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隨著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如何科學消納和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成了影響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難題之一。
廣州市歷來高度重視建筑廢棄物治理工作,近年來,經過一系列創新嘗試,廣州逐步形成了法規體系完善、全鏈條監管到位、資源化利用全覆蓋的建筑廢棄物治理的“廣州模式”,大力提升建筑廢棄物處置管理水平,受到國家住建部的肯定,市民群眾對廣州市建筑廢棄物管理工作滿意度也不斷提升。
與時俱進:逐步推動建廢治理邁向“三化”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之一,廣州在經歷萬丈高樓平地起的日新月異的同時也飽受建筑垃圾“圍城”之困,解決建筑垃圾治理問題迫在眉睫。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廣州市就設立了專業的管理機構,并逐步配套相關的規范性文件對建筑廢棄物進行管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法規《廣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條例》就是該年在廣州誕生的。2012年再次修訂頒布了《廣州市建筑廢棄物管理條例》,進一步打牢廣州市在建筑廢棄物治理工作上的法治根基。之后,為細化法規的管理規定,圍繞處置核準、源頭減量、全程監管、資源化利用等領域,廣州市又先后出臺《廣州市建筑廢棄物運輸企業及車輛誠信綜合評價管理辦法》《廣州市居民住宅裝飾裝修廢棄物管理辦法》《廣州市建筑廢棄物車輛運輸聯單管理辦法》等7個配套規范性文件,針對實際管理中的難點、痛點問題,先后組織實施18項專項整治,有效確保法律法規貫徹落實。
據廣州城管部門介紹,自廣州正式開展建筑垃圾規范化管理以來,一直都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市城市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多年的實踐證明,高位的協調統籌、完善的規章制度,是推動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保障。這些法規的出臺和實施,為廣州市構建權責清晰、全流程監管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2016年起,隨著廣州市建設重點發生變化,啟動了一大批新的建設區域,舊村改造等城市更新的力度也不斷加大,廣州全市建筑垃圾持續增長。對此,廣州市采取了“源頭減量利用、末端綜合處理”的模式,解決建筑垃圾出路問題。通過編制《廣州市建筑廢棄物資源化處置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出臺《廣州市裝飾裝修廢棄物管理辦法》、利用建筑垃圾回填進行復綠復墾等措施,實現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此外,廣州城管部門還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將“智慧化芯片”植入到廢建治理的監管過程中,以加強信息化建設為抓手,構建全鏈條智慧化監管系統。
近十年以來,廣州城管部門通過高位統籌,以完善制度和科學規劃構筑治理基礎,實現廣州建筑廢棄物治理工作從亂到治、從堵到用的根本轉變,并逐步推動建廢治理工作邁向規范化管理、資源化利用、智慧化監管的方向。“越來越多具體、細化的政策落地,能夠更好地提高市民對建筑廢棄物的認識和指引我們進行合理處置,不亂扔建筑垃圾已經成為了廣州市民的共識。”前來城管部門辦事的市民周先生說。
破局前行:攻克建廢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
從公開的數據顯示,目前廣州全市建筑垃圾排放申報核準率達97%,合法收運率達99%,安全處置率達100%,綜合利用率達56%,基本實現了建筑垃圾治理試點的工作目標。一個個充滿實績的數字背后,體現了廣州市治理建筑廢棄物的勇氣和決心。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消納場、綜合利用廠選址難、落地難,一直是建筑廢棄物管理的瓶頸問題。一方面,建筑廢棄物資源化項目廠房占地面積大,經濟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建筑廢棄物資源化項目建設及運營成本過高,企業難以承受。針對該問題,2016年以來,廣州先后編制了《廣州市建筑廢棄物消納場布局規劃2016-2020》《廣州市建筑廢棄物水上運輸中轉碼頭選址規劃》《廣州市建筑垃圾治理專項規劃(2019-2035)》《廣州市建筑廢棄物處置設施布局規劃2021-2035》等專項規劃,明確了廣州市建筑垃圾處置設施布局、處理路徑,為全市建筑垃圾治理提供了科學指引。
據了解,在“十三五”期間,廣州城管部門共規劃了28個消納場、7個綜合利用廠和7個水運中轉碼頭,有效保障了各類處置設施建設落地。
建筑垃圾管理涉及的部門多、覆蓋面廣,尤其是像廣州這樣的特大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想要解決好建廢處置的監管問題,就必須整合城管、交通、公安和生態環境等部門力量,聚焦各類違法處置行為,實施聯合懲戒。比如在源頭管理方面,廣州城管部門將規范處置建筑垃圾的管理要求列入施工合同,將運輸秩序與工程質量安全的考核驗收掛鉤。在運輸管理方面,由公安、交通、城管部門聯合審批統一標準的密閉車型,對超裝車輛實施“一超多罰”,通過誠信評價完善市場退出機制。
據統計,自2018年開展治理試點工作以來,廣州全市建筑垃圾合法收運率達99%,密閉運輸率超80%,余泥灑漏情況大幅下降,輿情投訴率下降30%以上,市民群眾對廣州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滿意度穩步提升。
此外,近年來隨著家居屋舍翻新、改裝需求的增長,裝修垃圾的管理也成為城市治理的難題。作為建筑廢棄物治理的“先行軍”,廣州市在管理裝修垃圾方面已有一些成熟的經驗。針對裝修垃圾單次產生量少、產生源頭分散,分揀難度大的管理難點,廣州城管部門制定出臺了《廣州市裝飾裝修廢棄物管理辦法》,明確“袋裝收集、定時定點投放、集中清運”的管理原則,設置裝修垃圾臨時堆放點,整合街(鎮)、物業管理公司、居委會等單位的力量,建設綜合性大型分揀中心。目前,廣州市已形成了政府牽頭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思路,推動裝修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創新發展:智慧城管助力“無廢城市”建設
“無廢城市”是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也是城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要路徑。當前,廣州正朝著“無廢城市”的目標邁進。廣州城管部門緊緊圍繞建設“無廢城市”,按照“管住存量、控制增量、理清來源、嚴控去向、安全處理、科學利用”治理思路,不斷創新、豐富治理手段,發揮“城管智慧”。
一直以來,廣州城管部門都在積極探索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方法模式,解決廣州建筑廢棄物的出路難題。如何讓建廢“重生”,變廢為寶,廣州城管部門心得滿滿。
首先,他們將占總量八成的建筑余泥中的七成通過工地間調劑回填利用、園林綠化堆山造景實現高效處置,一成結合礦坑復墾建設消納場回填利用,比如花都區長崗村消納場回填后就建設成生態公園,然后,將占總量兩成的建筑拆修廢棄物采用再加工實現循環利用,其中一部分利用混凝土塊、磚渣、瓦片等再生環保建材,用于就近工程施工,實現廢棄物“不出紅線,就地利用”;另一部分集中到大型國企和社會龍頭企業利用先進工藝,生產附加值較高的再生混凝土、裝配式建材等再生建材。
在黃埔區沙浦村建筑廢棄物移動式循環利用項目現場,塊狀的建筑垃圾經過破碎篩分生產線的處理,已然破碎成相對比較小的顆粒,“蛻變”為再生粗骨料及再生細骨料。沙浦村相關負責人表示,“移動式的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點就在‘家門口’,不僅大大節約了我們改造過程中的清運處置成本,相關再生建筑材料還能循環利用到復建工程當中,幫助沙埔舊村改造的同時還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此外,廣州城管部門還積極推廣應用新能源建筑廢棄物運輸車輛,并取得階段性成效。以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一期)項目為例,該項目共投入500輛燃料電池泥頭車,是全國首批、規模最大的氫燃料電池建筑廢棄物運輸車落地示范運營項目。運營企業有關負責人李榮軍表示,按每年工作300天、每天行駛300公里計算,500輛燃料電池泥頭車每年污染物的減排量相當于種樹約 300萬棵。另外,廣州公交集團等3家企業也已投入230輛新能源車落地運營。
要想高效、高質做好建筑廢棄物治理工作,實現智慧化管理是重要的創新舉措。
緊緊掐住建筑廢棄物的源頭和末端,抓牢對建筑廢棄物運輸過程的監管,一直都是廣州城管部門的治理“必殺技”。為緩解基層執法監管壓力,提高執法效能,廣州市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健全“兩點一線”的全流程智慧監管模式。
管住源頭是第一步。廣州城管部門積極推進建筑工地源頭視頻監控聯網,利用“廣州市智慧余泥監管平臺”集成管理,形成部門齊抓共管合力。其次,通過建設“廣州市建筑廢棄物運輸監管平臺”,實施動態監管和遠程管控,建立視頻卡口抓拍執法模式,實現非現場、非接觸式執法監管,從而管住過程。而針對建筑廢棄物的末端管理,廣州城管部門則通過常態化視頻監控、穩定性監測和安全評估,建立消納場堆體的實時監測平臺,確保安全運營、科學處置。
廣州城管部門在裝修垃圾的處置問題上也充分運用智慧化手段。比如開展裝修廢棄物全鏈條清運服務試點,構建智慧服務平臺,健全“互聯網+垃圾清運”的全鏈條、數字化服務收運體系,開發建立“渣土寶”微信公眾號。此外,還參照“滴滴打車”的方式,市民群眾可在微信公眾號自助下單約車,以互聯網服務平臺“點對點服務”的形式方便市民群眾,暢通服務渠道。天河區市民小陳剛剛搬進新家,收拾出來三大袋裝滿水泥塊、碎磚塊的裝修垃圾,他表示,“一鍵下單”使得現在普通市民處置裝修垃圾越來越便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市民合理處置裝修垃圾的自覺度,也進一步強化市民的主人翁意識,共同愛護廣州這個家。
從2012年3月頒布實施《廣州市建筑廢棄物管理條例》,2018年開展全國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到2022年就《廣州市建筑廢棄物處置設施布局規劃(2021-2035)(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這十年來,廣州市城管部門不斷推動建筑廢棄物治理工作走深走實,更是以建設“無廢城市”為契機,以加強信息化建設為抓手,著力解決城市建設需求與城市建筑垃圾處置能力之間的矛盾,持續推動廣州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采寫:南都記者代國輝通訊員成廣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