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濟寧金鄉,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與水循環利用論壇暨濟寧能源高鹽水資源化利用項目揭牌儀式舉行。本次論壇上,專家學者紛紛點贊濟寧能源高鹽水治理項目。據了解,濟寧能源金橋煤礦高鹽水治理項目,是濟寧能源與中建環能共同攜手打造的煤礦高鹽水深度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代表示范項目,采取“井下堵水+井上凈化”綜合治理措施,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進、高效能產出,為南四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南水北調東線水質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次論壇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處理與回用專委會主辦,濟寧能源發展集團、中建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論壇就水環境治理與水循環利用理念、模式、技術、產業發展等進行深入探討,并對水資源循環利用代表性項目現場考察,共同探索我國水環境治理與水循環利用發展之道。
中國建筑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單廣袖,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宋繼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處理與回用專業委員會主任胡洪營等專家學者,中建發展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連峰,中建環能黨委書記、總裁佟慶遠,濟寧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永生,濟寧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斌舉,濟寧市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曉林,濟寧市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張猛,濟寧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廣宇,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崇景出席論壇。
項目已穩定運行超240天
日處理高鹽礦井水約1.06萬立方米
圍繞南四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標準要求,濟寧能源高起點、高標準開展權屬煤礦企業高鹽水治理,與中國建筑集團旗下環保上市公司——中建環能開展戰略合作,投資建設濟寧能源煤礦高鹽水資源化利用項目。
位于金鄉縣的金橋煤礦是濟寧能源的權屬企業,該礦實施的高鹽水治理工程,采用了業內領先的“膜法分鹽+分質結晶”工藝,針對水質特點創新性使用自主研發的除硅技術,實現高鹽水的深度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可高效回收高鹽水中淡水資源及無機鹽成分。除了金橋煤礦外,濟寧能源權屬企業霄云煤礦和花園煤礦,也已實現高鹽水治理的穩步運行,目前已穩定運行超過240天。
建成運行以來,該項目日處理高鹽礦井水約1.06萬立方米,回收水資源約1萬立方米,并可提純產出工業I類一等品硫酸鈉,在降低礦井水含鹽量和水資源循環利用方面成效顯著。此外,濟寧能源與中建環能緊密合作,率先在全省開展煤礦高鹽水治理技術標準建設,編制了《煤礦企業高鹽水治理工作企業標準》,推動高鹽水治理工作標準化、示范化運行,有效促進了煤礦高鹽水治理技術路線不斷優化升級。
水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對水生態污染
專家學者:高鹽水治理的典型項目案例
本次論壇上,“再生水利用與區域水生態建立”相關課題,成為了與會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雙碳’目標下,水生態環境治理的新命題應該是‘三水一碳’的協同共治,即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障和碳排放減量。”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胡洪營認為,因為再生水的水量穩定、水質可控、就近可取,可為“城市第二水源”“工業第一水源”,水循環利用是破解水資源約束的必然措施。
“技術應用、項目實施、人才賦能以及國企擔當等方面,在這個項目上都體現得非常好。”在看過金橋煤礦高鹽水的治理過程后,胡洪營認為,這個項目可以為煤礦生產及運營提供了大量再生水,也大幅降低了煤礦對市政水及地下水資源的消耗。“處理達標的淡水轉化為工業用水、消防、綠化、供暖和洗浴用水,可以減少水資源消耗,實現循環利用。”
山東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張建談到,南四湖是南水北調東線重要的輸水通道和調蓄湖泊,曾經的湖區水污染一度十分嚴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然而,“治、用、保”南四湖流域污染治理體系的建立,為南四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找到了一條路徑。“這一高鹽水資源化利用項目,為南四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南水北調東線水質保障提供了一個典型項目案例。”
論壇期間,還舉行了濟寧能源高鹽水資源化利用項目揭牌儀式,中建環能與濟寧能源簽署水務環保、兩新一重業務深化合作協議,國內水環境與水循環領域專家學者作主旨演講。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專家,中建集團、中建發展、中建環能有關負責人,市直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金鄉縣委、縣政府和縣直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業內領導嘉賓、專家學者,中央駐魯及省市級媒體記者,濟寧能源有關領導班子成員、相關部門負責人、相關企業主要負責人參加活動。
原標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與水循環利用論壇舉行 專家學者點贊濟寧能源高鹽水治理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