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生態環境 2024年12月14日 11:23 江蘇

我國農村水環境建設比較薄弱,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也較薄弱,許多地方的農村生活污水隨處可見,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周圍水環境中,久而久之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基于此,在對農村生活污水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就當前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技術進行探討,以期為相關人員進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借鑒。
從水量上來說,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生活污水水量急劇增加,同時,急劇增加的生活污水日變化量和四季變化量都較大。具體來說就是在一天的用水當中早上和晚上相對用量小,中午用量最大,其次是晚上,四季變化中,夏季用水量最大,其次是春秋,冬天相對小一些;此外,南北方每日及四季的用水量變化也較大、排出量差別也很大,南方一年中溫度相對較高,排放量比北方更多,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夏天和秋天污水排放量明顯高于春天和冬天,每日三餐時間段是排出污水的高峰期。這些生活污水一般會含有有機物、氮、磷及病原菌等,所以經常排放會造成環境中滋生病原菌,久而久之嚴重影響水環境。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區域,村民的衛生設施很簡陋,污水處理設施不健全,主要采用簡易廁所或無廁所的情況都很高。所以污水的集中處理度都很低,生活污水大多沒有處理就隨意排放,這已經成為重要的農村環境污染源。針對農村生活污水的一些問題,中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的政策和法規,山東省、吉林省、甘肅省等相繼進行了“廁所改革”,將傳統的旱廁改為水沖廁。但是由于地方經濟條件的限制,許多地方的“廁所改革”仍處在起步階段,還需繼續完善,繼續加強,相比較,我國南方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治理經驗相對比較豐富,也取得了一些先進的經驗。
(一)活性污泥技術
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作用、吸附作用及氧化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最后再將污泥與水順利分離,達到凈化污水的作用,這些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厭氧(缺氧)活性污泥法、好氧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及其改良工藝法、氧化溝法及膜生物反應器法等。
(二)生物膜技術
生物膜技術的主要原理是污水在與濾料或載體流動接觸過程中,微生物將有機物同化并在濾料或載體的表面上形成生物膜。它是與活性污泥技術同時發展起來的一種污水處理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接觸氧化法、生物轉盤法、生物濾池法等。這種技術雖然結構相對比較簡單,運作也相對方便,但實際上它的造價很高,所以處理成本明顯很高,只適用于一些經濟較為發達且用水量較小的農村地區。
(三)凈化槽處理技術
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懸浮物、營養物質及氮磷是凈化槽處理技術主要的凈水目的,同時還能殺使水體中的病原菌,具有殺菌的功能,使處理后的水質用途更加廣泛。其主要的特點是在一個槽內集中完成所有的主要工藝步驟,每個工藝之間通過隔板分開,這是一種將生物處理、化學處理及物理處理綜合應用的一種處理技術。21 世紀,我國也引入了凈化槽技術,但因成本和維護費用較高,加之國內還未出臺有關凈化槽的生產和處理標準,在實際應用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規劃和布局不合理、產品質量沒有保障、運行維護和監管不到位、保護難度大等一些問題,所以這種技術在國內發展并不順利,目前僅在南方一些地區投入使用。
(四)厭氧生物處理技術
顧名思義,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就是利用多種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共同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這種處理技術產生的剩余污泥較少,同時還能產生大量能源,可以起到變廢為寶的作用,是一種有發展潛力的技術,目前主要采用的有化糞池法、厭氧生物濾池法等。厭氧生物處理技術法也稱為厭氧硝化法。
(五)生態處理技術
生態處理技術是一種自然處理工藝,主要包括人工濕地、高效藻類穩定塘和地下土壤滲濾技術。主要特點是造價低、操作相對容易,但設備比較大,相對占空間,比較適合在有空曠土地而且生活污水濃度相對較低的農村生活污水,具有生物、化學和物理三個方面的凈化作用。該技術主要利用菌藻的共生關系,將污水中的污染物進行轉化降解,從而達到污水凈化的目的。這種技術容易受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在低溫條件下,藻類生物活性會降低,降解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的能力也隨之降低,污水處理效果就會下降,所以這種技術適合在氣候溫暖、陽光充沛的地區推廣。地下土壤滲濾技術通常由化糞池和地下滲濾裝置構成,但要求土層一定是疏松多孔,這樣污水才會經毛細管浸潤和土填滲濾雙重作用向周圍運動,起到凈化污水的作用。
(一)政府要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面對當前的現狀,生活污水的治理首先要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鄉鎮一級政府的重視更是關鍵,同時,各級政府部門要提高認識,上下形成合力,成立專門的治理機構,根據各個地區環境特點,制定可行的生活污水實施方案,積極穩妥地去執行污水治理方案;其次政府要從政策上、資金上加大支持力度。
(二)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要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就需要從提高村民本身的環保意識上下功夫,政府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如電視、微信公眾號等加大對廣大村民的環保意識宣傳,鄉鎮一級的政府還可以組織人員到村上去做定期的宣講,甚至可以以漫畫的形式編印一些小冊子分發給村民,通過宣講或閱讀資料讓村民意識到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的危害,意識到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只要村民的環境意識到位了,就能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生活污水的亂排亂放。
(三)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處理技術
我國地形比較復雜,各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污水治理技術也在不斷的研究和開發當中,所以,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術還無法采用相同標準和統一技術。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特點設計的具體技術還十分匱乏,也沒有一個技術是能夠在較大環境范圍內通用的,因此,要真正選擇一個適合某一個地區甚至某一個村的污水處理技術并不容易,所以,各級政府及管理者要加強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確保技術人員能結合當地環境和水質特點,結合每個村的實際情況,從成本、能耗和維護、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區的污水處理技術,達到污水處理的理想效果。
(四)建立有效的污水處理管理機制
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遠工程,在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還必須建立一個長效的運行和管理機制,確保實現污水處理目標,同時達到最佳的治理效果。長效的運行和管理機制需要兩個方面的保障,一方面要確保有充足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既離不開政府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同時更要借助社會力量,多方籌資投入污水治理;另一方面,要組建專業的污水治理管理團隊,管理人員在具備必備的專業管理知識的同時,還要有比較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才能保證污水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也能保證后期的維護工作真正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