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開的首屆自然資源與生態文明論壇上發布。37個典型案例涉及17個省份,均分布在“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或區域生態安全屏障關鍵節點,涵蓋湖泊、濕地、河口、江心島、沙漠、礦山、退化土地等多種類型,以及自然保護區、流域、海岸帶與海島等多類區域。這些案例充分總結了地方工作實踐亮點,梳理凝練了山水工程、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領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術模式和科學舉措,在統籌管理、體制機制、資金籌措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具有示范借鑒意義。我們特推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欄目,介紹其實施生態修復的做法和成效。
千島湖地處浙西山區的淳安縣,是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區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是我國的特大型水庫。2019年,千島湖配水工程通水,正式成為杭州市和嘉興市1300萬居民的“大水缸”,飲用水源地的戰略地位明顯。作為人工湖泊,千島湖周邊人類活動強度大、生態自凈能力相對不足,面臨水環境污染高度敏感、水環境保護壓力大等問題。浙江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為統攬,啟動千島湖流域水環境系統生態修復項目。該項目緊扣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單元功能,以現存問題為導向,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治理,以千島湖全流域為對象進行生態保護修復,構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內陸湖泊“一核五翼”流域生態保護模式。一核,即以保護千島湖一湖秀水安全飲用為核心;五翼,即實現規劃先導風貌優化、全過程系統治理、全流域聯保共護、數字技術保駕護航、多元參與機制構建等五方面措施的有機統一。項目的實施,使千島湖流域水質得以進一步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步提高,生態環境穩步向好,流域水質水華預測預警能力顯著提升,智慧治水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2021年,“千島湖水基金——千島湖流域生態可持續發展探索”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作為我國的特大型水庫,千島湖是長三角最大、世界上島嶼最多的人工湖泊,在水資源安全保障、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飲用水源地的戰略地位明顯。千島湖流域地處國家黃山—懷玉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維管植物1786種、脊椎動物和昆蟲2000余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也是浙江省乃至華東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
2011年,習近平同志就新安江與千島湖水資源保護工作批示:“千島湖是我國極為難得的優質水資源,加強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意義重大,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浙江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高度重視千島湖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全力打造千島湖“天下第一秀水”。2018 年,浙江省錢塘江源頭區域列入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試點,試點系統開展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共涉及12個項目,計劃總投資43.71億元,其中中央資金3.74 億元。千島湖流域受農業、生活等活動影響,水環境保護面臨以下問題: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船舶污水排放等引起水體營養化的風險依舊存在;松材線蟲等有害生物的傳入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造成威脅,并影響森林水土保持功能發揮;藻類在線監測能力還有上升空間,藻類暴發等環境風險管控和應急能力有待加強;上游新安江與下游千島湖流域管理理念不同、訴求不一,上下游統籌協調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化。相關項目的實施,實現了減少污染物入湖、改善水生態環境、提高水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流域上下游協同管理能力等目標,確保了千島湖水質和水生態安全。
以全流域為對象進行生態保護修復,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治理,通過空間規劃和管控、系統治理、技術創新、機制創新、資金整合等多重舉措,確保千島湖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加快“多規合一”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系統保護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線。編制自然資源保護利用規劃,生態保護“十四五”規劃和水資源綜合保護、水域保護規劃,進一步統籌湖與岸、保護與開發、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嚴格落實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強化臨湖一千米范圍規劃研究,開展環湖景觀評估,編制千島湖湖區及周邊自然山水風貌專項規劃,嚴格控制臨湖地帶開發和沿湖風貌,切實保護好湖岸線、山脊線、天際線。對半島小鎮、清心島等217個項目分批實施臨湖地帶生態修復,綠化美化沿湖綠道、山林植被和交通道路兩側,營造人工濕地、淺灘、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態,以自然恢復為主,利用河流形態的多樣性來改善生物群落多樣性。通過“源頭削減+ 過程攔截+ 末端治理”的全過程系統治理模式,污染物入湖量得以削減。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治理。以茶、桑、果、水稻等為重點,通過化肥、農藥雙控措施,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以茶、桑、中藥材、糧油蔬菜等為重點,在鳩坑鄉、下姜村等地示范推廣物理及生物防治技術;初步構建“稻鴨”“稻鱉”綠色共生農業模式等,實現農業面源污染全域治理,從源頭減少面源污染。
物理及生物防治技術示范推廣點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廠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污水零直排等工程,城鄉污水提標排放,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管理,從源頭減少生活污染物入湖量。
船舶、島嶼生活污水上岸工程。建立污水“回收—中轉—處理”的流水線,通過污水回收中轉躉船及機動污水收集船,將所有的游船、貨船及沿湖無法將污水納入市政管網的酒店景點和污水收集點的污水全部統一收集上岸處理。
農村治污設施終端實施監控
島嶼景點污水上岸
林業、農業領域相關措施的實施,有效攔截污染物隨降雨徑流進入千島湖水體。對武強溪、上梧溪、梓桐源、郁川溪、六都源等5個重點流域及環湖景觀生態保育區的芒桿山進行生態修復;以荒山、公路出口為重點,通過人工造林、直接補植、撫育間伐補植等措施進行生態修復,提升森林生態環境功能;對蛟池化工廠、硫黃廠等關停礦區進行邊坡復綠等生態治理;采用農田生態攔截溝渠、生態護岸邊坡、果園生草等過程攔截技術,減少化肥、農藥排放量。
蛟池化工廠硫磺廠礦區治理前后對比
為有效解決千島湖部分庫灣氮、磷含量升高等問題,設計新型生態浮島作為載體,采用現代農藝和生態工程措施在島中種植綠色狐尾藻、水芹、空心菜等水生植物和蔬菜,通過其根系對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吸附及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轉化分解,凈化千島湖湖域水質,為魚兒產卵、鳥兒棲息提供場所。
脫氮除磷生態浮島
(三)技術先行,精準修復敏感要素
1. 數字環保技術
三潭島建成國內首套原位藻類細分實時監測剖面浮標,實現對藻類高頻自動監測。基于中科天啟的衛星遙感影像服務和水環境遙感監測技術,建成全國首個水庫型飲用水源地水質水華預測預警系統,實現覆蓋整個湖面的數據監測,全天候、全方位動態掌握重點湖區和重要飲用水源地藻類實時生長情況和水安全狀態。
2. 生態修復技術
以千島湖流域沿湖沿路裸露地等生態敏感地帶為重點,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因地制宜,綜合采用緩沖帶防護隔離區林下低生物量草坪構建與徑流攔截凈化、堤岸型湖濱帶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等基于自然的緩沖帶生態修復手段,有效攔截氮、磷等污染物進入湖域。
(四)機制優化,開拓流域協同管理
1. 庫區水源地安全保障機制
千島湖流域全面實施農業、林業、工業、生活四個污染防治方案,建成“流域— 庫區”一體化的全域護水智治體系“秀水衛士”;實現“污水零直排”集鎮全域化目標,成立千島湖水環境研究所、千島湖生態系統研究站等機構,為庫區飲用水安全出謀劃策,精細推進庫區飲用水安全保護工作。
2. 上下游生態環境聯保共護機制
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的60%以上來自新安江上游安徽段,為筑牢千島湖這一華東最大的生態屏障,實施了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的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與上游歙縣簽訂了皖浙交界水域水面垃圾聯合打撈合作協議、新安江流域沿線企業環境聯合執法實施意見、流域跨界環境污染糾紛處置和應急聯動實施意見等文件,并明確職責分工,著力構建起防范有力、指揮有序、快速高效和統一協調的應急處置體系。
(五)模式創新,持續引入社會資本
1. 建立“千島湖水基金”
針對面源污染治理,引入國際上有效的管理模式與資金機制——水基金模式,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和民生通惠公益基金會聯合出資1000萬元,建立“千島湖水基金”,采用全國首個針對水源保護的慈善信托+ 商業信托架構,以水源保護為目標,投資有益于水源保護的生態農產品、自然教育、生態體驗、文創項目等生態產業,打造“千島清泉”品牌,引導村民從生態護水的行動中獲得經濟收益,初步建立多元參與的社會共治模式和自我造血的可持續資金機制。
2. 率先啟動“兩山銀行”改革試點
面對價值總量巨大但開發不足的優質生態,啟動“兩山銀行”改革試點,建立健全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常態化核算和考核體系,聚焦綠色金融、水權交易、碳匯交易、生態公益林占補平衡、品牌農業、林下經濟、空心村有機更新、“飛地”經濟、生態信用等“兩山銀行”配套改革,將“三園”(茶、桑、果園)及農業設施等資源資產納入可抵押范圍。
(一)生態風貌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逐漸提高
根據臨湖地帶建設管控辦法,確定千島湖108米高程湖岸線以外20米范圍為禁建區,20米至100米范圍為嚴管區。有效推進千島湖臨湖地帶綜合整治,拆除各類生態敏感點及環境不協調建筑38.85萬平方米,進一步推動“還湖于民、還綠于民、還生態于民”。
半島小鎮拆遷生態修復前后對比
建成了面積122畝的千島湖植物園,該園現有植物1000余種,其中國家級、浙江省保護植物30多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普陀鵝耳櫪、銀縷梅、南方紅豆杉等,增加了生物多樣性,成為“森林淳安”的城市新名片。
清心島千島湖植物園建設前后對比累計實施統防統治面積30萬畝次及水土流失預防保護面積15萬畝次;使用有機肥替代化肥6萬噸,推廣配方肥1.2萬噸,液肥異地配送2.85萬噸,廢棄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置率達100%,廢舊農膜回收處置率達91%;化肥農藥使用量比2018年下降12%以上,化肥農藥使用趨于合理,面源污染治理成效顯著。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7.57%,21個鄉鎮建成區的所有生活小區和工業園區實現污水零直排;農村建成污水管網3177.2千米、人工濕地1549處,對農村治污864個日處理20噸以上終端設施進行標準化運維管理,實現出水水質抽測達標率95%,全面實現了污水提標排放。森林系統修復面積11.63萬畝,千黃高速淳安段出口600畝森林實現多樣性提升。森林覆蓋率達76.91%,林地保有量為533.06萬畝,新增林地面積36.53公頃,實現了“春花、夏蔭、秋色、冬景”的森林生態效果。
330國道前塢村道路邊坡修復前后對比
安陽鄉道路邊坡修復前后對比
姜家鎮姜家村獅石李家坪村土地綜合整治前后對比
安陽鄉集鎮十三坯地塊生態治理前后對比與上游縣域多個部門互派骨干力量分批次開展掛職交流、成立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黨建聯盟、簽署區域協同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等,穩步推進上下游生態環境聯保共護。“秀水衛士”系統平臺實時監測藻類、總磷等水質指標,全面監控千島湖13條主要入湖河流、532個農村污水處理終端、225艘游船污水上岸數據等水質狀況,預測預警水質和藻類水華發生,做到“治水”變“智水”,開啟了千島湖全域“智治” 新篇章。
“秀水衛士”應用場景
(四)大力推進品牌賦能,打造共同富裕新引擎
千島湖水基金與螞蟻金服合作,利用區塊鏈技術對采用生態護水措施的農產品進行可溯源認證,“千島清泉”品牌統一銷售認證的大米、茶葉等農產品,使示范項目農戶增收30%~40%,通過品牌賦能,帶動“千島農品”銷售10萬+。搭建護水治水參與平臺,招募民間河長并提供保護能力培訓超過300人次,研學旅行課程及活動被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杭州)專業區域中心評為“可持續發展教育精品課程”, 為近千人提供了自然教育課程、公益豐收節等護水主題生態體驗活動。2021年“千島湖水基金——千島湖流域生態可持續發展探索”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 全球典型案例”。“兩山銀行”試點以來,已完成農林業綜合經營權證明書辦理75本,落實“三園貸”項目融資5670萬元。2021年8月,淳安“兩山銀行”生態金融模式被生態環境部作為典型案例發布推廣。
千島湖水基金—千島湖流域生態可持續發展探索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千島清泉”品牌農產品
推薦單位:浙江省自然資源廳
來源:i自然App
實習編輯:賴文秀
新媒體編輯: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