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大學科研實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方面代表了學術界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折射了國家創新能力。
每所高校都在為此傾盡所有,眾人提及較多的ESI全球排名,正是衡量這些成果的重要體現。
這種背景下,榜單更新牽動教育界的神經,被視為特定領域的“奧斯卡”。
比如最近發布的7月排名,引起了無數關注者的熱議。
國內教育領航者“清北復交”,常年保持名列前茅之位,沒想到這般格局重新打破。
至于各位關心的第一名,其實是一所“雙非大學”,接下來咱們進行詳細解析。
01.清北復交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界的魅力標簽,即清華、北大、復旦和上海交大。
四所高校象征著學術卓越、科研創新,共同承載著推動科技進步的偉大使命。

但在本次排名中,只有清華、上海交大處于前列,另外兩所分別位列第五、第八。
即便如此,這也不足以成為否認實力的依據,畢竟不同機構評比參考標準有所不同。
各位明確一個概念,ESI排名主要是評估大學的科研水平。
主要依據是論文數量、被引用頻次等等,可能更側重于結果,從而忽略掉特色優勢。
清華以工科聞名,北大以人文著稱,各類成果時有出現,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學子。
復旦和上海交大亦不例外,特別是地處國際大都市上海,單憑這一點就值得肯定。
說得現實一些,城市意味著資源,什么樣的企業能立足于此地?
集團、上市公司等,只要你的能力出色,隨便一份offer,都可能改變你的命運。
如此出眾實力面前,你的質疑從何而來?
話說回來,我反倒認為這是一種機會,高等教育界從來不怕競爭,因為本質是良性。
對于上述高校來講,將會激勵自身更加注重創新質量,共同推動科研事業向前發展。
02.蘇州大學
蘇大位于江蘇省會城市,作為一所極具文化底蘊的大學,本次排名位列第22名。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看起來好像中規中矩,難道有什么提及必要?只因是211大學。
憑借自身實力,領先眾多985高校,這并非戴“有色眼鏡”,畢竟現實情況擺在眼前。
從某種角度去看,這標志著自身在國內高等教育領域的崛起。
細說領域,涵蓋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學等等,幾乎全部都是科技前沿領域。
尤其是近年來,學校加強了在生物醫藥、納米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投入。
相關研究成果時有公布,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不過受益的永遠是學生,包括張雪峰曾特別舉例: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
畢業后可以直接留在蘇州產業園,薪資高前景廣闊,畢業五年能在新一線買房。
在我看來,這才是重中之重,說專業可能大家感覺不到,說就業絕對感同身受。
與此同時,蘇州大學高度重視國際化教育,與多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
比如南洋理工大學、加州理工大學,截止今年5月,共計30多個地區200余所高校。
對于這里的在校生,學術視野必然是維度級跨越,未來走向真可謂“一片光明”。
當然落腳仍然是錄取分,蘇大今年在山西理科一批A段普通類劃到了573分。
03.中國科學院大學
很多朋友們在看到標題時,內心就已經有答案了,“雙非”正是對其最大的暗示。
沒錯,榜首為中國科學院大學。
作為科研領域的頂尖代表,依靠深厚的科學研究背景,在行業內取得了廣泛認可。
一方面位于北京,另一方面直屬于中科院,集中了整個國家的所有頂級資源。
自創立至今 ,始終致力于培養研究型人才,對科學技術前沿進行最大限度突破。
各位細看論文綜述、引用次數,幾乎就是“斷崖式領先”,這足以證實自身實力。
這里可能有人好奇,既然科研如此出色,為什么連“工程標簽”都沒有?
實際上,國科大2014年才招收本科生,在此之前一直是“國科大研究生院”。
這并非一所大學,自然沒有評比資格,即便后來能參加,兩個工程2011年就不再新設。
從特定角度出發,還是比較讓人惋惜,但這并不能否認國科大的實力。
尤其是師資方面,截止去年12月底,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13186名,兩院院士278人。
各位,這是什么層次的領先?

我可以負責任地講一句:只要你在國科大學習,幾乎時刻站在行業領域的前沿。
身處如此學術環境,未來一定能取得更高上限,因為我相信這所學校的實力!
寫在最后:
細說此次排名,我認為這是對中國大學科研能力的一次全面審視。
隨著更多高校的崛起,各位將會看到一個更加多元、且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環境。
有上升有下降,這絕對是一件好事兒,因為鞭策促使每所大學都向前發展。
我也期待,國內相關高校在全球科研舞臺上,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PS:
這篇文章的每一個字,都是我用心敲出來的。
如果你覺得有共鳴,別忘了點贊、轉發、評論!
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來源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572457456776549238%22%7D&n_type=-1&p_fr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