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地方水務集團、地方環保集團合圍!818水務領域里的這幾股國資力量! 來源:北極星水處理網作者:趙阿寶
近兩日,廣東省廣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名稱變更為“廣東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廣東環保”)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又一省級環保集團強勢而來。而廣東環保一大核心業務就是污水處理和流域治理:提供污水處理與流域治理的規劃、研發、設計、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綜合服務,承擔全省環境綜合整治、水系綜合治理等重點項目。
對于水處理大省以及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廣東省來說,國有獨資的廣東環保的到來或將盡可能調動更多優勢資源,打造“航母級”的環保綜合服務平臺,其在水務領域也或將進一步進擊與布局。
水務行業作為環保領域市場規模最大的領域和發展相對成熟的板塊,其一直是“跨界”者的首選之地,甚至可稱為“兵家必爭之地”。在PPP退潮及去杠桿影響下,眾多傳統水務企業遺留下了“跑馬圈地后遺癥”——資金鏈斷裂,于是國資央企憑借“根正苗紅”的良好品牌和資金優勢強勢進場。以三峽集團為首的央企一入場便“勢不可擋”,幾十億大單拿到手軟,資本版圖不斷鋪開……
而自去年開始,我們也注意到,地方水務集團和地方環保集團也扎堆成立,在水務領域加速布局。
下面,跟隨北極星水處理網一起看看這幾股“制霸”水務領域的國資力量!
央企:根正苗紅,資金充足,全力進軍
據統計,央企中已有30余家進入水務行業,是環保各細分領域中最受央企青睞的一大領域。三峽集團強勢而來,八大建筑央企悉數來搶奪蛋糕,水務市場好不熱鬧。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其政策好、發展相對成熟、利潤率高、來錢穩,加之隸屬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對于那些基建央企來說跨界難度相對較小。
央企進軍水務領域的主要方式是自己組建水務公司以及收并購。
2015年1月,建筑巨頭葛洲壩集團率先吹響了當年國企進軍環保市場的“號角”,投資約4.73億元,收購凱丹水務75%的股權。收購凱丹水務之后,葛洲壩趁熱打鐵,先后通過收購中固科技、設立綠源科技等,實現水源、供水、調水、污泥處理等全產業鏈的延伸,已將“大環保”概念納入公司整體布局的思路中。
2015年,中信集團成功收購聯合環境,成為第一大股東,并將其更名為“中信環境技術”,正式推出水務及環保領域拓展的旗艦平臺。
2015年,中國電建布局環保業務,并組建環保公司中電建水環境治理技術有限公司, 2018年,該公司注冊資本增至30億元,成為國內資本實力最為雄厚的專業水環境公司之一。
2016年,航天科工收購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6.79%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取得實際控制人地位。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航天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科工正式進軍環保領域。
2018年12月,中國建筑旗下子公司中建啟明控股環能科技獲得了國資委批復,中建啟明受讓環能投資持有的環能科技1.83億股股份,中建啟明成為環能科技控股股東,進軍環保水務領域。
中交集團2018年通過重組方式成立中國城鄉控股有限公司,下轄“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總院、中交煤氣熱力研究設計院”三家國家級城鄉市政設計院。并在斥巨資入股環保龍頭企業碧水源,成為其控股股東,加速了環水保業務領域的版圖擴張。
2020年4月8日,注冊資本10億元的中鐵水務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中鐵第九大業務板塊正式運行。
中國節能則在近期控股國禎環保、鐵漢生態,加強其在水務領域的縱向延伸,布局全產業鏈。
當然,即便成立了自己的水務公司或水務板塊,但只要標的足夠優秀,收并購也可以進一步進行,兩者兼而有之那進攻速度將更加迅速。
以三峽集團為例,其兩種進軍方式兼而有之其充分發揮!三峽集團自2018年成立長江生態環保集團進軍環保以來,其以坐火箭的勢頭迅猛發展。首個環保訂單便是77億元的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一期項目,緊接著,其更是以快馬加鞭之勢,拿下多個億級、幾十億級的大單。隨后,其“資本+”版圖迅速鋪開,入股北控水務、興蓉環境、浦華水務、武漢控股、納川股份、中持水務等多家環保上市公司。聯合上海市政總院、北控水務、中國中鐵、中國農業銀行、同濟大學、中咨公司等聯盟單位成立了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共抓長江大保護。
還有的央企是靠介入項目或者憑借自身優勢切入。
中國中車與江蘇常熟、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探索分散污水治理模式。其中,中國中車公司投資10億元在常熟建立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生產及研發基地。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鐵四局早已進駐國內污水處理市場,先后在安徽、湖北、江蘇、河南、遼寧、上海、天津、重慶等國內多個省區承建水務及環保工程數百項,其中包括亞洲規模最大的污泥處理設施——上海白龍港城市污泥處理廠,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武漢三金潭污水處理廠,華中地區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武漢漢西污水處理廠,以及在國內首次使用超大管徑、超千米距離頂進技術的上海市青草沙水源工程,其中多項工程榮獲國家和省部級優質工程獎。
我們上文也提到了,央企有著良好的信用背書,品牌和資金方面都有絕對優勢,對于央企自身來說,做水務環保是責任,是創造新的盈利點,而對于“缺錢”的環保民營企業來說,是“雪中送炭”,對于實力強上不缺錢的民營企業來說是“強強聯合”、“錦上添花”。
以中交碧水源為例,中交入主碧水源后,二者聯合中標哈爾濱、山東菏澤、廊坊霸州等多個數十億水處理項目,協同效應凸顯,碧水源業績也快速“回血”。
地方水務集團:水務一體化,實現產業鏈延伸
據北極星水處理網統計,2020年有至少九個大型水務集團成立,包括萬家寨水務、陵水縣黎族自治區水務集團、寧波市水務環境集團、杭州市水環境發展集團、福建省水務集團、東莞市水務集團供水有限公司、淄博市水務集團、湖南湘水集團、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它們注冊資本動輒幾億、幾十億,而萬家寨水務注冊資本更是高達一百億元。這些水務集團地實控人多為地方政府,且產業鏈充分延伸拓展,涉及原水、供水、節水、排水、污水處理及水資源回收利用等多個領域。
水務行業作為市政領域行業,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水務企業進入這個市場,而原本承擔當地水務建設的本土城市水務企業面臨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
在這種發展趨勢下,中國本土水務企業如何抓住水務市場開放的發展機遇,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生存和發展,制定適合自己的企業發展戰略,已成為當務之急。
而這個時候,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獨有或控股,主要承擔地方城市自來水生產、供應、服務和城市污水處理,以及水務設施設計、施工、監理等職能的大型國有企業成立,開始捍衛自己的“領地”,尤其在2020年,水務行業集團化、規模化的趨勢愈發明顯。
縱觀成立的這些水務集團的目的,重點圍繞著一個詞:水務一體化。
企業通過一體化模式來拓展自己的產品、業務,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實現產業鏈的延伸。這種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格局,有助于最大化的發揮水務企業各項業務的協同效應和綜合服務能力。
隨著我國水務市場改革的不斷推進,未來,我國水務企業將向集團化、規模化發展, 產業鏈一體化發展、跨區域并購、上市融資將成為趨勢。最終整個水務行業將形成若干個跨地區、產業鏈完備、跨所有制形式的大型水務集團的競爭格局。
省級環保集團:靠得住的“自己人”,打造環保旗艦平臺
隨著廣東環保集團的“橫空出世”,省級環保集團陣營成員已達到25家。
自2016年以來,遼寧、海南、寧夏、內蒙古、浙江、廣西、青海、江蘇等多省成立省級環保集團/水務(水利)投資集團。這些省級環保集團多由省環保廳和省水利廳發起,且政府背景濃厚,實控人分別是省國資委、省政府、省水利廳、省財政廳(局)以及地方國企。開展的業務由最初的環評咨詢,逐漸向污水處理、垃圾處置、土壤修復、大氣治理等環保全產業鏈布局。
在PPP退潮以及去杠桿的雙重影響下,眾多環保企業面臨危機,省級環保集團也承擔著調動資源、補充資金的多重責任,這與央企進入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相對于地域屬于明顯的水務領域而言,省級環保集團則更像那個“靠得住的自己人”。
以去年成立的江蘇省環保集團為例,其成立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資源整合。過去,江蘇省級層面環保資源力量分散、競爭力不強,此次資源整合成立省環保集團后,一方面,將進一步提高集團主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將有利于帶動市縣國資加大投入,共同聚焦重點領域環境整治,從而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在關鍵領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形成國有資本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協同效應,加快補齊全省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實現省內環保資源有效統籌。
合圍之下,傳統水務企業的出路在哪兒?
多方國資力量合圍之下,對于傳統水務自是有所沖擊,眾多水務企業也在積極調整戰略,由單一的水務企業向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轉型。
一水務總裁也表示,國資進軍對于傳統水務企業來說是有競有合,但競合有度,總體上來說是合大于競。
那么,在“群狼環伺”之下,你是有肉吃還是只能喝湯,或許還是跟自己的內核實力有關,你是“識時務者為俊杰”選擇“抱好大腿”還是“單槍匹馬”、“過關斬將”,說白了還得靠內核實力,畢竟不是誰都能走進“大佬”的朋友圈,最終脫穎而出的還是那些有突出實力者;而“單槍匹馬”更是需要核心優勢才能行穩致遠。
近期發表