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場變身開放式林地,上海這里如何歷經整改煥新顏?
澎湃新聞2024-05-12 21:37
一端毗鄰黃浦江支流泖河,與水質緊密關聯;一端靠近居民區,牽系民眾生活質量……曾經臭氣彌散的上海小昆山鎮非正規生活垃圾填埋場,經過5年整改,變身風景宜人的開放式林地,將美好生態環境還給了民眾。

小昆山鎮開放休閑林地 澎湃新聞記者 鞠文韜 攝
5月12日,澎湃新聞記者走進位于松江區小昆山鎮大港村的“小昆山鎮開放休閑林地”,只見綠化規整、林蔭密集,已找不到往昔生活垃圾填埋場的痕跡。
該地塊位于黃浦江上游斜塘支流邊,所在區域被劃入黃浦江上游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2000年至2010年,這里曾作為鎮級垃圾填埋場使用,場內垃圾分布面積約47200平方米,涉及70.8畝土地面積,垃圾方量約為127900立方米。2011年封場時僅作簡單覆土掩埋,無防滲措施,也無滲濾液導流處理設施。初期的漏洞最終為環境隱患埋下伏筆。
2019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時指出,該場周邊水溝內廢水氨氮濃度為143毫克/升,是地表水Ⅴ類標準71.5倍。水溝與附近河道連通,垃圾滲濾液影響周邊水體,對飲用水水源地產生安全隱患。其后,小昆山鎮針對該項目開始了破釜沉舟式的整改。
松江區小昆山鎮人民政府鎮長姜立表示,小昆山鎮迅速制定應急環境整治方案,對填埋垃圾進行清運和徹底治理。
“我們非常注重采取科學辦法,并且避免產生次生災害。綜合考慮措施可行性、整改時限性、風險防控、費用成本等因素后,采取分區止水隔斷的方式進行開挖的總體方案,即全量垃圾開挖一段、滲濾液處置一段、素土回填一段,最終將固化翻曬后的污泥含水率降至60%以下后,部分運至上海上電漕涇發電有限公司摻燒,部分運至老港填埋場填埋。”姜立介紹道,自2020年7月17日至9月27日共歷時71天,實際開挖清運60天,累計開挖量19.51萬噸,其中陳年生活垃圾17.22萬噸,建筑垃圾1萬噸,污泥1.29萬噸,累計抽取處理滲濾液26785.3噸,累計排放廢水26949.5噸,土方回填116300立方米。2020年10月27日,小昆山鎮非正規生活垃圾填埋場治理整改項目正式銷項。既消除黃浦江上游二級水源地保護區環境安全隱患,也為周圍百姓生活帶來了新變化。

松江區生態公益林公示牌 澎湃新聞記者 鞠文韜 攝
5月12日下午,在小昆山鎮開放休閑林地,幾位住在周邊的市民在林地步道上散步游玩。爺叔李先生向記者講道:“我住在附近大港村20年了。以前這里方圓幾里都一片臭氣,經過都會繞道走,現在林地建好后徹底大變樣,我早上晚上天天來這里兜風,也找到了跳舞的好地方。”
據松江區綠化市容局方面介紹,2023年開始,區林業站會同小昆山鎮林業部門,進一步賦予林地新功能,引入“花園式治理”。保留碎石路面及道路走勢,新建藍色瀝青路,增加海棠、紫荊等樹種,增設景觀花架、設計座椅等便民設施,終于形成今日野趣盎然、環境宜人的休閑綠地。目前林地總面積約160畝,北至蘆家公路,南至古蒲塘,東至大港六號河,滿足周邊居民的休閑需求。

小昆山鎮非正規生活垃圾填埋場整改前圖 松江區 供圖
環境整治與生態保護,還需久久為功。松江區小昆山鎮黨委書記陸雪鋒向記者表示,自此項目整改之后,小昆山鎮也意識到既要抓“當下改”,又需“長久立”,制定了《小昆山鎮非正規生活垃圾填埋場后期管理方案》(松昆府〔2021〕45號),成立由分管副鎮長任組長的后續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部門責任,持續鞏固項目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以點帶面、舉一反三。
澎湃新聞記者 鞠文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