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統籌”破解環保融資難
如何推動老工業基地從“一城煤灰半城土”轉變為“一城青山半城湖”?抓住固體廢物處理這個關鍵,想辦法變廢為寶,建設“無廢城市”,構建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是重要思路。這不僅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綠色金融發力的重點方向。作為一種城市管理理念,“無廢城市”并不是指沒有固體廢物產生,而是將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其中,一要源頭減量,二要資源化利用,三要處置安全。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推動“無廢城市”建設。
作為首批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也是江蘇省唯一入選的城市,老工業基地徐州正在謀變。該市將循環經濟產業園作為建設“無廢城市”的支撐性項目,授權國有企業徐州市新盛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盛集團”)負責項目的建設運營。該項目共涉及8個子項目,如建筑垃圾處理、危險廢棄物處置、污水處理、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
再生骨料存儲區、免燒磚車間……記者在現場看到,大塊頭的建筑垃圾經過技術處理,變成了沙、石粉。以這些為骨料,商品混凝土、地磚就被“變”出來了。“把建筑垃圾收過來,變廢為寶,最后再讓它們回到工地、建筑上,形成產業鏈。”徐州市循環經濟產業園負責人徐衛東說,目前園區具備一年100萬噸的垃圾處理能力,覆蓋建筑垃圾、醫療廢棄物、廚余垃圾、生活垃圾等。“徐州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共規劃占地面積8295畝,項目一期已啟動2365畝,還有近6000畝,空間廣闊。接下來要發力做產業,做大做強循環經濟。”徐衛東說。
廣闊項目空間的背后,是對長期、大量、低成本資金的需求。然而,環保類、園區類項目小而散、盈虧平衡難,有些項目甚至沒有還款來源,信貸資金通常較難進入。怎么辦?記者調研發現,當地金融機構巧用統籌項目建設、還款來源、擔保方式的“三統籌”模式,探索求解環保項目融資難題。
國家開發銀行江蘇省分行客戶三處處長吳晶晶表示,首先,統籌項目建設。與某個項目通常對應某筆貸款這一模式相比,該行將徐州市循環經濟產業園中的核心項目、配套項目、相關生態修復項目整體統籌。其次,統籌還款來源。仔細研究項目不難發現,建筑垃圾處理、危險廢棄物處置、污水處理等項目有還款來源,配套項目則缺乏還款來源,這時,把所有項目整體聚集到新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徐州新盛綠源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由該公司統籌還款來源,新盛集團補足還款差額。再次,統籌擔保方式。該項目以廠房、機器設備、土地使用權作為抵押擔保,再輔以新盛集團提供的保證擔保。
“徐州市循環經濟產業園一期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國家開發銀行已發放26.6億元貸款提供支持,貸款期限20年。”徐衛東表示,目前已有10家企業入駐產業園,起步區建設基本完成。與此同時,產業園還聯合徐州市有關部門,加強信息化建設,通過“以智管廢”平臺,對全市的農業源、工業源、生活源、危險源、建筑垃圾“五大源”固體廢物進行全過程、全流程監管。“我們還引進了新中天環保股份、中國光大環保等行業龍頭企業,希望能在資源、技術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確保項目高標準運營,不僅為徐州市,也為淮海經濟區作出貢獻。”徐衛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