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工業型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的濰坊樣板!
來源: 大眾網
大眾網記者 牛鞠榕 姚雙玉 濰坊報道
日前,濰坊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濰坊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實施方案》,探索有利于減污降碳協同的治理路徑和有效模式,打造工業型城市減污降碳協同濰坊樣板。10月12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濰坊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實施方案》解讀政策例行吹風會。

據了解,2023年12月,生態環境部將濰坊市列入第一批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名單,與濰坊市共同研究確定了試點任務清單,明確了政策體系創新、協同減排路徑創新、管理機制創新等一系列任務,并要求濰坊市按照試點任務清單,細化分解重點任務,明確預期成果、創新舉措和保障措施。為落實生態環境部試點任務清單要求,探索減污降碳協同路徑和模式,結合濰坊市實際,濰坊市政府印發了《濰坊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具體內容:
一、總體要求
立足東部沿海工業型城市定位,以更好濰坊和碳達峰目標為牽引,強化結構調整,創新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打造工業型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濰坊樣板。2024年,全市PM2.5濃度達到42微克/立方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較2020年下降15.5%左右。202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9.5%左右,煤炭消費總量較2020年下降10%。2026年,較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率不低于20.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16.5%以上,減污降碳協同度達到同類城市領先水平。
二、推進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一)推進能源領域減污降碳源頭治理
加快推進煤電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以電力、熱力穩定接續供應為前提,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則,有序實施30萬千瓦以下抽凝發電機組關停并轉,分類推進現役煤電機組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到2025年,力爭30萬千瓦以下抽凝機組和達到退役條件的背壓機組基本替代退出。到2026年,煤電行業正常工況下平均供電煤耗降至295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行業污染物和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
大力推進風光資源開發利用。在壽光、昌邑、濱海等地打造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推動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開發和漂浮式海上光伏建設。推進坊子、青州、諸城、壽光、高密、臨朐、高新、峽山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點建設。到2026年,光伏、風力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1000萬千瓦、300萬千瓦以上。鼓勵建設漁光互補、鹽光互補光伏電站,打造漁光、鹽光等“光伏+”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因地制宜發展其他清潔能源。統籌推進生物質能、光熱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多元化發展,有序推進諸城、壽光、安丘、臨朐、昌樂等建成一批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堅持“一鄉一案”“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推進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
(二)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調整
加快推動低效落后產能退出,到2024年,2500噸/日及以下水泥熟料生產線(特種水泥熟料和化工配套水泥熟料生產線除外)全部整合退出。對全市焦炭產量進行控制,2025年6月底前,積極推動焦化產能整合轉移。新建“兩高”項目嚴格落實產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個等量或減量替代”要求。
(三)建立交通運輸領域協同增效模式
打造“軌道上的濰坊”。積極推進大宗貨物“公轉鐵”,謀劃完善客貨并重的鐵路網絡,推動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和省相關規劃。著力推進貨運鐵路電氣化改造,大萊龍鐵路擴能改造建成通車。到2026年,全市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鐵營運里程達到350公里。
建設海河聯運體系。充分利用海陸復合型城市特點,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海河聯運體系。依托小清河復航工程,加快推進海河聯運樞紐港區規劃建設、貨源組織、航線發展和配套支撐等工作,培育綠色健康有序發展的海河聯運體系,不斷提高集裝箱和大宗散貨海河運輸、陸水聯運比重。到2026年,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達到22個,力爭貨物吞吐量達到5000萬噸以上。
推動交通工具低碳轉型。鼓勵網絡預約出租汽車使用新能源汽車,除保留一定的應急車輛外,城區新購置公交車輛100%為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輛,新能源公交車比例不低于80%。推進港口岸電設施建設和船舶受電設施建設。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港區、機場、交通樞紐、公交場站等充電樁布局規劃和建設,完善充換電、清潔能源加注網絡。到2026年,燃料電池汽車推廣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建設加氫站8座以上。
(四)推進農業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全面實施節水、減肥、控藥一體推進、綜合治理工程。在糧食主產區、果菜茶優勢產區等重點區域,大力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配方肥。鼓勵種養結合,打造“畜禽養殖-農業種植-有機肥加工-土地培養”的減污降碳循環閉環鏈條樣板模式。組織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大力推廣冬暖式日光溫室大棚、智能玻璃溫室等節能農業設施。到2026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
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通過建設秸稈收儲體系、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扶持秸稈有機肥企業等措施,最大程度打通秸稈離田利用瓶頸。重點支持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推廣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技術。重點打造建設農作物秸稈收儲、技術研發和綜合利用的市場主體或社會化服務組織,確保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
三、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路徑模式
(一)探索產業空間布局協同增效模式
依托壽光、昌邑、濱海化工園區和大型化工龍頭企業,實施高端化工延鏈強鏈行動。有序引導化工產業向園區集中,爭取到2026年,應入園化工企業入園率達到58%以上,化工園區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以上,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二)探索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路徑
以沿海化工園區為重點,識別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的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重點工藝,推進能源系統梯級利用、生產過程優化控制、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探索形成創新性強、效益明顯的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模式。以北部沿海化工園區為載體,充分利用鹽資源優勢,圍繞堿、溴等高端鹽化工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建設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鹽化工產業鏈。
(三)探索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協同路徑
推動工業企業設備更新和綠色化改造,扎實推進鋼鐵、建材、有色等重點行業節能環保裝備應用。支持鋼鐵行業加快推動高爐、轉爐、電爐等全流程開展超低排放改造,爭創環保績效A級企業;水泥行業推廣低阻旋風預熱器、高效燒成、窯爐優化控制、高效篦冷機、高效節能粉磨等節能技術裝備;陶瓷行業推廣干法制粉工藝及裝備;有色行業加快高效穩定再生金屬冶煉等綠色高效環保裝備更新改造。積極發展新型電爐裝備,加快推動有條件的高爐—轉爐長流程煉鋼轉型為電爐短流程煉鋼。
全面總結凝練水泥、鑄造、有色等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技術,形成技術清單,分析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潛力。推廣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推進重點行業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篩選一批減污降碳協同典型案例,評估協同治理成效。
(四)優化生態環境治理協同路徑
以畜禽規模養殖場為重點,改進畜禽糞污存儲及處理設施裝備,推廣糞污密閉處理、氣體收集利用或處理等技術。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沼氣,探索沼氣或生物天然氣終端利用激勵約束機制,推進沼氣集中供氣供熱、發電上網以及生物天然氣車用或并入燃氣管網等應用。鼓勵有條件的污水處理項目,采用污泥厭氧消化等方式產生沼氣并加強回收利用。
四、創新減污降碳協同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
(一)健全減污降碳協同管理機制
持續深入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對新建“兩高”項目開展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排放強度核算,進行減污降碳措施分析,提出排放管理與監測計劃,推動減污降碳協同管理。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度評價研究,科學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開展年度評價,客觀評價協同工作成效,推動各縣市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落實減污降碳行動。推動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的企業開展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將碳排放納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范圍和現場執法檢查計劃,推動減污降碳一體化監管。
(二)完善減污降碳約束激勵政策
加大對綠色低碳投資項目和協同技術應用的財政政策支持。充分對接減污降碳項目金融需求,建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項目清單。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現有綠色金融政策中納入減污降碳協同要求,引導金融機構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重點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五、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能力建設
(一)夯實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工作基礎
推動將碳監測納入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統籌實施,以電力、鋼鐵等高排放行業為重點探索排放源監測,探索開展能源和工業過程二氧化碳集中排放監測,并與碳排放核算結果進行比對。依托現有城市污染物監測體系,積極開展環境空氣溫室氣體監測評估,嘗試選取有代表性的區域開展甲烷濃度監測試點。編制濰坊市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融合清單,識別本地區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摸清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特征。依托現有生態環境管理平臺,有機融合污染物和碳排放在統計、核算、監管等方面的協同管理需求,推動減污降碳一體化平臺管理。
(二)提升減污降碳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推動一批重點企業創建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聚焦減污降碳協同技術需求,鼓勵企業申報市級以上科研項目,力爭每年5個以上項目入選市級以上科技發展計劃。積極推進氫能、碳捕集等減污降碳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推廣。支持重點行業先進節能降碳技術、工藝、設備研究。
六、保障措施
充分發揮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委員會統籌協調作用,協調解決試點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健全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協調推進各項試點工作,有關部門、單位要加強協作,認真抓好職責范圍內的工作落實。2026年年底前,組織對全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圍繞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重大活動、重點政策等,及時梳理總結經驗做法、典型案例,進行宣傳報道,支持公眾對方案實施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