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鳳友
2021年4至6月,經省委、省政府批準,分兩批組織對全省16市黨委、政府開展了第二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同步對棗莊、濟寧、泰安、菏澤4市開展了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督察。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3月份,省委、省政府批準了《第二輪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方案》。省委組織部選調8名正廳級干部擔任督察組組長。3月25日,省委副書記楊東奇、副省長曾贊榮召開督察工作動員會,強調要緊盯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情況,做到精準督察、科學督察、依法督察。
二是堅持超前謀劃。2月至3月,組織各區域督察辦進行暗訪摸排,提前掌握問題線索。組織開展督察培訓班,邀請生態環境部華東督察局以及省內外有關部門專家,詳細解讀督察方向,進一步明確了督察重點。編制《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手冊》,制修訂工作制度和模板范式22個,確保督察工作嚴謹規范。
三是堅持廣泛發動。督察期間,首次以公益短信形式推送群眾信訪舉報熱線,首次將舉報電話設置為“一號雙線”,最大限度解決群眾生態環境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進駐期間,共受理群眾來電來信舉報25845件,目前已全部辦結或階段辦結(辦結23993件、階段辦結1852件);立案處罰1132家、罰款1.08億元;立案偵查61件、拘留37人;約談148人、問責668人。
四是強化警示震懾。堅持問題導向,敢于較真碰硬,分四批通報16市32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典型案例,形成責任追究問題80個。經省委、省政府批準,目前正在組織向各市反饋督察意見,并在山東環境政務新媒體進行了公開。同時,同步移交了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及相關案卷,有效傳導壓力,壓實責任,進一步推動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
中國環境報記者
請問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山東省具體開展了哪些工作?
崔鳳友
今年以來,我們以打造“秀水鄉村”品牌為抓手,鞏固“十三五”生態環境行業扶貧成果,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秸稈禁燒等各項重點工作,著力打造生態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農村環境整治方面。截至7月底,全省新增完成農村環境整治的行政村756個,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驗收的行政村為670個,完成農村生活污水鞏固提升驗收的行政村為105個,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驗收134處。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組織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處置設施運行情況進行核查,對發現的問題邊查邊改。扎實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案例征集工作,引導各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治理方式和工程措施。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方面。印發實施《山東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行動方案》,明確全省3年基本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并公布2021年500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清單。
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會同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各市申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工作。會同16市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14個部門單位聯合開展“發展生態環保產業 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調研,摸清了我省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及治理難點。
秸稈禁燒管控方面。以省政府辦公廳文件印發通知,全面部署2021年秸稈禁燒工作。嚴格落實“全監控、速核查、嚴處理”工作措施,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秸稈焚燒火點,快速現場核查,嚴肅處理行政區域“第一把火”。截至7月10日,累計發現秸稈焚燒火點18個,禁燒工作取得較好效果。
人民網記者
據了解,山東省組織開展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幫扶指導活動,能否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張金智
為解決我省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治理能力偏弱、專業水平不高等問題,省生態環境廳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變執法檢查為幫扶指導,化身“服務員”,在全省開展幫扶指導。“服務員”深入企業一線,現場指導怎么查問題,怎么解決問題,幫助各市及企業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目前,全省第一輪幫扶已全部結束,共現場幫扶301家企業,發現問題777個。對于發現的問題已全部反饋,并給出了整改依據和處理建議,切實推動問題整改落實。與此同時,幫扶組梳理了在幫扶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共性問題,形成了12個典型案例,并在山東環境政務新媒體陸續進行了公布,供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和企業對照借鑒,開展問題自查,提升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水平。
近期,我們已經啟動了第二輪幫扶指導。這一輪幫扶指導與第一輪有所不同,是根據各市的實際需求和具體要求,鎖定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開展的邀約式幫扶,相關進展情況我們將適時向社會公開。
大眾日報記者
去年我省率先開展了入河湖排污(水)口排查,取得了積極效果。請問今年我們圍繞入河排污口開展了哪些工作,目前進展如何?
張金智
2020年,我省率先開展了入河湖排污口排查,全省累計排查河湖1413條(段、個),發現入河排污口4萬余個,初步建立起全省排污口“一張圖”、“一張表”。按照整體工作計劃,今年我省在入河排污口管理方面的重點,是部署開展全面溯源,并先期對工業企業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口實施規范化改造,同時完成黃河干流的全部。
圍繞這一目標,我們主要開展了三項工作:一是高位推動溯源,以省河長制辦公室名義,將入河排污口清單交辦給各市總河長及市級河湖長,由各級河湖長負責調集力量,壓實責任,明確分工,統籌協調推進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二是精準施策治理,印發出臺《山東省入河湖排污(水)口溯源整治及規范化管理工作方案》,對工業、農業農村等七大類排污口分別提出整治基本要求,督促各市“一口一策”制定整治方案,整治完成一個,驗收銷號一個,確保不出現遺漏。三是完善督辦機制。每月調度各市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具體進展,并對各市情況進行排名通報,鼓勵先進,督促后進。
截止7月底,納入各地溯源整治臺賬40700個排污口中(含邊溯源邊整治過程新發現的462個排口),已完成溯源排查22125個,占54.36%;已完成規范化改造12705個,占31.22%。其中,工業企業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排污口已完成溯源排查978個,已完成規范化改造551個;南四湖流域排污口已完成溯源排查12556個,已完成規范化改造4855個。同時,對全省4萬余個排污(水)口進行了統一編碼,讓每一個口都有了唯一的“身份號碼”,為全省下一步入河排污口精細化、系統化管理提供了便利。
下一步,我廳將對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進展緩慢的市開展現場調研和幫扶,實地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確保工作順利開展、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