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加速跑的生態城,再出發的濱海與津城……
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資環集團)在天津成立,總部設在這里。
5天后,要打造“軟件航母”的天津軟件園在這里開園。
8月28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的一份實施方案由國家發改委印發,明確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的這里,主要指標到2035年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時光再往前回溯月余,國務院出臺進一步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將推動這里在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標準制定、轉化應用等方面開展探索。
……
如果說央企帶來了實打實的“硬實力”,那“軟件航母”則鋪展出新質生產力的另一個維度,密集到來的重磅消息所匯聚的“這里”,就是中新天津生態城。這里擁有著面向大海的藍,也有著可持續發展樣板的綠,這波“潑天富貴”,薊運河匯入渤海灣的這片城區,接得穩!
“硬”:打破天津一級央企總部0的紀錄

中國資環集團為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位列一級央企名錄,劃重點——這是天津發展歷史上迎來的首個一級央企總部!打破這一0的紀錄,生態城,硬!
“深入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堅持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合作,著力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打造全國性、功能性的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
追“新”逐“綠”,探尋可持續發展之道。中國資環集團一把手——董事長劉宇介紹,新成立的這家央企,將打造成為覆蓋多個重點再生資源回收品類,集倉儲、加工、配送、以舊換新、標準制定輸出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央企意味著妥妥的硬實力,對地方經濟的拉動能力毋庸置疑,加之天津有著不錯的循環經濟產業基礎,天津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投資促進局局長楊柳分析道,在中國資環集團這家資源回收、循環經濟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天津有望通過一級總部吸附大量上下游產業,率先成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的頭部城市。
作為濱海新區五大功能區之一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和新加坡政府間合作項目,也是世界上首個國家間合作開發的生態城市,旨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能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樣板示范。中國資環集團“花”落天津,選擇濱海,安家生態城,企業主業、宗旨和生態城的區域特質相得益彰。
每一位心系城市發展的朋友都知道,中國資環集團落戶天津,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天津發展的重要支持。生態城管委會主任王國良直言,中國資源循環集團選址落戶天津濱海新區生態城,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對生態城發展的關懷厚愛,讓我們深受鼓舞,也倍感振奮!
16年前,生態城還是一片鹽堿荒灘,彼時奮戰在建設項目上的人們,或許沒想到這里會成為天津第一家一級央企總部所在地。
“軟”:向新質生產力要動力
今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審議,推出關于進一步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要“依托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

10月23日,天津軟件園在生態城開園。根據官方介紹,園區將招引軟件業重點企業,聚焦軟件開發、軟件服務、數據服務等,著力打造“算力、算法、算據、算用”全產業鏈的產業體系,助力天津打造“中國軟件名城”。
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園區,承擔著“深化中新兩國產業合作拓展、鞏固天津信創產業領先優勢、引領推進經濟數字化轉型”的使命,預計到2033年,將實現“千企千億”發展目標。園區毗鄰濱海航母主題公園,開園儀式上嘉賓表示,天津軟件園將成為一艘軟件業的“航母”,參考“千企千億”的未來目標,航母的比喻并不為過。
開園當天,就有中電金信、東華軟件、軟通動力、中軟國際等知名軟件企業入駐,其中東華軟件計劃把公司的核心產品研發及軟件出海總部基地放在天津軟件園,多家軟件企業表示將陸續把員工聚集到生態城,擴大業務規模。
軟件不“軟”,聚集的是新質生產力,激發的是區域發展動力。這些年,從豐田新能源工廠,到全域開放145公里智能網聯測試道路,從中國資環集團落地,到天津軟件園開園……這其中,有先進制造,有信息技術,有互聯網前沿,有未來產業,一系列耀眼的產業亮點和方向表明,生態城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承載區。
軟件不“軟”,提升的是區域吸引力。未來的生態城不只是“后花園”,不只是靠住房和教育資源吸引人口,越來越多的新質生產力項目將不斷夯實產業根基,讓生態城當主力、做排頭兵。
“綠”:樣板城市有了更大目標
小編作為記者,曾報道生態城區域數年,還記得第一次驅車到生態城的樣子,迎面而來的是滿眼綠色和低密建筑,還有一排排的光伏和寫字樓里數不清的創意企業……實際上,這個印象,只是生態城綠色城市的表面或一角。

生態城是首個“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綠色,是一種顏色,更是一種發展理念。對城市建設來說,綠色發展遠不是多一點綠化那么簡單,而是有著嚴格乃至嚴苛的一整套指標。
今年8月28日,也是個讓生態城人振奮的日子。這一天,這個“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有了綠色新愿景,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4—2035年)》,其中提出了一系列綠色發展指標,列舉幾個:
——“綠電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一項要從現狀評估值的21%達到2035年的近10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從現狀評估值的12%達到2035年的不低于45%;
——“綠色出行所占比例”要從現狀評估值的64.8%達到2035年的不低于90%。
《實施方案》還提出,生態城要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物流、綠色能源等產業,明確提出要發展培育綠色低碳高端制造,圍繞燃料電池等新能源電池技術開展應用研究,推進車規級芯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等關鍵技術攻關和零部件研制,延展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條;深化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鼓勵開展知識圖譜、大模型應用和新一代信息技術(5G、地理信息)等領域技術研發、應用和產業化。
同樣在8月出爐的支持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中,就包含支持生態城綠色發展的內容。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在解讀時指出:“我們將推動中新天津生態城在綠色低碳領域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成果轉化、產品應用等方面開展探索……持續建設美麗宜居城市等。”
產業繁榮,宜業,美麗智慧,宜居,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夢想中的綠色城市嗎?
“藍”:星辰大海路在腳下
這幾年的生態城是令人羨慕的,除了剛落地的央企中國資環集團,還有個已經五周歲的國字頭單位——國家海洋博物館。面朝大海,擁抱世界,今年9月24日,國家海洋博物館入館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
五年來,國家海洋博物館展出3.9萬件藏品,開展1700多場科普活動、40余次對外交流項目,不斷向公眾展示著大海的浩瀚與深邃。
其實,海洋一直是天津的城市基因,坐落于天津海岸線北部的生態城,也在描繪著向海而興的藍色故事。前文所述的濱海航母主題公園,已成為津城文旅重要IP,生態城的中心漁港,此前成功獲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10周年,國家級經開區建設40周年,在2024年這個多節點交匯的年份,于2008年開始開發的生態城,已經走過了16年,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征程星辰大海,奮進路在腳下。今年以來的一系列重磅利好,是國家給予的關愛和支持,這個大禮包,要接得住、接得穩,需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
屬地一把手——生態城管委會主任王國良作了表態,他們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這只“金鳳凰”筑巢安家做好堅實保障,實現與集團“同頻共振”、共贏發展。將結合中國資環集團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大力推進產業鏈上下游供需對接,為集團引聚配套產業和龍頭企業。他們要不斷完善社會公共配套服務,在企業員工家屬落戶、子女就學、住房安居、醫療保障等方面提供系統化的優質服務,為企業安心發展、創新發展賦能助力。
接得穩不穩,更要看實際行動。得知天津軟件園將進駐17家企業,生態城抽調多名業務骨干組建政務服務專班,對接園區企業服務中心,實行“面對面”培訓,研究形成涵蓋“雙軟”認定、數據服務、知識產權保護等92項內容的軟件類企業特色服務清單,精準高效解決園區企業發展難題。

天津,是一片不斷誕生發展奇跡的土地。和生態城一河之隔的天津經開區,是改革開放之初在鹽堿地上崛起的國家級經開區,四十載過去,這里至今貢獻著天津七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
從天津經開區往北,跨過一道彩虹橋,就是生態城了,這也是在一片鹽堿荒灘上崛起的希望之城。2024年的生態城按下了加速鍵,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生態城奮進的樣子,滿滿的都是天津和濱海新區再出發的影子。
津云評論員|慶譜
原標題:《【觀察】加速跑的生態城,再出發的濱海與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