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則
1、編制背景
近10年來廈門市城市建設跨島發展,城市規模快速增長,島外各區新城建設全面推進。如何在大規模城市化建設工程中,同步加強城市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新建城區內澇災害防治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問題。
2、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廈門市行政轄區,陸域面積為1601平方公里。包括思明區、湖里區、海滄區、集美區、同安區、翔安區六個行政區。
3、規劃期限
現狀基準年:2019年;近期:2020-2025年;遠期:2025~2035年。
5、規劃原則
(1)統籌兼顧原則。保障水安全、保護水環境、恢復水生態、營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環境;以城市排水防澇為主,兼顧城市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
(2)系統性協調性原則。系統考慮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雨水控制和管理,與道路、綠地、豎向、水系、景觀、防洪等相關專項規劃充分銜接。
(3)先進性原則,突出理念和技術的先進性,因地制宜,采取蓄、滯、滲、凈、用、排結合,實現生態排水,綜合排水。
(4)強化排水防澇設施基礎性和公益性原則,結合近、遠期規劃,優先發展,適度超前,分期實施;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公共參與的協同機制,發揮公共財政在排水防澇設施規劃建設的保障作用。
6、規劃目標
建成完善的排水防澇工程體系,保障城市內澇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使廈門市能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規劃目標分三個層次:
(1) 發生城市雨水管網設計標準以內的降雨時,地面無明顯積水;
(2) 發生城市內澇防治標準以內的降雨時,城市基本無內澇災害;
(3) 發生超過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時,城市運轉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7、系統方案
一個目標: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超標雨水保證城市正常運轉;
兩個策略:針對城市新建區和建成區的不同特點,推行“問題導向”及“目標導向”兩個規劃策略;
三個體系:構建排水、防澇、防洪(防潮)三個系統綜合體系。
二、排水防澇現狀及問題分析
根據現狀調研,全市易澇隱患點仍有114處,其中村莊易澇隱患點58處,道路易澇隱患點50處,下穿通道易澇隱患點6處。梳理現狀排水防澇仍存在的問題,分為外部因素、內部因素、系統原因。
(1)外部因素
防洪工程體系不夠完善。部分河道未整治或未達標整治,上下游河段不通暢,調蓄和強排設施不完善,造成整體防洪能力不足,周邊場地積澇。
(2)內部因素
1) 城市建設侵占雨水行泄、滯蓄空間,部分明渠改造為暗涵,降低排水能力。
2) 局部豎向缺乏科學規劃,部分道路豎向與排澇系統、場地與村莊豎向未有效銜接。
3) 排水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上維修養護不足,造成堵塞、淤積現象。
(3)系統原因
1) 城市排澇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與城市發展不同步。
2) 用地開發過程中片區匯水面積變遷擴大,渠道過水能力不足。早期建設渠道標準低,上下游不貫通。
3) 早期建設雨水管網建設標準低,排水能力不足,管徑偏小。
三、排水防澇能力與內澇風險評估
由于城市的發展使徑流量增大、徑流匯流時間減少、高峰徑流量增大,長期沿用至今的排水管網計算方法沒有考慮城市化引起的水文變化;且市政管網是分片區設計的,沒有考慮到管網排水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排水分區之間的關系,有必要使用水利模型計算管道的實際排水能力。由于當雨水系統出現超載時,雨水管道即不能達到設計標準,通過模型分析識別超載管段,作為現狀管道排水能力評估的依據。
內澇風險是由致災因子危險性、承載體脆弱性和暴露性三個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結合社會經濟和內澇特征等情況,確定內澇風險評估的主要方向為水力要素和影響對象。通過對規劃區內澇情況進行模擬,考慮50年一遇24h降雨與50年一遇內河洪水位為邊界條件,分析地表積水點位置、積水深度和淹沒時間等,結合影響對象重要性,進行內澇風險評估。
四、雨水管網系統規劃
雨水排放系統規劃:按規劃標準和規范計算方法計算雨水量;合理劃定城市排水分區,結合管網現狀,合理布局城市雨水管渠。對不能滿足設計標準周邊存在內澇風險的現狀雨水管網,規劃結合新增受納水體,合理增加雨水干管及排水通道,優化排水分區:在減少大規模改造的基礎上,將現狀收水范圍較大管網系統拆分成多個收水范圍較小的排水系統,增加系統遠端水力坡降,改善系統排水條件。
雨水管網改造規劃:以現狀評估結果為基礎;在管道清淤的基礎上,提出改造規劃措施;盡量不對現狀管道進行改造和廢除;優先采用分流,串聯等方式在,在工程量較小的模式下進行改造,當分流、串流等改造方式不能滿足改造目標時,在采用調蓄進行改造,仍無法滿足改造目標時,最后采用增加雨水管或者翻建方式進行改造。
五、內澇防治系統規劃
內澇防治系統是用于防止和應對內澇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包括雨水滲透、收集、輸送、調蓄、行泄、處理和利用的自然和人工設施以及管理設施,涉及城鎮排水、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等多個領域,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與城鎮排水、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園林綠地等專項規劃相協調。
防澇系統總體方案:滲滯蓄疏排抽,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聯動治澇。
上游山體改造小型水庫,擴容水庫,優化調度,提升調蓄能力;加強植林植草,涵源水源;新建改造截洪溝,優化山洪排除系統,保障山洪不對城市建設區產生危害。
中游整治水系,優化渠道斷面,提高行洪能力;城市建設區增加排水出路,優化排水分區;改建管網,提高排水能力;源頭減排過程控制、建設綜合防澇設施保障設防標準內不致災。
下游與防洪防潮工程結合,補充完善澇水行泄通道;增加水系調蓄空間;填高低洼區,增加強排設施,優化城市水系入海口,提高洪潮遭遇的應對能力,防止洪水潮水頂托或倒灌致災。
同時,結合城市內澇風險評估的結果,優先考慮從源頭降低城市內澇風險;對未建的易澇風險區提出場地豎向調整的建議,對已建易澇區提出改造對策。
六、建設實施規劃
根據廈門市城市排水防澇建設情況,建立完善的廈門市排水防澇項目儲備庫,各排水防澇主管部門根據工作職責,編制項目滾動計劃,細化分解年度建設計劃,確保完成每個年度排水防澇工作任務,最終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結合城市規劃建設進度,通過系統梳理全市排水防澇設施,規劃近期建設項目。其中重點易澇點整治項目30個,水系及明渠建設項目63個,排澇泵站項目10個,累計投資37317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