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推動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建議【要報要點】近年來我國生態旅游發展迅速,但仍存在著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資源環境承載力、標簽濫貼亂用等問題。本期要報建議通過建立資源環境容量的底線約束機制,配置適應資源環境本底的區域生態旅游產品譜系,提高區域生態旅游空間治理水平和現代化管控能力,配套綠色化、低消耗的生態旅游發展政策和技術標準,加強生態旅游推廣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形成中國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方略。 一、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問題經過近 30 年的發展,中國初步建立了以自然公園和生態景區為主要載體的生態旅游目的地體系,截至2019年,我國已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 1.18 萬處,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110個,生態旅游供給日益豐富。“十三五”時期,我國森林旅游游客總量達到 75 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產值6.8 萬億元,其中,2019 年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18 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產值 1.75 萬億元。2020 年下半年,森林旅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復蘇勢頭強勁,全年游客量達到2019 年游客量的84.2%。生態旅游方式越來越得到國民的歡迎,綜合效益日趨顯著。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當前我國生態旅游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地區發展生態旅游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旅游資源利用管理不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生態旅游標簽濫貼亂用,甚至以生態旅游名義開發房地產。相當數量的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科普和環境教育功能沒有落到實處,特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不力,旅游餐飲浪費嚴重。生態旅游的社區參與度偏低,利益共享機制不完善。此外,生態旅游的監督管理體系也 2 有待健全,生態旅游與大眾旅游的邊界劃定不清,如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生態旅游模式不明。二、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一)踐行生態文明和助力“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抉擇旅游業是碳足跡的主要貢獻者。生態旅游不是指生態地區的旅游活動,而是一種恪守生態環境保護倫理的負責任的旅游方式。高質量的生態旅游能夠采取積極的政策和行動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培育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領產業綠色化、生態化轉型發展,推進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新風尚,助力中國加快實現 2060 年“碳中和”目標。(二)國土空間可持續利用模式優化的關鍵載體當前我國正在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改革,同時各地正在統籌劃定國土空間“三區三線”,制定國土空間修復利用指南。高質量的生態旅游將有效地協調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引導“三生空間”科學配置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性保護修復。 (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鄉村振興的持續動力生態地區往往與貧困地區重疊。我國原十四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雖已實現脫貧摘帽,但產業基礎薄弱,生態環境約束突出。生態旅游是促進此類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生態資產和鄉村閑置資產增值的必然選擇。高質量生態旅游通過社區參與能力提升、生態旅游產品創新以及治理體系現代化等措施,形成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格局,助推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形成整個區域生態資產增值、社會福祉提升的有效途徑。 3 三、推動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策略(一)建立資源環境容量的底線約束機制科學確定生態旅游人口活動規模及其容量上限,識別生態旅游活動的適宜性分布和邊界閾值。圍繞提高生態旅游承載能力,建立交通、住宿、能源、應急等綜合設施支撐體系提升方案。調控人流物流,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傳承利用、游客體驗和社區可持續發展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重視新型智慧設施和技術應用,提升環境監測管理能力和數字化展示水平。(二)構建適應區域資源環境本底的生態旅游產品譜系生態旅游發展并不會完全限制在景區空間內,需要從區域尺度加強對區域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評價,明確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適宜性和差異性,在全域范圍內優化配置生態旅游產品譜系,對核心區生態旅游產品及其關聯性自然和人文資源環境進行一體化整合開發。促進生態旅游產品創新升級,拓展生態康養、體育運動等新業態和新空間,培育世界級生態旅游景區和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三)制定綠色化、低消耗的生態旅游政策和配套支撐綜合平衡生態安全格局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完善生態旅游環境監測、游客容量調控、環境影響評價、生態旅游環境質量管控制度。建立生態旅游的公共服務、設施、解說體系、標識系統等建設標準,建立包括生態旅游產品、生態旅游區、生態導游、生態住宿、生態餐飲、生態企業等資格認證體系,積極創建生態旅游示范區,不斷引導生態旅游經營管理者提高綠色技術水平,激勵形成綠色化、低消耗的生態旅游開發策略。(四)加強生態旅游推廣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積極開拓國際國內生態旅游市場,推動生態旅游的全民參與。完善生態旅游環境教育體系,推進生態文明教育進景區、 4 進學校、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培育全民綠色低碳意識。優化生態旅游宣傳推廣渠道體系,將生態旅游納入“美麗中國”全球推廣計劃。 (五)推進區域生態旅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行政管理體系下生態旅游公共部門、私人、社區居民與志愿者之間的合作聯盟或伙伴關系的治理聯動機制,推動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相關者機制。針對跨行政區的大型自然區域的生態旅游開發,加強生態旅游區域協作,構建縱橫結合、利益共享的共同參與和監管網絡。采用情況:本文于 2021 年6 月被《文化和旅游智庫要報》采用 供稿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撰 稿 人:虞虎、王甫園、鐘林生、朱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