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經開區:三十載風雨兼程排水路,始得一道清水向東流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特殊年份。2023年是合肥經開區成立30周年,30年前,合肥經開區在一片崗沖之地上奠基成立,經開區的初創者大戰88天建成10.8公里框形大道,自此,合肥經開區有了自己的第一條城市排水管道,地下排水管網從這里蓄勢延伸,脈絡遍布經開區各個角落。
30年 從三個人到三十人
隨著第一條道路的修建,經開區保持著高速建設發展,城區面積越來越大,城市管理養護提上日程,合經區公用公司于開發區成立的次年應運而生,承擔起經開區道路市政、排水、綠化、環衛等城市功能管理事務。從最初的幾公里,到如今南北區1400余公里雨污水管網,30年來,經開區城市排水管理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公用公司的排水管理從最初的三個人,二把鐵鎬,到目前擁有排水管網巡查工程車、排水疏通車、應急電源車等各類排水管理專業車輛和設備,排澇泵站等各類排水設施達47座以上,排水管理人員近30名,一線巡檢、養護人員達100多人,承擔著950多公里雨水管網、480多公里污水管網的巡查、養護、監管任務,為合肥經開區城市日常排水順暢,汛期積澇排泄,入河排口水質提升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防汛應急 不分白天黑夜
城市管網不僅是城市的里子,也是城市的生命線和血管。每年的汛期來臨前,經開區城市管理的排水人都要開展安全隱患專項排查行動,汛期實行軍事化管理,充當雨中“守夜人”,通過科學調度、快速響應,保障著城市的安全生命線。多年來,每當雨期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能看到這些可愛的一線排水工作人員在雨中的堅守。有人在路上打開排水井口加快排水,有人在下穿橋、易澇點值守,隨時處置突發狀況,有人在泵站密切關注水位變化……他們充分發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的精神,匯聚成維護城市正常運轉的鋼鐵長城。
“雨情就是命令嘛!一旦下雨,別人都是往家里跑,我們都是從家里向外跑,要上街巡查排水情況,及時做出正確的處置,保證市民能平安出行。”公用公司一位從事排水工作十幾年的老員工講起防汛應急,仿佛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早已習以為常。
雨污分流 讓水各行其道
“水污染表現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管網是城市水系統治理的關鍵所在和薄弱環節。經開區歷來高度重視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對城市地下排水管網進行統一檢測、集中會診、分類施治,大力實施雨污水管網分流改造。2000余個雨污水排口、700多家排污單位,是公用公司排水人時時要關注的地方,檢測分析、督促整改、常態化“回頭看”,是為了保障整治成果不反彈。
地下管網隱蔽性強、復雜多變、整治困難,傳統的人力巡查管理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公用公司排水管理中心按照氣候特征,采用定性、量化相結合的方式,創新排水運營績效考核。根據管網安全風險等級實施改造和重點監管,特別是重點積澇地區,合理劃分排水維護區域,打造內澇治理示范區,有效保障了1400多公里雨污水管網各行其道、排水暢通。經開區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際,正在加快數字應用,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今年3月份,公用公司與區內“大院大所”聯合共建的地下管網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正式掛牌運行,探索智能化機器人等裝備在地下管網監測檢測、安全防護、應急中的應用,為城市地下空間安全和市民安康提供更多保障。
綜合生態環境治理 讓岸綠水更美
近年來,合肥經開區從過去的以水污染防治為主,逐步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流域要素系統治理統籌推進轉變。經開區河長辦按照中央“河長制”的要求,針對城市排水多頭監管和碎片化治理等問題,加快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排水管理機制,統籌相關部門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明確各方管理主體責任。落實推進“廠網河湖”一體化運行,深化“供排凈治”一體化改革,改變過去分頭治理的模式,推動排水管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保障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性和完整性,由“點”到“面”,邁入全面增能提效的大門。
針對流域水源涵養區、河湖水域及其緩沖帶等重要空間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逐步提升河湖自凈能力和生物多樣性, 2021年,合肥經開區實施了王建溝上游生態修復工程,依托翡翠湖區域生態本底條件,因地制宜地采用集中式、分散式海綿措施,對翡翠湖集水區雨水進行調蓄、滲滯、凈化。2022年,王建溝中游生態修復工程開工,持續完善水生態、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環境、節約水資源。南艷湖建成投用超磁處理站,可有效降低來水中的固體懸浮物與總磷。水體面積分別為947畝和1100畝的翡翠湖和南艷湖,成為合肥經開區兩顆璀璨的明珠,“綠色生態”已成為合肥經開區高質量發展的最亮底色。
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三十載春華秋實,改變了一些人的容顏,卻改變不了經開區排水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三十年風雨兼程,磨平了一些人的棱角,卻改變不了鍥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三十而立之年,經開區排水管理人將繼續以腳為筆,汗水為墨,奮楫勇進再揚帆,馳而不息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新答卷!(許醒、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