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的綠色之旅——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工業廢水高效利用激發經濟發展動能
愛東營訊 進入東營港化工園區,空氣中沒有刺鼻的化工氣味,隨處可見的綠植園林,與一個個現代化工廠錯落有致,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共處。
“除了看得見的變化,更重要的變化,藏在了看不見的地方……”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玉峰指著路邊的管廊,賣起了關子。他坦言,作為化工園區,安全和環保是底線,而面對愈發嚴格的環保標準,過去,園區部分中小企業面臨的環保挑戰日益嚴峻,陷入了“治污可能要賠、不治可能要停”的兩難境地。
工業廢水這道考題,正檢驗著園區發展理念、管理水平。
為了降低企業治污成本形成良好生態環境效益,早在十年前,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就投資3.68億元建成了工業園污水處理廠,每天能處理5萬噸工業廢水。2022年又投資4億元進行升級改造,每天處理工業廢水能力達到了7.5萬噸。
而道路一側的地下管廊,連接起了園區內的每家企業,企業每天產生的工業廢水,通過管廊運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
“園區每天會產生近6萬噸左右的工業廢水。因為組分復雜、污染物種類多等特點,主要采用預處理、生化處理、深度處理三個工序。”該污水處理廠負責人表示,“為此,我們高標準設計了污水處理工藝方案和廢水全流程管控模式。”
走進污水處理廠,只見廠區綠意盎然、環境優美,各臺設備正有序進行著污水處理作業。“污水經預處理降毒后,其中的有機物會被生化組合池內的微生物‘吃掉’,再經兩級臭氧曝氣和活性炭吸附,便可達標排放,滿足再生水回用水質要求。”污水處理廠負責人補充道,在這里,工作人員通過新型微電解材料、多膜集成資源化技術等手段,實現對工業污水中有機物的高效去除與鹽的分離、濃縮,提升污水處理出水水質。
在污水處理廠出水監測池處,10余條金魚在一缸清水中悠閑游弋。化工園區的污水處理達標后,一大部分會被用于城市綠化灌溉,為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一股“清流”。
合理使用水資源、利用再生水,節約的并不僅僅是經濟成本,更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視線轉至污水處理廠南側的人工濕地,可見野生鳥類在水中嬉戲,一幅水草鮮綠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洋溢著勃勃生機。誰能想到,滋潤這一方水土的正是“復活”的工業廢水——再生水。
人工濕地凈化工程采用潛流人工濕地的工藝,對污水處理廠達標尾水進行深度降解和凈化,出水水質指標達到地表準Ⅳ類標準后,排入現有的表面流人工濕地,最終提送到園區河道、景觀水系進行生態補水,讓再生水補給“生態美”,助力水生態的良性循環。
再生水被稱為“城市第二水源”,又稱中水。“污水截流,中水100%回用”在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每天使用4萬噸中水生產2萬噸除鹽水。在污水處理廠東側,東營港中水回用項目已完成立項,該項目總投資額2.3億元,采用“沉淀+過濾+超濾+三級反滲透+電除鹽”的先進工藝進行中水生產,通過輸水管道,源源不斷為工業生產“減負”。
“中水回用項目售水價約為12元/噸,而園區企業工業生產用水成本要14.42元/噸。”東營港新能源發展集團總經理胡炳乾介紹,按照企業年運行330天、日用水量為3000噸計算,企業每年可節約成本約240萬元。
如今,東營港污水處理廠這座工業“綠島”,讓工業廢水變源頭活水,持續釋放“水動力”,答好“生態卷”,為園區企業走可持續和綠色發展之路撐起一把“綠傘”,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遮風避雨。
(記者 李萍 通訊員 孫繼飛張源泰 朱陽)
責任編輯:李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