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原文: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天津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理辦法的通知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城鄉差距縮小進程中,環境問題尤其是生活污水治理成為鄉村振興關鍵。因設施建設、管理機制及技術的不足,污水直排現象普遍,尤其是在天津這樣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快速發展的農業與工業污染、集中的居民生活污水等多重因素交織,造成了對水環境的巨大壓力。在此背景下,天津出臺《天津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理辦法》(以下簡稱2025年《管理辦法》),以規范相關建設、管理與運維,保障設施穩定高效運行,改善水環境,提升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治理。
一、政策架構與戰略銜接
2025年《管理辦法》精準嵌入國家鄉村振興與生態環保的宏觀戰略架構之中,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等上位政策緊密協同,形成政策合力。在天津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歷經大規模建設階段后,及時順應形勢轉變,聚焦解決遺留難題,充分彰顯出政策的適時性與針對性。其不僅著眼于設施的運維管理,更從建設改造源頭規劃、監督檢查全程把控、資金保障堅實支撐等多維度發力,全方位塑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長效機制,為鄉村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筑牢制度根基,有力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品質穩步邁向新臺階。
二、科學界定范圍
2025年《管理辦法》精準界定適用范圍,明確農村生活污水范疇,排除工業、畜禽養殖及醫療廢水,筑牢精準治理根基,保障設施穩定運行。高度重視進水管理,鑒于農村污水性質差異,限制進水種類以規避設施過載、降本增效、減少二次污染,為分類分區管理及資源化利用奠定基礎,依污水特性采用適配工藝,提升治理效益。在出水環節,依受納水體功能靈活設立水質標準,是污水排放標準的延伸與環保責任的細化,兼顧水體功能多樣性,保障水資源合理利用。同時,嚴控出水水質對保護水體生態平衡、恢復自凈能力及改善農村環境、提升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凸顯生態保護核心地位,全方位規范污水治理流程。
三、建設改造:規劃引領與質量把控
科學規劃與動態適應:辦法要求區級政府定期開展設施評估,并精心編制建設改造規劃,深度融合國土空間規劃與水污染防治規劃。此舉措具有前瞻性與適應性,鑒于天津市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部分早期設施陳舊等現狀,確保新建設施布局合理、規模適配,老舊設施有序升級改造。如靜海區部分設施因資金、工藝等因素亟待更新,依此規劃可精準施策,有效提升設施整體性能,優化污水收集與處理效能,增強農村污水治理體系韌性,使其靈活應對農村發展變遷帶來的挑戰。
質量管控與規范驗收:建設主管部門肩負起項目質量監管重任,嚴格督促各方履職,構建起嚴密的質量追溯鏈條。從項目招投標、施工建設到竣工驗收,全流程嚴守標準規范,杜絕劣質工程。嚴格的驗收程序是保障設施穩定運行的首道關卡,只有驗收合格的設施方可移交運維,從源頭降低故障風險,為后續運維管理奠定堅實基礎,確保長期穩定運行,減少因建設質量問題引發的運維困境與環境隱患。
四、運維管理:精細運維與穩定保障
根據設施規模、分布及運維特性量身定制運維模式,充分展現因地制宜的治理理念。在PPP模式下,社會資本的專業優勢與資金實力為大型設施運維注入強大動力;政府投資的大型集中且要求高的設施依法選取專業第三方運維;小型零散設施采用自行或委托運維,兼顧成本效益與操作便捷性。例如,薊州區依據村莊實際情況,如不同村莊的經濟水平、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等,靈活調整運維模式,為各地提供了寶貴借鑒,確保各類設施運維有的放矢,提升整體運維效率與專業性,保障處理效果穩定達標。
制度建設與數據驅動:運維單位構建完善的運營管理與安全生產制度體系,并以生產運行臺賬為依托,詳細記錄設備運維、水質水量監測、污泥處理等關鍵信息,形成豐富的設施運行數據庫。借助數據分析挖掘潛在問題,精準指導運維決策,如依據進水水質變化及時優化處理工藝、依設備磨損規律提前安排檢修,實現運維管理精細化、科學化,有效應對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的季節性波動與突發狀況,保障設施穩定運行、水質持續達標。
污泥處理與公眾參與:污泥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契合循環經濟理念與環保要求,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同時,運維信息公開公示賦予公眾監督權與參與權,增強村民對污水治理的信任與支持。村民可依據公示信息監督運維工作、反饋問題,促使運維單位提升服務質量,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共同守護農村生態環境,推動污水治理可持續發展。
應急響應與高效處置:停運報告與應急機制是應對設施突發狀況的關鍵保障。在設備檢修、故障或不可抗力情形下,嚴格的報告程序與迅速的應急響應可有效降低停運對環境的影響。如旅游旺季村莊進水突增時,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維修與抽拉轉運,確保污水不溢流、環境不受污染,維護農村生活秩序與生態安全,體現運維管理的及時性與靈活性。
五、監督檢查:嚴密監督與責任壓實
區級主導與協同聯動:區級政府統籌監督檢查工作,多部門各司其職、協同作戰。運維主管部門聚焦設施運維狀況,生態環境部門嚴守水質達標紅線,共同筑牢設施運行監管防線。針對非生活污水偷排現象,生態環境部門可充分發揮執法專長,精準打擊違法行為,確保污水管網水質純正,保障處理設施正常運行,提升農村污水治理規范性與有效性,維護生態環境安全。
市級統籌與經驗推廣:市級部門聯合檢查強化政策執行的一致性與權威性,通過全面匯總分析各區治理情況,挖掘先進經驗與典型案例,及時發現并解決共性問題。以此為契機,搭建各區交流合作平臺,促進經驗共享與技術推廣,推動全市農村污水治理水平均衡提升,助力天津市在農村生態建設領域打造示范樣板,引領行業發展潮流。
六、資金保障:多元籌資與高效利用
多元渠道與財政兜底:運維費用籌集機制多元互補,污水處理費與財政補貼緊密結合,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在部分區運維資金緊張的現實背景下,市級補助依據科學合理設定,有效緩解區財政壓力,確保運維資金穩定供給。這一模式充分調動各方資源,為設施運維提供堅實經濟保障,維持設施持續穩定運行,助力農村污水治理工作順利開展。
嚴格監管與效益提升:市、區財政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對資金使用實施嚴格監管,嚴密防范截留、挪用等違規行為,確保資金專款專用、流向合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益,維護運維市場正常秩序,保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濟生態健康穩定,為長期運維與設施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七、綜合評價與發展展望
2025年《管理辦法》為天津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精心打造了全方位、全流程的管理閉環,有力回應了現實困境與發展訴求。然而,前行之路仍面臨挑戰與機遇。在技術創新層面,應積極探索低成本、高效能、易維護的處理技術,如生態處理工藝與智能監控技術融合應用;在人才培養方面,強化專業培訓體系建設,培育本土運維人才,提升基層技術能力;在公眾教育維度,深化環保宣傳教育,增強村民環保意識與參與能力,構建全民環保防線。持續跟蹤政策實施成效,動態優化調整政策細節,確保政策緊密貼合農村發展動態。展望未來,天津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望成為鄉村生態振興的閃耀名片,為農村綠色發展、生態宜居建設持續賦能,引領鄉村邁向美麗生態新征程,在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領域樹立典范標桿,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協同共進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