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改升級
垃圾填埋場變身踏青賞綠新地標
記者 黃嘉婷
通訊員 竺斐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尚田街道雙溪聯村張家自然村的張家岙生活垃圾填埋場,一大片綠色草坪映入眼簾,走在步道上,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情愉悅。這個曾經臭氣熏天、居民繞著走的垃圾填埋場,經過改造華麗變身,成為村民茶余飯后休閑賞綠的好去處。
科學規劃
高質效阻斷污染外溢風險
張家岙生活垃圾填埋場一期項目于1997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積60畝,累計堆填垃圾41萬噸。由于一期項目建設時間較早,填埋庫區底部未做防滲處理,防滲性能較差,雨污未能完全分離。項目負責人呂盛剛表示,雖然已經通過設置引流管將這些混合液引入收集池,但在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仍會有少量滲濾液與雨水的混合物外溢,由此帶來的臭氣、蚊蠅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周邊居民。
為徹底整改滲濾液外溢問題,去年,區綜合執法局委托浙江仁欣環科院實地勘察,后經寧波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浙江省住建廳專家評審后,采用“終場覆蓋+雨污分流+垂直防滲”的整改方案。
填埋場改造項目概算投資3572.89萬元,施工方于去年8月31日進場,按要求對垃圾堆體整形、封場覆蓋、填埋氣體處置、地表水導排、滲濾液導排、垂直防滲等進行升級改造。“從長遠運行角度出發,我們高標準采用了覆膜材料,雖然費用高出一倍多,但老化速度慢20年以上,使用壽命可達50年以上。”呂盛剛介紹,今年4月底前完成了相應整改,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做到雨污分流,消除了影響環境的各類隱患。
考慮到一期調節池建設時未做底部防滲,存在一定污染擴散風險,在整改過程中,施工方在一期調節池設置了兩個75立方米的玻璃鋼罐體,既可防止二期調節池中的滲濾液沖刷處理站,又可有效收集一期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避免外溢風險。同時,在填埋場內設置石籠導氣井,沼氣通過石籠導氣井進入氣體收集網,最終排入庫區周邊設置的一套火炬系統進行燃燒處理。呂盛剛說:“我們系統構建填埋場全生命周期長效管理體系,特別設計了梯階式分層堆體,防止堆體塌陷傾斜移位,消除沼氣積聚爆炸的風險。”
生態環保
高規格謀劃建設惠民工程
“以前這里是垃圾場,不僅氣味難聞,下大雨時還有黃色的水滲漏出來,臭氣熏天。”村民張先生感慨道。“現在這里環境變好了,晚上有很多人會過來走走。”家住附近的王女士成了公園散步的“?”。
“我們在建設中增加了景觀造型,設置了汀步、游步道等,打造隨處見綠的景觀效果。”呂盛剛稱,垃圾填埋場整治項目,兼具觀賞和環保雙重意義。
為確保整改實效,區綜合執法局全時段閉環監管滲濾液處理站運行情況,滲濾液處理站出水口和填埋場溝渠落實每日自測、每月抽檢制度。此外,每季度聯合第三方,專業檢測相關指標。區生態環境分局督察科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日,他們已檢測滲濾液處理站出水口和填埋場溝渠水樣,檢測結果顯示氨氮等8項指標均符合標準。
全面整改升級 垃圾填埋場變身踏青賞綠新地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