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讀書|關于《環保回憶錄》,他們的讀后感言
王凱軍《環保回憶錄》讀后感摘錄王凱軍老師的《環保回憶錄》發行以來,以其“有情,有趣,有料,有用”的獨特內容,迅速引發了行業關注,匯成凜冽寒冬的一股暖流;很多行業專家和企業家,在他們的朋友圈評論,推薦,傳遞溫暖,增益知識,成為行業多年難見的共情之旅。
01
北控水務執行總裁 李力:
感謝凱軍老師贈書鑒于1.凱軍老師的環境40年正是中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風起云涌的40年,是中國環境產業的“大時代”;2.凱軍老師是貫通“政產學研”、打通“儒釋道”三界的代表人物。建議可以考慮出三本書:《環保回憶錄》《環境風云錄》《環科訪談錄》。這是也是對我國環保事業的新的貢獻和歷史交待。
02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李軍:
今天收到王凱軍老師寄給我的新作《環保回憶錄》,非常感謝!好奇心驅使,迫不及待打開書籍,如饑似渴一覽全書。
該書娓娓道來,內容豐富,具體生動,引人入勝!呈現了一個潛心學習、研究、創新、實踐,融合學研產商政,與環保事業相互成就的立體生動的凱軍老師!
03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 薛濤:
王凱軍《環保回憶錄》背后的四十年環保生涯剪影,也是中國環保產業偉大的四十年成長史。從北京環保所讀研到高碑店做實驗的青蔥,到荷蘭求學的風華,到調入清華和融入產業的行業導師。正是:
持誠尋真四十載
行業百戰再著書
大咖難免白發駐
宗師也有鮮肉時
—-2022.12.9 薛濤隆薦本書。
04
北控工業環保總經理 史本偉:
從下班進家門就迫不及待、如饑似渴一口氣讀到現在,感覺,凱軍老師不是在回憶自己,而是在把中國環保開天辟地、開疆拓土的那一代環保人的經歷娓娓道來、也是在回憶我們蓬勃發展的這一代環保人的感受、更是用接地氣的大白話向新一代環保人提出了努力的方向,讀到其中并不久遠的“故事”,有些是我們這一代環保人深度參與的,那感覺歷歷在目、強烈共鳴...
有意思的是,書的每個章節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可以選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用碎片時間來讀,但對于中國環保行業的親歷者,更適合通篇詳讀,以“發展”的基調把前后內容有機呼應,很容易停不下來。
有凱軍老師探路,環保人的幸事,站在優秀的肩膀上,環保人將行得更遠!
05
中國水工業互聯網站CEO 張穎夏:
北京疫情防控開始松動,快遞也恢復正常了。剛剛收到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凱軍先生所著的環保回憶錄一書,全書三十多萬字,紀錄了王教授科研學術的歷程和體會,有很多中國早期環保水處理方面的人物及研究介紹非常難得,作為做過十年給排水專業課教學的我一直對行業發展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現在正在讀的第一章介紹王教授在北京環科所工作期間的回憶使我又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人和事,感到非常有收獲。我準備這兩天好好讀讀這本書,回頭詳細分享我的體會,也建議行業相關人員,尤其是企業領導好好看看,一定會有大的收獲的。
另外,還有很多行業專家給我們分享他們與王老師交往的點滴記錄和珍貴回憶,在此我們摘選兩篇,與行業分享。
01
萬若(北京)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張健:
讀王凱軍《環保回憶錄》有感
我讀王凱軍教授的環保回憶錄,感受非常直接。
凱軍和我都屬于文革后能上大學一幫人中最年輕的少數派,而且都有幸本科后直接讀環保的碩士。他在北京環科所我在輕工部環科所,當時國內能有授碩士學位的院所很少,環保專業的分支也不像今天這么細,如果會議市政污水處理歷程,那時國內根本還沒有像樣的污水處理廠,基礎課也很寬泛,《環境影響》去北師大聽王化東老師的,《水質規劃》到清華聽傅國偉老師的,北京環科所的所長李憲法老師給我們講環境管理。回憶這一求學階段,可以從某個角度解讀我們那個時期的“環保人”后來的職業發展路徑。歷史給了我們有see beyong the dish的沖動,因為沒有從一開始陷入一個細分支。
幾十年來,王凱軍經歷豐富,荷蘭求學師從厭氧泰斗、做過外企負責人、首都環科院全面的技術掌門人、清華大學的教授和環境系的科研負責人,同時兼任很多政府機構的顧問和咨詢專家,這期間,他始終以年輕老環保的初心勤奮努力創意不斷,在水和固廢方面,工作和創新涉及廣泛,生物工程、物化技術、熱工,產學研均有建樹,我非常敬佩!我跟凱軍平時接觸和工作交集并不多,讀他的回憶錄,幾個過去的片段涌入腦中。
大約十七八年前,我還在德國和國內之間兩地奔波,在國內開始系統開發源分離的污水技術體系,遇到在北京環科院的王總,我們交流了很多,得知他已經帶著研究生在北京郊區在做理念的廁所,國際前沿,非常欽佩。交流中他提醒我我做事的模式不對,以自己之力來做政府做的事情。他的好意提醒,今天想來就是人們常說的“高人指點”,雖然我出于偏執“勇往直前”,但我到今天都沒有忘記他這句話,他的認知和視野領我敬佩。也是我要感謝的一份珍貴的情誼。
大約七八年前,我本科的同學跟我說他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凱軍教授是評委,認為他這樣好的課題,申請的金額太低,建議相關負責部門增加資金。這件事我從來沒有跟凱軍求證過,但我相信我的同學沒有撒謊,這個事情體現了凱軍的行業心和胸懷。
凱軍除了酸化水解,業內同樣知曉的是他在厭氧上的貢獻。他經常提到他的導師Leittinga對他視野和境界的影響,我深信不疑。2015年凱軍約我與他的導師在泰山相聚,那幾天我們相聚印象很深。有一天晚上,感謝凱軍組織的自由談和美好的威士忌,我們聊了很多,Gatze說他一直推動分散式厭氧和排泄物農用,他討厭的荷蘭人就是不聽,非要化學肥料,他的眼神,似乎充滿了對中國環保人的期待。那天我們聊到深夜,對呀,中國農村有讓全世界敬佩的戶用沼氣,解決衛生安全,產生農戶可用的能源,聯合鄉建,農戶自己出一些錢國家支持大頭,當時不是很好嗎,只是我們后來隨著形勢的發展不需要戶用沼氣池了,那么以村、鎮為單位的沼氣解決衛生問題、能源問題并創造就業,我們怎么不重視了?凱軍那天晚上也非常亢奮。
凱軍的回憶錄,記載了他激情四濺的青春、記載了他一個環保人不懈的追求。我有偶遇他的學生聊天,得知王老師出差總是做紅眼飛機,不耽誤白天的工作,我有一次第二天作報告想引用媒體報道的凱軍關于環保技術從發明到應用的觀點,深夜準備ppt想到微信向他求證,沒想到他立刻回復…, 他的聰明優秀、他的成功和輝煌,與他的敬業、對環保的情感和追求是同行的。
我讀凱軍《環保回憶錄》,內容與我并不直接相關,但我真的很亢奮!
凱軍:“人到六十才成熟”,人生的第二春更精彩。
02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梁鵬:
王老師的新書《環保回憶錄》終于出版了,承王老師惠贈一本,當天就通讀一遍,滿頁書馨之外,也為王老師作為一代環境人持之不懈的開創與奮斗感動不已。
去年陸續通過微信,讀過書中第二章“水解酸化”、第三章“我與Lettinga”、第六章“開疆擴土”的故事片段。這次沿著王老師人生與事業發展的時間線軸,領略了我國水處理領域近四十年的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環保事業重要的發展期,書中那些讀來讓人或振奮或感慨的人和事,值得作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證明,在教學的課堂上和后代環保人的心中久久流傳。我把許多素材加入了正在準備的水處理工程二的教學中。在工程技術方面,王老師在書中傳遞的許多觀點也值得反復體會,比如第四章厭氧部分,除了技術升級快慢外,在技術應用上的“降維打擊”、“拉達也能PK掉奔馳的道理”,是工程技術的重要補充。在“產學研”貫通的道路上,追求高大上的新技術不一定是最優選擇,考慮本土實際情況和真正需求的好的環境技術和產品,才能得到切實的推廣和應用。
令人羨慕的是,王老師的恩師,Lettinga教授是環境領域熠熠閃耀的“明星”。書中詳細寫到了Lettinga教授與王老師30余年的師生情緣,讀過這些飽含深情的文字,使人深深沉浸在對一代大師的神往之中。2010年,經王老師從中聯絡,我也有幸在阿姆斯特丹見到了Lettinga教授。可愛的老人自掏腰包、親自帶我們乘船游覽運河、介紹安妮之家,然后帶大家到他家里共度周末,品嘗家庭制作的美食,笑談甚歡。當得知我們兩天后安排了在德國亞琛工大的學術討論,老人很感興趣,竟自己也前往亞琛工大,參加我們的交流討論。Lettinga教授對學術的興趣和熱情,絲毫看不出他業已退休多年。
與恩師Lettinga教授在現代環境工程技術領域一生傳道授業暗合,當職業生涯面臨契機和選擇時,王老師選擇了高校。正是這樣的選擇,反映了王老師作為環境人守業授業的初心和恒心。書中提到:“在40~45歲期間,面臨各種選擇和誘惑,守住本心,選擇適合從事的職業和生活,是人生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經歷和收獲。”初入中年的我,也正處于惑與不惑之間,王老師提到的找準個人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和生活方式,飽含深意。
為人、為師,從Lettinga教授到王凱軍老師,前輩環境人用自己的選擇和堅守為生態環境和社會文明奮斗不已,卻自謙地說自己“只是從大自然的無限潛能中,去發掘與收獲”(摘自本書中Lettinga教授信件)。這種胸襟和氣度,能不讓人滿含敬意嗎?
希望這本書,在2023年來臨之際
為你帶來創新探索的快樂,繼續前行的勇氣,一以貫之的堅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