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宿遷:做活“水文章”,繪就生態水美新畫卷
來源 : 上游新聞
宿遷枕河而生、依水而興、因水而美。洪澤湖、駱馬湖南北相望,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城而過,水域面積307萬畝,占市域面積約四分之一,造就了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獨特風情。近年來,宿遷市圍繞“水潤之城”這一金字招牌,做活“水文章”,在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保護和水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幅幅河湖清秀、創新發展、民生富足的生態畫卷正在這座城市中徐徐展開。
水資源管理與再生水利用
2019年5月,宿遷首次獲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多年來,宿遷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著力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水利支撐和保障。

圖源:宿遷網
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宿遷堅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并重,精心呵護“水潤之城”金字招牌,實現了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全覆蓋,并成功創建水利部節水型高校3所、省級節水型學校183所,以及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小區等446個,推動宿遷灌區建成節水型高效灌區。
再生水利用是宿遷市水資源管理的另一大亮點。為推動再生水成為城市的第二水源,宿遷市持續發力,2023年中心城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了4043萬噸,其中宿城區、蘇宿工業園區再生水利用率超過了35%。通過再生水的利用,宿遷市不僅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還減少了污水排放,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雙重保護。
此外,宿遷市還注重數據的監測與統計,以確保水資源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數據顯示,2023年宿遷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同期分別下降了17.6%、16.1%,水資源管理成效顯著。
現代水網建設與河湖環境改善
在現代水網建設方面,宿遷市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為了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水網體系,宿遷市在全省率先編制了《宿遷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著力構建“十大河湖舉綱,千里河渠織目,百閘多點系結”的現代水網總布局。
同時,宿遷市還編制完成了《宿遷市現代水網先導區實施方案》,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圍繞國省水網、市域水網、現代水網示范片區三個方面,編排32項標志性工程,預計到2025年,完成投資142億元,助力打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進一步繪就生態水美新畫卷。

圖源:宿遷網
這些工程的實施,不僅提升了宿遷市的水資源配置能力,還改善了河湖環境。宿遷市聚焦幸福河湖建設,全力推進重點工程建設,深入開展河湖保護專項整治行動,并出臺了《宿遷市幸福河湖建設實施方案》。通過這些措施,宿遷市的河湖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宿遷市在現代水網建設中還特別注重節水型灌區的建設。通過灌區整合和現代化改造,宿遷市的大中型灌區灌溉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宿遷市推動泗洪縣優化整合中小型灌區,形成“1大6中”灌區格局,76.6萬畝濉汴河灌區成功進入水利部大型灌區名錄;推動宿城區整合82.2萬畝古黃河灌區。這些灌區的建設不僅提高了灌溉效率,還節約了水資源,為宿遷市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文化傳承與生態河道建設
除了水資源管理和現代水網建設,宿遷市還特別重視水文化的傳承和生態河道的建設。宿遷市擁有豐富的水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水鄉風情,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為宿遷市的水文化傳承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圖源:宿遷網
為了弘揚水文化,宿遷市積極開展了一系列水文化宣傳活動,舉辦水鄉文化節、水上運動賽事等,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宿遷市的水文化魅力。同時,宿遷市還注重將水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和旅游發展中,打造了駱馬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等一批具有水鄉特色的旅游景區和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覽觀光,提升宿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生態河道建設方面,宿遷市將其作為改善農村人居水環境的重要舉措。宿遷市聚焦加快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將其納入了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指標和民生實事項目,并印發了《關于加強全市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與管護的實施意見》。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宿遷市的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4年2月,宿遷市累計新建農村生態河道3100公里,有效提升河道引排能力,顯著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此外,宿遷市還特別注重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部署,統籌相關部門及社會資本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治理。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宿遷市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隨著一系列創新舉措和實踐探索,如今,宿遷河湖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一幅幅河湖清秀、創新發展、民生富足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未來,宿遷市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深化水資源管理和水生態保護工作,努力打造更加美麗宜居的“水潤之城”。
文/常山
資料來源:宿遷網、中國江蘇網、新華報業網、宿遷市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