廈門故事。 綠色,成為廈門這座城市的鮮明底色;生態,成為廈門高質量發展的永續基調。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廈門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產業含“綠”量,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新優勢。(記者 吳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